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有两种职业非常相似。”同我说这话的,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她鬓发如雪,笑起来眼角有细密繁复的菊花瓣。
“您说的是农民和教师,对吗?”相识多年,我懂得她的答案,“一样地耕耘播种,一样地剪枝浇灌,一样在风里雨里奔波,一样在春华秋实间幸福。”
老师点点头又摇摇头,她的眼睛里含着笑意,似乎凝望着春天的四野新绿,抑或是夏日的满目繁花:“还有,我们一样面对的是生命,是鲜活的不断向上生长的生命。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都实现开花的梦想......”
当我写下这段对话时,2022年已然来临。虽然寒风凛冽,虽然大地素净,虽然前面还有数九大寒,但我知道,世界没有停滞,土地没有安歇,它们在等待,等待一场相遇,种子与与播种人的相遇,种子与大地的相遇,那相遇——就是春天降临的时刻,就是梦想落地的刹那。
“让每一粒种子都实现开花的梦想!”多么幸福啊。作为一名教师,又像一个农人,在呼啸的朔风里,回想来路,遥想春天,回想那些绽放在我们生命里的花朵,遥想那些即将遇见的种子。在回望和遥想中,翻开崭新的日历,继续踏上耕耘之路。
大道无涯,原野无垠,亲爱的老师,我的同路人,又要出发了,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成为一名播种人了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被我们熟悉,却是因为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师。他在荒凉的大山深处,播下了诗歌的种子。
2013年6月,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和几位支教伙伴,一起来到了贵州威宁石门坎。
那里几乎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没有公路,没有网络,甚至没有洁净的水和阳光。最让梁俊难过的是,那里的孩子们几乎都不识字,他们害羞、胆怯、不擅表达。面对那一双双乌黑却暗淡的眼睛,梁俊开始尝试“诗歌教育”——把古诗词谱上曲子唱出来,让孩子们感受诗词,感受旋律,感受一起大声歌唱的快乐。渐渐地,那些慌张躲闪的眼神变得明亮自信,那些微弱不齐的歌声变得嘹亮动人。两年的时间,孩子们学会了一百多首古诗词,他们也爱上了写诗。梁俊说:“无论写什么,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一名叫梁越梅的女孩写下了一首题为《蒲公英的精灵》的小诗:
“飘落的蒲公英种子
每一颗都会生长
风儿呼唤它的时候
它就随风而去
种子飞散在天空
飞到每一个角落
让孤独的角落长出蒲公英
角落就不孤独了
那金闪闪的蒲公英花
就在那角落里
得到了尊严”
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张开了翅膀,2018年,梁俊带着他的孩子们登上了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他们唱《苔》,唱“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掌声为他们响起,国人被他们感动,那些歌唱着的孩子们,乌黑的眼睛闪闪发亮。
意外走红的梁俊却没有成为网红,他推动成立了“苔基金”,面向偏远地区儿童推广诗性教育,让古诗词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让优美的诗句为暗淡的生命点亮一簇光。
那些石门坎的孩子还没有长大,不知道那些诗歌,那些音乐,会给他们的生命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是,我们相信,美好的种子播种在心灵深处,即使绽开的是小小的苔花,也是生命最动人的瞬间。
该怎样形容播种人的收获呢?
“光荣、艰巨、幸福!”这六个字是“国宝教师”霍懋征说的。霍懋征也遇到过眼神暗淡的孩子——在课堂上,她发现一个小男生,老师提问的时候也会举手,但是叫他起来,却说不出答案。细心的霍懋征下课后把男孩单独叫到办公室,轻声询问缘由。男孩哭着说:“别的同学都会,都举手,我笨,我怕不举手同学们笑话我。”霍懋征听了,温和地搂住男孩的肩膀说:“你呀,真是个要强上进的好孩子。这样吧,老师和你做一个约定,下次提问,如果你会呢,就举右手,如果不会,也别着急,就举左手,听听别的同学是怎么说的。”后来上课,霍懋征特别关注那个男孩,只要他举右手,就赶紧叫他起来回答问题,还要特别夸赞几句。男孩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了,后来他再也没有举过左手。
当年的那个小男孩现在该是老者了,不知道他后来去向何方。但是,我们相信,霍老师那阳光一样的温暖,一定能化作一粒种子生长的动力,长成一朵开花的树,给风雨以遮蔽,给烈日以阴凉,即使四季流转,内心也不会迷惘。
作为一名播种人,我也会问自己:如果我走进石门坎的荒凉,是否能像梁俊一样躬身垦荒?如果我遇到细弱的种粒,能否像霍懋征一样张开爱的臂膀?
用什么证明这个世界我们来过?
用什么证明对这个世界我们没有辜负?
就是那些播下去的种子、那些生根发芽的种子、那些开出朴素或绚烂花朵的种子。人生如四季,春华秋实,当雪花点缀的帷幕落下时,愿我们都能够从容地回答:“这一生,我做好了一件事情——成为一名教师,如此光荣,如此艰巨,如此幸福!”
