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唱道: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说起长江
我们总会率先想到她的大气磅礴
但长江之美远不止如此
她可以是
铺陈在高原上的发辫
长江上游的辫状水系 摄影/王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奔涌过峡谷间的巨流
长江三峡
沉静于湖泊中的碧水
安徽巢湖
她的支流
滋润千家万户
浙江湖州南浔,雪后的民居与桑基鱼塘
她的主干
创造都市繁华
上海
长江之美
美在浩瀚多元
长江流域全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峡谷
雄伟壮丽
长江上游
由直门达至沱沱河口这一段
被称为通天河
从青海称多县的热喔拉山上
能看到通天河穿行在山脉之间
游龙般蜿蜒曲折
有别于草原或湿地上的蛇曲河道
通天河峡谷河曲的景观
源于地壳运动
平原地势抬升
曲流下切岩石
形成了很深的峡谷
周折往复,蔚为壮观
蜿蜒的通天河峡谷
我国地势第一和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
长江从高山峡谷之间奔腾呼啸而过
是领略河流险奇之美的理想地
随着第四纪*玉龙-哈巴板块的抬升
原本南下的长江急剧转向
造就了如今
云南哈巴雪山与白马雪山之间
金沙江大峡谷中的虎跳峡
两岸是90度垂直于江面的崖壁
从崖顶到江面的落差超过3000米
江水落差超过200米
水流湍急,浪涛滚滚
再加上石灰岩与江水发生喀斯特作用
赋予了虎跳峡举世难寻的
窄、深、峭、险
(*距今约180-300万年前)
云南金沙江虎跳峡
同样受岩溶影响的长江三峡
土层较薄,沉积物少
在长江强力的流水搬运作用下
悬崖干净利索
瞿塘峡壁立如削
形势曲折如斧劈
巫峡云雨缭绕
秋季漫山红叶
西陵峡重岩叠嶂
山中有山、岭中有岭
俯视三峡
山体耸峙
是长江最美的屏障
长江三峡第二峡:巫峡
长江中游的清江
是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汉江的第二大支流
号称“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
其中自西向东流经的恩施大峡谷
2.3亿年前还处在汪洋之底
直到二叠纪末期上升为陆地
之后受燕山运动影响
褶皱成山,不断上升
又长期受到风化、剥蚀
逐渐形成今天迷宫般的景色:
清江升白云
绝壁环峰丛
地缝配天坑
天桥连洞群
暗河接飞瀑
恩施鹤峰屏山峡谷,行船犹如漂浮在空中
生态
野性家园
位于青海的长江源区
冰川融水奔流而下
具有极大的势能和动能
水流携带着沙石赴往河道
冲刷、侵蚀着大地
形成辫状水系
其中洲滩密布
成为了生命的舞台
长江源头的辫状水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河中沙洲以水作为屏障
隔绝了猛兽的威胁
是斑头雁、黑颈鹤、燕鸥等鸟类
筑巢、孵化的基地
河滩上水草丰美
每年夏末秋初
候鸟如衰羽鹤在此觅食、休息
当曲与沱沱河汇合处的通天河口
常有藏羚羊、白唇鹿出没
通天河口的白唇鹿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湖北的荆江之畔
散落着许多牛轭湖
由曾经弯弯曲曲的河道
通过人工或天然的方式
裁弯取直而成
被称作“长江故道”
长江故道形成示意图
绘图/项乐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其中的沙滩子故道
气候温润,土地肥沃
适宜众多湿地生物栖息
有着国家级的
麋鹿自然保护区
白鱀豚自然保护区
麋鹿在长江故道的水中纳凉玩耍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安徽与江苏交界处
长江支流滁河、向阳河绕经之地
是一块难以耕作的低洼积水区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通过引进、种植池杉
并在周边“退耕退渔还湿”
人为地改善生态
造就了如今华东最大的池杉林
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
林鸟丰富,风光优美
成为濒危物种过境、栖居的庇护所
黑天鹅游弋池杉湖中
湖泊
浩瀚静谧
长江三源
北源楚玛尔河
西源沱沱河
南源当曲
流经青藏高原夷平面
地势平坦宽阔,水道繁多
有着多达120个湖泊
大多未经雕琢,处于原始状态
其中有藏羚羊栖居、产崽的卓乃湖
也有广袤的无名湿地
草地金黄
湖泊错落如星
青海杂多县长江当曲源
呈现“星宿海”景象的湖泊湿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长江中游最负盛名的大湖
莫过于《岳阳楼记》笔下
晴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雨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气象万千的洞庭湖
洞庭湖并非一汪巨大的湖水
而是包含众多河湖水系的湿地
湖泊本身由东、西、南三部分组成
许多地方涨水为湖,落水为洲
既是重要的候鸟栖居地
亦深受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钟爱
登临岳阳楼
可观洞庭湖烟波浩瀚
可望长江滚滚东去
岳阳楼与洞庭湖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
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
超过黄河、淮河、海河入海水量的总和
被称为“长江之肾”
而且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极为明显
当汛期来临
上游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
五河来水
下游长江水顶托
令水位高涨
但是在枯水期
五河来水减少和长江的拉空作用
使水位显著降低
湖滩会大面积地露出水面、长出水草
夏秋像大海
冬春似草原
是鄱阳湖的独特景观
鄱阳湖枯水期,湖滩上盛开的水蓼花
长江下游的皖江地区
坐镇长三角后方
水源充沛,土壤肥沃
深水岸线良好
滋养了丰富的物产
位于安徽与江苏交界的石臼湖
以水鸭、银鱼、螃蟹“三珍”闻名
在李白笔下
石臼湖景色秀美,渔歌绵绵:
湖与元气运,烟波浩难止
龟游莲叶上,鱼戏芦花里
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安徽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石臼湖 摄影/吴昌贵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历史
深厚多姿
距今6000年前左右
人类完成对水稻的驯化
长江流域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稻作文明
宝墩文化、良渚文化
源出于此
