“品味”学生的“过失”
何为“过失”?在学校教育范畴中,“过失”一词的含义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触犯、违背集体、单位的某些制度、规定、条约,或是触犯、违背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一些规范、守则及社会公德的错误行为,并程度不同地给相关者造成了影响和损失。
在通常情况下,“过失”和“过错”两词的意义无大的差异,但它们同社会上严重的违法犯罪中的过失行为相比,无论从内涵到外延都是有质的区别的。 何为“品味”?此语包含品评、玩味、审视、欣赏等多层含义,且兼而有之。怎样才算懂得品味?这就如同雕塑家在审视自己未完工的作品,观之既有得意之笔,又不乏粗糙之处;又像建筑师在欣赏自己刚竣工的高楼,琢磨如何再加以修饰使之更加宏伟,这其中的惬意、满足及缺憾,只有品味者自己才能真正领略到个中滋味。
那么,如何对待和评判学生的过失才算科学有道呢? 1。视学生出现过失为成长中的必然 按照生物成长自然法则,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漫长的过程中不知会长出多少枝枝杈杈,不知会有多少害虫侵扰蚕食它。若把我们比做园丁,教书是施肥浇水的话,那么修枝打杈、喷药除草不正是育人吗?这二者能舍弃其一吗? 身为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文明守纪、成绩出众,这是常理所在。
就像果农,他们哪一个不希望园里的每一棵果树都不长一根歪枝斜杈、不生一只害虫呢?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学生出现过失,这既是正常的,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尤其是那些有心理疾患的少年儿童,他们出现过失错误的比率可能会比正常儿童大得多,这特别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2。视化解学生的过失为快乐的幸事 农民种田有一种切身感受:一棵壮苗往往会长出几根斜枝乱杈来,而那些柔苗、弱苗是没有能力长出这些的,自然也就给农民少了些麻烦。然而,老农所喜欢的正是那些长乱杈的壮苗。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夺高产是要靠它们的。
这也正如好骑手总喜欢调教烈马一样,富有经验的班主任最明白,只有那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甚至有点“怪癖毛病”的学生才会有创造力,有发展的潜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名叫王庆的同学,他平时有一个怪癖,常带着小刀在树木花枝上刻这刻那,为此,班主任不知说过他多少遍。
有次家访,班主任赵老师想跟家长谈谈这件事,无意中听他妈讲,王庆在家一有空就学着搞嫁接、植物栽培什么的,还指点老师看他嫁接成功的几种植物,仙人球上竟插活了好几种花卉呢! 农民每修剪一棵树苗,每除掉一次害虫就多一份希望,丝毫没有像某些老师那样,见到有毛病的同学就厌恶心烦。
农民种一季棉花需要半年多时间,要喷几次农药,他们锲而不舍,直至收获。我们教师学期对个别学生教育转化几次,十几次又有何理由心烦呢?农民痛恨的是害虫,而绝非树木庄稼!我们厌恶那些有缺点的学生又有何道理呢?农民把修枝剪杈、喷药除草当做是劳动的享受,每次劳作完毕,站在田间地头观赏自己的那片果林和庄稼时,那种快乐、幸福的感觉恐怕是那些不劳者难以体味到的。
这种付出难道不是一种快乐的幸事吗?难道这就不算是另一种艺术享受吗? 3。懂得“品味”是一种境界 在化解学生过失的过程中,先品味后转化,与直面教育其途径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品味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融入浓重人情味的教育,包含着宽容与谅解,这比“直面教育”效力要持久得多,也更具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懂得品味和艺术地化解学生的过失,是检验教育者是否真正具备素质教育观念的一项重要标志,这更体现出教育者政治和业务素质的优劣。需要指出的是:懂得品味首先要“爱”字当头,一个缺乏爱心、诚心的教师是难以实施“品味教育”的。
愿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对待和化解学生过失的问题上,多一些品味,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歧视,把品味教育变作育人的一把金钥匙,打开学生的一扇扇心灵之门,携他们共同迈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我心中好教师的标准:1.坚守作为老师的职责,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2.以客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授课,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3.讲课有激情、多互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