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若喜欢,欢迎关注
版权归『肃苑扫痕』独有。
注:原文里的诗句用黄色或红色展示;值得注意的、谚语、俗话或好玩有趣的都保留了原文,用黑色标粗展示。
《金瓶梅》的故事第一回讲完了,也许你会说:“怎么和我看得不太一样?”对了,就是不一样。不但你这样认为,我也这样认为。
本人学生时代有见到好词妙句抄录的习惯,上面图片就是曾经抄写的《金瓶梅》开篇词(请忽略狗爬字体),跟这次我们看到的开篇词完全不同,毕竟“二八佳人体似酥”也很让人印象深刻。
说到这个,那就复杂麻烦了。这都是因为版本的问题,喜欢《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各路神仙对《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争得面红耳赤,作者是不是曹雪芹?里面映射的是什么?各种争论不绝于耳。不要以为只有《红楼梦》如此,《金瓶梅》也不遑多让。
先不说版本问题。
我想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武松打虎的故事很精彩,演绎手段发展至今是也是各种花样样样俱全,什么评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快板京剧电影电视动画片……就连教科书上都有。
那这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吗?天呐,越唠越离谱。难道要先证明武松确有其人?打的老虎在什么朝代是否存在?不不不,不管武松是谁,不管是什么牌子的老虎,某某人打过老虎的事情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新闻。
故事不但发生过,大概前因后果也真的是极富有利于传播和发展的各类因素,比如老虎很大、为害一方、知名度很高、捕捉屡次失败等等,这时候再跳出来一个人打死它,也就成为了一件了不得的“稀罕事儿”。
只是不能确定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武松”的人。
故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水浒传》里就已经有武松打虎的事情了,可是水浒传里的故事不是因为某一个大文人挥洒笔墨就突然凭空出世的,108个人的故事有的在南宋出现有的在元代出现有的在明朝出现,这是一个历经很多很多年经过大浪淘沙老百姓参与说书人传播文人墨客撰写揉搓出来的块状大故事。至今总撰写者是施耐庵还是也包括罗贯中在内也不十分明确。
我国有说书类的传播记录娱乐系统,又向来喜欢“了解过去、熟读过去、掺和过去”,还有“修改过去”,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人与事古今不分。明明这个人有名有姓叫某某某,非要说人家是“当代胡雪岩”、“当代潘金莲”、“当代叉叉叉”,时间三百年、五百年这样的流过去,谁还分得清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某某某。
总之武松打了虎,人们喜闻乐见,乐此不疲地听、说、聊、看。
现在可以回过头来说说版本问题了。
《金瓶梅》 版本有两个大系统,一个是万历时期的词话本,另一个是崇祯年间的文人本(也叫崇祯本)。可以理解成说书系统和文人系统。 (这两个系统谁前谁后不一定)
万历在前,崇祯在后。虽然无论是词话本还是文人本署名都是“兰陵笑笑生”,但是这背后还是有很多人物是该提出来的:词话本的说书人,沿着京杭大运河不晓得有多少操着不同方言的说书先生加进去多少自己的言语看法新鲜事删除掉多少自己的厌恶不满看不惯;文人本的撰写者修改者抄录者,同说书人一样,免不了也要加上批加上评,何况还有锈像雕刻的。
下面我们就把武松打虎的事件分别就不同系统看一看:
嗯,不多不多,洋洋洒洒几大页蚂蚁小字才把武松打虎一事前前后后讲了一遍。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有个“武十回”和“鲁十回”的说法,武就是武松,鲁就是鲁智深。这里我们不管鲁智深,单说“武十回”这种叫法是什么意思。这有两种解读:
一种是说描写武松的文字在《水浒传》100回或者120回里(总共多少回有好几种版本)占了10回。
另一种是说武松这个人的故事可以在茶楼酒肆书馆里听10回。
无论哪种说法,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很精彩。人们喜欢这个故事也就写得多说的多唠。
看完上面蚂蚁小字的武松打虎故事,下面再来看看另一个。
其实不该截取这么多,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不知道我们选的是哪个系统的话………
告诉你:文人本(崇祯本)。
总之记住一句话,词话本目标读者是说书人,文人本目标读者是“士”。词话本更适合听,文人本更适合看。
词话本保留更多的原始原貌俚语俗谚动不动就“看官听说”便于说书人演绎,无比的鲜活生猛。比如《第一回 景阳冈武松打虎 潘金莲嫌夫卖风月》,妥妥的暴力与性保证吸引眼球掏掏耳朵。
文人本惯会包装,精心布局合理安排一言一行前后对应,各种惊心动魄恍然大悟皱眉深思,特别的精彩绝伦。比如《第一回 西门庆热结十弟兄 武二郎冷遇亲哥嫂》,溜溜的工整对仗管叫人一咏三叹前思后想揉揉眼睛。
咱正正经经的不贫嘴,《金瓶梅》里的一寺一庙,开头玉皇庙结拜,结尾永福寺审判,中间就是围绕着西门庆展开的方方面面。文人本第一回把“西门庆”三个字提溜出来代替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武松打虎英雄,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就是我选择文人本的真正原因。
等一下!如果你对各种本还是搞不清楚,或者不但不清楚反而有点迷糊了。比如不是说《金瓶梅》是兰陵笑笑生写的吗?怎么听起来什么词话本文人本没有笑笑生的事?