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的水稻垛田 摄影/孟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沿着长江
古文明群星闪耀
留下诸多遗迹、瑰宝
从通天河岩画到营盘山陶器
从石家河城壕到三星堆面具
无不充满谜团,让人惊叹
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明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发源于南岭和武夷山脉的赣江
自南而北地贯穿江西
于九江市汇入鄱阳湖,与长江贯通
是塑造客家民系的地理大通道
从西晋到清朝的1600年间
客家先民有5次大迁徙
其中前4次皆是沿着赣江南下
江边的赣州就是客家南迁的第一站
其中部分移民留在这里
顺应当地自然条件
与畲族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
形成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和文化习俗
赣江支流贡水上始建于宋代的浮桥
见证了古代客家先民的迁徙
摄影/刘念海
长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气候温润
孕育了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包括皖南赣北、浙北苏南
隋唐扩修的京杭大运河
连通江南与中原
使得长江流域的经济生产地位愈发重要
随着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繁华迈向鼎盛
今天精致的水乡古镇
诉说着往昔繁华
位于太湖流域、大运河上的水乡乌镇
沿着长江的航运
促进文化交流与贸易互通
带来了内陆物产、工艺的发达
长江上游的大山深处
四川白玉县河坡乡以手工艺闻名于世
始自唐代,河坡制作的藏刀、弓箭、枪矛
靠着金沙江沿岸渡口
进入南方丝绸之路
远销西藏、印度、尼泊尔
宋代开始,江西景德镇瓷器工艺飞速发展
制瓷的原料、燃料
经鄱阳湖支流昌江进入
制成的瓷器再原路运出,销往各地
沿江之滨,舟楫云集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通过长江水运销往各地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秦淮河虽然长度仅有110公里
在长江支流中小到排不上号
但在文化上无疑是耀眼的明珠
秦淮河是史前湖熟文化的发源地
即江南吴文化的源头
东吴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
使秦淮河与江南运河相衔接
奠定了秦淮河流域的繁华发达
时至明清
“十里秦淮”蜚声天下,所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华灯璀璨的秦淮河 摄影/孙公甫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城市
繁华璀璨
城市群崛起
象征着国家发展达到新的阶段
长江流域上
分布着三个重量级的城市群
在近年经济发展放缓的形势下
成为了长江经济带坚固的“堡垒”
重庆朝天门,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
成渝城市群坐镇长江上游
向东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出海
向西可借助中欧班列
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
向南则以铁路、公路
通往中南半岛、南亚
更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
其中成都在游戏、医美领域独领风骚
重庆则在电子、汽车行业颇有建树
同时两城的文化产业皆格外发达
协调经济布局
将会是双城发展的一大重点
成渝城市群开放通道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2015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
武汉城市圈
环长株潭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
加强区域合作
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
像是武汉的科教
长沙的制造业
南昌的航空、医药
协同共进
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示意图
长江中游城市群东接长三角
南北连通珠三角与中原
面积广大,约是6个珠三角、2个成渝
常住人口约1.3亿,仅次于长三角
在“九省通衢”武汉的引领下
调配和运用汉江、赣江、湘江沿线资源
发展潜力巨大
湖北武汉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
安徽皖江地区
自古与“传统长三角”
山水、人缘、文化相连
同属江南血脉
长三角城市圈顺着长江向西延伸
纳入皖江城市带
构成新的格局
向皖江延伸的长三角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皖江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相连
人力与土地资源充足
教育程度较高
为“传统长三角”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适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转移
如果说上海、杭州、南京
是长江经济的“龙头”
以合肥为首的皖江城市则是“龙颈”
首颈有力
巨龙就可摆尾腾飞
安徽合肥政务新区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三大长江城市群
坐镇长江流域上、中、下游
夜晚从高空俯瞰
灯光璀璨,熠熠生辉
长江流域夜晚灯光卫星地图
灯光的繁华程度对应着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
底图自NASA EO
吸纳百川,开枝散叶
成就了缤纷多姿的长江之美
中国之美
亦如是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2019年第10期
点击下图购买电子版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带你看长江源区
话题
你觉得长江哪儿最美?
- END -
标题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摄影/王正坤
以上未注明图片出处来自视觉中国、网络
编辑 / 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