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自我,功德巍巍——读经典禅语故事感悟之十二
作者:阿弥陀佛_聂盛 提交日期:2009-8-11 1:48:00 | 分类: | 访问量:6
故事回放(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南无阿弥陀佛1117的感悟:
禅,是“弃恶”、“功德丛林”的意思。而恶由何来?从我即自私自利而来。弃掉我字,无私无我,便为弃恶。功德丛林是指功德巍巍宛若丛林,它又由何而来?亦由弃恶、弃我、大公无私而来。禅,是弃恶扬善、弃私回公、弃小向大、弃假归真、弃暗投明的追求真理的伟大过程,也是破迷开悟、清净无染、自由自在、回归本性的功德巍巍的崇高境界。
要学禅,首先必须舍弃自我。我,为人们一生所执着。生下来就用嘴强调,“我要吃!”此后,就是我要吃、我要穿、我要用、我要爱、我要恨、我要拉屎、我要发火、我要发财、我要当官、我要美女、我要健康、我要长寿,等等等等,由稚子到垂死,总离不开一个我字。死了还把尸体当做我,我要厚葬、我不要火化、我要葬什么地方、把麻将放到我身边,等等等等,亦不离我字。这个我实际是人的身体。从生至死以至于死后,人们的一切几乎都在这个身体的温饱饥寒、肥瘦妍媸、强弱病健、欲望沉浮而周旋、搏斗。留下好多伤痕累累的故事,散落好多血迹斑斑的轶事,遗漏好多泪水滔滔的笑话,让世人品评。我是人堕落之始、万恶之源。我,迷障人的本性,勾起人的魔性,激化人的恶习,损人身体、夺人性命、断人情义、破人家庭、掐人香火、污人名节、耗人事业、毁人前程,等等等等,真罄竹而难书!所以,不能弃我就不能弃恶,就不可能契机开悟、欣享禅乐。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描述的是弃恶、弃我后清净无染的禅境。后来,他向师父五祖报告,读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时,“弟子常生智慧。”说明当时大师明白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义是舍弃自我而生大公无私、大仁大义、大慈大悲之心,所以常生智慧、法喜充满(进入了更高的禅境)。
要学禅,还要特别舍弃我的知见。我的知见也属于自我范畴,对于学禅是不可忽视的拦路虎。人有恋旧的习惯,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所念念不舍的是你并不正确的知见,那对于学禅、求知定然徒劳无益。要想学到有价值的新的东西,就必须倒空陈旧的没有价值的一切,否则新旧混杂,必定迷惑颠倒。学禅尤其讲究清净无染,知见越多、知见越坚则烦恼越盛,自然学不了禅、契不了机、开不了悟,最终也了不了道。
要学禅,还应放下我的面子与架子。自古而来,上边故事里大学教授式的人们并不少见,到如今越来越多。他们自以为所知所见多得“已经漫出来了”、高得不可企及,断难甚至根本就不肯倒空自己的知见,去听人说禅。据说,如今一些所谓的学术,只有说人家的不是哪怕明明知道人家千真万确才是成果;如今一些所谓的论文,只有推翻已有的论点哪怕是公认的真理才有价值;如今一些专家,只有藐视一切、目空一切哪怕是古圣先贤,在课堂上、电视里、网络中放言无忌,甚至破口大骂,才不负“大师”之称。如果带着这些学术上面的东西,抱着怀疑一切、睥睨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重建一切的思想,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去学禅问道,可以肯定,道只能成为邪魔外道、禅也只能成为野狐之禅。
六祖的师兄神秀道,“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在时下,人文环境、道德水准、众生根性与诞生六祖的时代相差甚远,要想达到较高的禅门圣境非为易事。所以,末学以为我等不若按照神秀大师的要求,“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或可有所成就;至少会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品德高尚、谦虚谨慎,在人间自在快乐、受到尊重,死后得生善处。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