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正式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候选人名单显示,此次共181位学者竞选中科院下属6学部院士。根据中科院年初发布的有关通知,最终将有71人进入增选名单。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成为院士呢?是“白发斑斑的老科学家”?还是“年逾古稀的科技大师”?
新京报有理数根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历年增选院士名单,从年龄、专业、工作单位等角度分析后发现,院士并不一定都是白发苍苍或年近古稀,近18年增选的院士中,年龄最小者当选时仅37岁;而就专业分类来看,近18年共有294个专业出身的院士,很多人谈之“色变”的数学则是院士增选热门专业。
在过去的18年里(2001-2017年,每两年增选一次),中科院共计进行过9次院士增选,共增选院士455人、外籍院士57人。就外籍院士而言,2001-2005年期间的三次增选,都未有外籍院士入选,2007年,有5人增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此后每年逐渐增多,至2017年的16人。
增补院士:最小者仅37岁 年龄跨度38岁
37岁的你在做什么?有人在37岁便登上了中国科学界金字塔的最顶端。
新京报有理数统计发现,过去18年所增选的中科院院士中,40岁及其以下的共计6人,其中年龄最小的2人,仅37岁。
现任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就是其中一位。2003年,时年仅37岁的张亚平入选生物学部进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院士。公开资料显示,张亚平的履历长期在云南,担任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现在也是云南大学的名誉校长。
另一位37岁当选院士的是辽宁副省长卢柯。据《知识分子》报道,卢柯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52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53岁时,卢柯担任辽宁省副省长,负责科技、卫生健康、体育等方面工作,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
当然,有“智”也在年高,增选院士的行列中,也不乏高龄者。新京报有理数统计发现,过去18年,70岁及其以上的增选者共计23人,其中3人以75岁的高龄入选,分别是张友尚、吴养洁和郑平,前两位皆为20后。
张友尚被称为“我国最早提倡将计算机引入生物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而吴养洁的当选则改写了河南省没有本土培养院士的历史。与前面两位不同的是,郑平则是一名典型的“海归”。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且曾在美国宇航局(NASA)工作。
纵观新世纪后增选的中科院院士,有人37岁时便当选,也有人到古稀之年当选,最大年龄差相差38岁,院士们用实际行动说明了不要说年龄限制,年龄永远不是你进步的障碍。
专业:294个专业出身中 数学竟是热门专业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流行语用在中科院院士的遴选中似乎恰如其分。
中科院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 中科院下分6大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及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在现有院士数量上占据优势,分别占比19%,信息技术科学部拥有的院士数量占比最少,仅12%。
新京报有理数统计发现,近18年来中科院增选院士共来自294个专业领域。其中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两个专业各增选15人,拔得增选人数头筹。有机化学、数学、凝聚态物理3个专业的增选人数也达10人以上。
这其中一直被公众视为基础科学的数学亦是热门专业。“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连选院士也不例外。
增补院士中出身北京高校、研究所占比大
这些入选的院士来自哪些单位呢?有理数整理发现,每次新增的院士既有来自大学的,也有来自各种研究所的,还有来自企事业单位的。
近18年来,共有60余所高校的学者入选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位列前五。就地域而言,北京因汇集大量高校及研究所,“出产”院士占比较高。
除去上述高校,来自中科院及其下属的各地方研究所的人员也是入选院士主流。此外,来自解放军下属研究所的也占据一部分比重。还有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入选,比如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赵玉沛,国家电网公司的陈维江等。
数据新闻编辑:汤子帅 新媒体编辑:马小龙
设计:许骁 校对:何燕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网站历年增选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
《院士卢柯出任副省长,你怎么看?》
中共上海科技党建网-张友尚资料
《吴养洁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庆祝大会在学校逸夫楼举行》
《各学部院士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