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而道家文化又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从伏羲画八卦开始,中华大地上的原居民便开始使用”道“逻辑观察周边事物和大自然,中华文明在那时候便开始萌芽,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 ,这个过程中道家思想一直都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
到了春秋时期,社会风气开始变的活跃开放,百姓的思想也得到解放,那时候各家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家学说争奇斗艳,百家争鸣,而一位道家文化的大学者老子,便将道家思想整理成书册,便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道德经》,对于道德经的解释自古就是玄而又玄,让人看的云里雾里,越看越糊涂。
古代人认为修道可以成仙,所以《道德经》一经问世,就成了那些梦寐成仙人眼中的宝书,企图从道德经中窥探天机,得道成仙,当初官守尹喜就是抱着得道成仙的心态从老子那里弄到的道德经,到了明代道教更是大行其道,道德经传到明代时候被道教的人弄得更玄乎,以至于后世的人再读道德经都是玄而又玄难以看懂。
其实道德经中讲的道理都很直白,只是被历史神话了,道德经开篇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就可以理解为:道是可以讲解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文紧跟”名可名,非常名“与前面一样理解为:名,自然可以给事物取名称,但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再后面老子就对前面两句做出了解释“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万物在有名字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有了名字后天地万物就有了纲目,我们就能更好的认识事物,更容易传播知识,表达思想,这也是道家文化孕育出中华文明的根本!所以道是可以讲解的,讲解出来的“道”就是“名”,而一万种事物就有一万种名称,所以道,非常(恒)道;名,非常(恒)名。(原文中“非常道”为“非恒道”后来恒被改成常,据说是为了避讳某位黄帝名称)
我们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别人对你说水杯,你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水杯的模样,作用,甚至可以形象出水杯的颜色,是否带把手,哪种水杯,等等一系列的水杯参数,这些所有的参数集中起来就是水杯的“道”,而“水杯”就是它的“名”,但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水杯千奇百怪,作用也各有不同,所有每一种水杯又有它自己特有的参数,不能用“水杯”表达所有水杯,我们把它分类成了各种功能,各种形状的不同水杯,所以“道非恒道”,而每一种水杯又有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名称,所以“名,非恒名”
最终我们可以把“道可道,非常道”理解为:道是可以讲解的,但是万物有万物之道,它不是恒定不变的。“名可名,非常名”自然就是:“万物有万物的名字,它也不是恒定不变的”
不知各位是否认同小编的见解,对“道可道,非常道”有自己的见解的,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