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形容中国读书人生涯最常用的一句话。在科举取士的时代里,只有进业中举,才能够步人升官发财的坦途。于是天下的读书人莫不终其一生,埋头于八股文章,什么进德修业的理想,都在追求名利的欲望之下丧失殆尽了。《儒林外史》就是暴露知识分子的丑陋面貌和官场黑暗、世态炎凉的一部讽刺小说。

  一个务农的子弟,终生以孝道奉养双亲,终日待人以礼,夜夜苦读诗书,有朝一日获得提拔高中状元,从此便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种例子,是戏曲小说中最常见的故事背景,也是《儒林外史》所描述的典型之一。中国有一句传统俗语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表现过去的读书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

  读书人也就是高居士农工商之首的儒士,而这也正是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当中的主角。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个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应该是救国救民,为天下苍生尽一己之力,所以政治舞台才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地方。然而在明清两代,想要登上仕途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要通过科举考试。

  但是当科举制度过于僵化,不仅命题范围狭小,而且讲究所谓八股格律,使得科举成为文字的游戏,就已难选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考生专就应试的科目用功,也难培养真正的能力。虽然八股取士的弊病如此大,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几乎统统陷人科举的泥淖里面了!《儒林外史》所描写的,正是在这个时代悲剧中载沉载浮的读书人。

  作者吴敬梓以婉曲讽刺的手法,写出正史所不及记载的、另一面更真实的人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