还有书中地点在哪里?方言啥的,人物不是各个地方还都争抢做旅游宣传吗?都不确定呐!
下面我们要大胆猜测通通捋一遍了:(严谨者慎看)
话说我们国家有一条运河,叫京杭大运河。明中叶到明末时京杭大运河非常重要,漕运系统特别繁荣,古往今来交通就是跟经济紧密联系的,运河一条富裕了运河两岸。来,看图:
肃苑扫痕
明朝时候的大运河因为技术进步使行程缩短了很多,就是图片虚线部分改成实线部分这个样子,这一点历史课本上都有介绍。如此,南北运输大贯通,经过的地方或者沿边的地方经济都得到了发展,在图片上很容易就找到我们书中直接点出来的地点——临清。大家也都能一目了然它的重要地位,这些就是西门庆这个临清县的商人足以在后来变成一省首富的客观条件。
既然有临清这个地方,怎么很多地方还都争呢?还是看图说话,很明显百度一下争夺最激烈的就是上面一条线上的城市,其中临清和徐州发声比较大。之前看到过一个新的地方发声的小文章,作者认为书里的方言是他们当地的方言,并举出了几处具体字词加以说明。个人认为这些都没触及根本,没什么太大意义。
很明显有“兰陵笑笑生”创作了一个《金瓶梅》,时间应该是在词话本之前,也就是嘉靖时期以及之前;或者说“兰陵笑笑生”创作了词话本。如果“兰陵笑笑生”创作的是词话本的母本,那么母本现在还没有找到;如果“兰陵笑笑生”创作的是词话本,那么应该是为说书人而创作的,即使不是,也因为沿着运河众说书人的二次创作而改变了些许面貌。
再后来就有了崇祯本,这时候已经是明末时期了。就目前来看只能是崇祯本来源于词话本的二次撰写,我更加关心的是这个撰写者是谁,很明显这个人或者这群人(可能性不大)水平超级无敌高。
现在我们再看“兰陵笑笑生”就可以大胆猜测了。
“兰陵笑笑生”五个字分为两部分。“兰陵”是地名:“山东兰陵县兰陵镇和江苏武进县,古时均曾名‘兰陵’,但从书中大量使用山东方言来看,作者应是山东人,而不会是江苏武进县人。”这段话是百度百科上的原话,我很认同。作为山东人真心觉得单就方言俗语习惯来说,属于山东的占比最大。好了,地点就两个选择,那么“笑笑生”是谁呢?如果这个笑笑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那么一切就完美解决了。可能吗?可能。明朝有给说书人撰写故事本的组织,前80回和后20回很明显风格调性不同。如果“笑笑生”是一群人,这个神秘的作者不署写一个正常的名字就完全正常了,他们这群人很幽默,愿意取“笑笑生”三个字来代替他们全部人员。后来话本在运河上下流传开来,以说书为生的群体各人添加各人的方言俗语,这也就是我说用一些字词来证明是本地方言的进而证明作者是本地的考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原因,充其量只能证明这本书曾经在这个地方很受欢迎而已。
经过几十年的流传,崇祯年代出现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对词话本系统进行了重新撰写,他用非常高超的创作技巧二次创作了《金瓶梅》,成就了文人本。文人本,不大可能是一群人创作,因为它太严谨缜密,一丝一毫都有勾连,不太可能是一群人创作。这点可以拿《红楼梦》来解释,对于《红楼梦》人们可能会质疑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但是绝对不会质疑作者是不是一个人创作的原稿。
词话本有很多错字、白字、生造字,俗语方言也都很多,而且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前后勾连的情况不严谨,故事偏向于块状,重复性多。如果说总体上山东方言占比重的话,那么“笑笑生”倘若不能确定是山东人为主,就只能是撰写者为山东人了。
关于版本猜测的胡言乱语就到此为止。
笑笑生一再嘱咐我们:
“著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
生敬畏心者,君子也;
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
谨记,共勉。
关于本书的阅读态度,笑笑生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了,关于本书的主旨我还想再提一嘴。
两大系统的版本各类锈像洁本不洁本评点不评点,开头都有几篇序、跋、前言、声明等等。不讲这些是因为在大家没看完全本之前先入为主不太好,而且由于《金瓶梅》描写太过庞杂,大家见仁见智,没有必要把大家框在一个架子内小心窥探。有的卫道有的劝世有的辱骂有的大力推荐,就连我们讲的第一回开篇也先来了一段“财色论”,请大家理解撰写者苦心,不如此怎么利于传播?
还是老子道德经里有一句话窥得不少真谛,或者说《金瓶梅》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窥得了点老子的真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你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不仁,把世间万物当作祭品,管你什么日月星辰三皇庶民草木鸟兽,一般对待,很无情”或者是说“天地没有仁的观念,把世间万物当做祭品,管你什么日月星辰三皇庶民草木鸟兽,一般对待,很公平”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自然的才是真实的,真实的也就自然了。
文章由【肃苑扫痕】独家创作。版权声明: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