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 教案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在对棉花和腈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科学态度:
1.能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观察与分析。
2.能基于身边材料的生活经验,对常见材料有感性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
知道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
能利用实验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制品,烧杯,量筒,镊子,打火机,水木屑,砂石,纸,塑料,玻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与问题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图片,你能从中找出建造它所需要的材料么?
2.生观察后回答。
3.师引导: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你能按来源区分身边的材料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研讨与发现
1.认识天然材料。
出示:砂石、木材、棉花
师:这是什么?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
生:大自然。
师:对,像砂石、木材、棉花等这样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
2. 认识人造材料
出示:玻璃加工过程视频
提问:玻璃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它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吗?
生:玻璃是用石英砂等天然材料为原料,经过烧制而成。
生:他不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它不是天然材料。
随机出示:玻璃、塑料、金属、陶瓷图片
师:像玻璃、塑料、金属等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叫人造材料。
3.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前面这幅图,你能直接找出造房子的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吗?
生:砂石是天然材料、木材是天然材料。玻璃、钢材、水泥等是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品入手,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认识不同材料。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探究发现
1.师:在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样东西,你能区分它们是什么材料么?
生:棉花——天然材料
腈纶棉——人造材料
2.师:你能否用看一看、摸一摸、浸一浸等方法去发现它们的特点?
生动手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让学生直观感知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发现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同特性。]
四、拓展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你认为我们身边天然物品多还是人造材料做的物品多?为什么?
师: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满足未来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许许多多新型材料。同学们也要努力学习,将来研制出更多的材料,方便人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积累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材料,学生小组合作研讨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两点:
1.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本节课一开始,我利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房子进行谈话:造房子需要用哪些材料?随后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观察周围的物品。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许多的常见材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穿戴的物品、书包中的物品,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也存在不少的缺点。
1.评价方式、语言单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心灵交融的)“对话”都是优质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堂”抑或“满堂彩”,都不可取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握好对学生的评价,比如在汇报时没有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到汇报中,只愿意自己说,而不太愿意找别人的优缺点。
2.对细节的关注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曾经有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我认为细节也可以决定一节课的精彩。比如:在引导学生填写报告单时,有的学生写错字,应当充分让学生意识到书写不认真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