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一个人正奋笔疾书。
母亲见他日夜不停地辛苦,特地弄来粽子和红糖。屋外,母亲问道:“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添些?”儿子应声答:“够甜够甜了!”待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却发现儿子满嘴墨汁,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儿子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他便是陈望道,这一年他29岁。就是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村里,他完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全部中文翻译,为中国革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著名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陈望道
01 男儿志兮天下事
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义乌县河里乡分水塘村,是家中长子。父母思想开明、乐善好施,主张让孩子们走出山村求知问学,并保持农家本色,能吃苦能帮人。
家教之风给陈望道很大影响。从六岁到十六岁,他就在村上私塾攻读,还学习武当拳术,参加田间劳动。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练得了强健体魄,令他更加志向高远。
少年时,陈望道感受到时代风雨,在十六岁后离开山村,先后到义乌县城和金华念书。他发奋读书,深切关心国家建设,十分渴望能出国留学。
1913年,陈望道考入了杭州的之江大学专修英语和数学。那时的之江大学是由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设文理两科。陈望道在之江大学就读期间一连发表了几篇讨论数学问题的文章。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之江大学文理学院部分系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即后来的杭州大学前身,1998年,杭州大学等四所同根同源的学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文、工、商三学院部分系分别被并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等校。值得一提的是,陈望道弟弟陈伸道亦毕业于浙江大学。
随后,陈望道想去日本留学,但家里刚刚盖了新房,没有足够的资金供他,他就写了一幅字给父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父亲被他打动,把家里的140亩地卖了120亩供他留学。他在日本早稻田等多个大学修读了物理、法学等多个专业。
正是他的报国志向和求学经历,使他有机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共产主义的思想。
02 开天辟地作前驱
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时代。也在这一年,陈望道从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回国,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浙江一师是当时浙江最大的一所高等学府,学校顺应时代潮流,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学生自治和国文教学改革两项。
国文教学改革由陈望道与刘大白、夏丏尊、李次九四位被称为“四大金刚”的语文教员发动和推行的。他们选用鲁迅《狂人日记》等新进作品的白话文做教材,在教学法上提倡“学生自己研究,教员处指导的地位”,对旧传统的教育方式作了猛烈冲击。陈望道还支持参与本校师生编辑的多种新思潮刊物,其中《浙江新潮》发表的文章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浙江一师风潮”。
陈望道在“五四”钱江潮头的奋斗气概,引起了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瞩目。上海《星期评论》社来函约他翻译《共产党宣言》一书,打算在本刊连载。于是,1920年早春,陈望道在浙东老家开始了翻译工作。
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陈望道
叶永烈写的《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写陈望道工作中的场景:“他不时翻阅着《日汉辞典》《英汉辞典》,聚精会神字斟句酌地翻译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惟其重要,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译得准确、妥帖,而且翻译的难度颇高。”
因为是中文首译,没有资料参考,还要讲求通俗易懂,加上环境艰苦,陈望道花了比平时译书多5倍的时间才翻译完成。其子陈振新曾说,父亲对文字的把握,不仅准确,还通俗易懂。比如《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时隔100年后再看也不觉得晦涩。加上随处可见的精彩语句,如“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是这本仅万余字的小册子流传甚广、影响巨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这部《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在上海出版。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讲过:“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到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初步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在“开天辟地”的日子里,青年陈望道还是1920年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八位成员之一;是“一大”以后,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的第一任书记,写下了让人民大众惊喜、让军阀当局惊恐的《太平歌》;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事社会改造的革命活动中,他为妇女解放呼号,发表了多篇研究中国社会妇女问题的经典论述……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播撒着谋求解放的社会革命之道。
1922年《太平歌》
03 大道之风后人仰
除政治上的贡献外,作为学者的陈望道始终在学问上履行着马克思主义之道。他倡导“把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致力于学术的中国化。陈望道撰写并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正如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刘大白所说,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白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书”。陈望道也是现代中国语文学界最早介绍并运用索绪尔语言学说的一个学者,在汉语语法研究上提出了“功能说”,开创了语法研究的新道路。
在教育领域,陈望道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实际创办人,是我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一位创始人和开拓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个年头,直至去世也没有离开这所学校。他常说“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在我的观念中学生总是占第一位的”“我不教学生做绵羊,我教他们做猴子”……他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让青年学生富有活力、善于思考、敢于创造。
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文化大省建设战略的第一批重点项目,《陈望道全集》的编纂出版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浙江大学出版社编纂出版《陈望道全集》,全书字数达350余万字,函括了作为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我国高等教育的卓越管理者陈望道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和文化思想。
如今,浙江大学将位于浙江义乌的陈望道故居打造成为学生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在此学生能有可听、可看、可感的体验式、浸润式现场思政教学体验。学校机械设计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学生党员胡逸伟在该基地担任学生讲解员,追寻了陈望道先生的足迹,感受至深。他说:“望道先生的初心是将马列主义的火种传遍神州大地,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先辈们的红色基因,坚守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初心,练就过硬专业能力,努力创新,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向着现代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道路迈进,在‘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的发展浪潮中贡献力量。”
(原标题《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他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第一人》。编辑 袁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