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丧与吊丧,作为传统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程序,细分又有“闻奔赴吊” 之说。首先是亲友们收到丧报,称为“闻丧”;然后他们陆续从各地赶往丧 家,哀悼慰问,称为“奔丧”、“赴丧”;在大殓之后,亲友们的吊唁称为 吊丧。
因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对闻奔赴吊者的礼俗要求也有所差异。
如闻丧、 奔丧。出门在外的子女闻丧后,首先要尽哀而哭,以答报丧使者。然后问明 死因,再次号啕大哭。接着,穿上丧服、丧鞋,戴上丧冠,尽快赶回家中。 如果是父母之丧,更是天亮启程,见星而宿。奔丧途中哀至则哭,遇有市邑 喧繁之处,则绕道而行。到家后,奔丧而来的孝子孝女们先要在灵前跪拜哭 悼,直至有人劝慰为止。
然后去掉头上的丧冠及丧服,披发露臂,赤足而行, 再行始死时的仪式。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奔丧者,则要寄物吊唁,否则会有不 孝之讥。其他较疏远的亲友得知丧报后,择时而往,多加慰问,但穿戴神情 与言谈举止也要以严肃哀切为宜。
在闻奔赴吊的礼俗中,最隆重的要数吊丧即吊唁了。
顾名思义,吊是祭 奠死者,唁是慰问家属。吊唁是丧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因为与死者关系 远近亲疏的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就有许多区别。关系较近者在接到报 丧后,一般要放声哭泣以示悲痛,并表示尽快去吊唁、一般都要参加出殡仪 式。而关系一般的邻里和朋友,只来吊唁慰问一次,不再参加出殡。
从时序 上,吊唁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在初丧后的小规模吊唁,即附近的亲友闻 丧后,陆续前来祭奠慰问,又称为“问丧”,吊唁者多表示对家属的抚慰,劝 说顺变节哀等。二为集中于大殓之后正式吊唁,各路亲友都来参加,祭拜哭 丧,赠送赙礼,讲究较多。
对于丧家而言,从大殓到出殡停柩这一段时间,子女等亲属要日夜守侍
在灵柩旁,迎送前来吊唁的宾客,尽其孝道。
诸事就绪,丧家就要择日发丧 开吊。当天死者的孝子贤孙要披麻戴孝,清早就守候在灵棚,迎接前来吊唁 的客人。在治丧过程中,丧家主人有不举乐、不饮酒、不吃肉、不作欢颜等 礼俗。一者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无限哀思,同样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事 死如事生”的民俗观念。
对于吊唁者而言,也有不少的礼俗要求。如吊唁者是死者的长辈则鞠躬, 平辈、晚辈则跪拜。吊唁者行礼时,丧家孝子们要跪在灵前陪哭,并适时劝 止哭悼者,同时跪拜亲友,称作“谢孝”。如果是关系一般的亲族邻里来吊 孝,只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并不哭悼。
吊唁者除了哭拜致哀外,还有 携礼助丧的习俗,古时称作“奠仪”之礼,礼品有“赠”和“赙”两种。前 者如香烛、纸钱、冥器、祭文、匾额、挽联、花圈等,是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后者如赙钱、衣被、祭席、挽幛等,是对生者的资助和抚慰。其中,“奠仪” 之礼也有若干规定。
如不同的亲戚关系,上几牲祭礼,放在什么位置,都有 讲究,弄错了会引起不愉快。挽幛必须是蓝、灰、青、白等素淡颜色,挽幛 中间写上相应词句的幛心,抬头多写有“某某千古”,右下方是“某某敬挽” 等字样。此外奠仪也因地而异,如晋冀蒙交界之地有吊唁送大馍馍之俗,至 亲带整份12个,较疏远者带半份,而且馍馍越大,表示其孝敬越诚越重。
在现代社会,城乡的吊唁仪式和其他丧葬习俗一样,已经大大简化了, 但向死者和其亲属致意与劝慰,帮助他们节哀顺变,度过伤心时刻的主题仍 没有改变。究其原因,生死之事,死比生大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里仍根深 柢固,此为传统丧葬礼俗的重要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