亲爱的老师,我的同路人,交付在你手心里的,也许是山野里无名的花籽,也许是庭院里珍贵的花秧,它们对于我们,我们对于它们,都是人世间缘定的遇见。郑重地播下它们吧,郑重地安置自己的一颗初心。
亲爱的老师,我的同路人,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成为那片土地了吗?
“我相信,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张桂梅
2021年,张桂梅的名字感动了中国。央视的颁奖词文采飞扬:“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张桂梅的话却坚定直白:“我就是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多一个走出去。”
每次在媒体上看到张桂梅消瘦的脸颊和佝偻的身躯,我总是想到一个词汇、一个形象——地母,这个有些人觉得陌生的词汇,这个我们不应该陌生的词汇。“地母”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因对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万物的生灵,在人们心目中倍觉亲切和崇高,被视为“万物之母,大地母亲”。
张桂梅没有孩子,她却被千百个孩子称作母亲。
作家鲍尔吉·原野在《赞美大地》中写道:“人们虽然看不清大地的脸,但一年四季它有不同的表情。春天,草木开花,分明就是大地笑了。”
这样的笑容,在张桂梅脸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她说起那些走出大山的女孩子,当她说起并肩耕耘的老师们,当她说起感受到的照耀和温暖,她脸上的笑容,就像大地母亲看到怀抱里的草木开花一般动人。
如果说张桂梅是一片土地,那她承受了太多的风霜雨雪。有记者问她付出了多少,她哽咽着回答:”我们几乎付出的是生命。”
“我们的教育,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让受教育者懂得自己这一个生命的价值,懂得自己之外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从而心生自尊,心生珍惜,心生感恩。这种自尊、珍惜和感恩,会支撑他去为自己或卑微或宏大的梦想全力以赴。”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使命”的诠释。
用生命托举起一粒粒种子开花的梦想,这是土地的使命!
我们要成为一片土地,我们就是一片土地。三尺讲台是,一方黑板是,打开的书本纸卷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是,是那广阔丰厚又温柔深情的土地!
成为一片丰饶的土地,养育万紫千红的花朵,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呢?
亲爱的老师,我的同路人,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成为一粒种子了吗?
2021年,我们送别了袁隆平先生。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我们是播种人,我们是土地,我们也要做一粒好种子。
作为一个尽力播种的人,你也许会疲惫吧?播种的过程有许多艰难,即使竭尽全力,有时收获却不尽如人意。
作为一片反复耕作的土地,你也许会倦怠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岁月轮回,风景年复一年,深藏的寂寞难以言语。
即使是一粒种子,你也许会觉得无力吧?有一层种皮包裹着你,无法突破。厚厚的沙土覆盖着你,难以舒展。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改变。
但是,还记得那一枚沉睡千年的古莲子吗?
19世纪末,在辽宁省一个叫普兰店的地方,出土了一种硬如卵石,壳已炭化的古莲子,被称作“普兰店古莲”。沉睡了一千年的古莲子还能发芽、开花吗?
能!
1953年,老一辈园艺家精细培育,奇迹出现了——古莲子抽出了嫩绿的新芽,长出了幼小的荷叶,然后,绽蕾开花了!
这植物史上的奇迹,有园艺科技工作者的潜心栽培,还因为古莲子自身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简单地说,就是古莲子的外面有一层硬壳,形似航天器的“密封舱”,不仅能完全防止水分和空气内渗与外泄,还形成了一个存贮有0.2立方毫米空气的小气室,因此可以保持千年的生命力。
古莲子的奇迹是一枚种子永远不甘于枯萎的坚持和勇气,是一枚种子保存养分对抗侵蚀的智慧和毅力。
我们也是种子,我们就是种子啊。
我们有种子的细弱和迷茫——
教育是一条长路,道阻且长。是职业还是事业?是付出还是奉献?能否确认每一粒种子都可以开花?梦想如果是梦,该不该去想?疲惫时,倦怠时,无力时,我们要不要躺平,要不要佛系,要不要丧?
幸运的是,我们还有种子的勇敢和倔强——
我一直潜水关注着一个叫“任老师说”的公众号,虽不相识,却很熟悉。吸引我的,不只是他的文字,还有他一直保持的青春,一直向上的生长,一直不停的思考。他平凡如一粒种子,定位是树的模样。
2016年,任老师大学毕业,入职一所四线小城高中。第一年,这个中文系毕业生的公众号里发的多是海子的诗、席慕容的诗、郑愁予的诗。在那一年的八月底,他对人生中第一批学生写道:“想着即将到来的你们,想着我们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想着将因我的付出而影响甚至改变一批人的命运,我感到欣喜而富足,爽朗而愉悦。”那时的他像一个跃跃欲试的播种人,像一片春天返青的黑土地,也像一枚落进陌生土壤的忐忑的种子。
我默默关注着他——他当了班主任,他送走了第一批毕业生,他恋爱了结婚了,他在疫情期间写的一封信被许多人转发,他代表学校演讲受到了省厅嘉奖,他这次给孩子们准备的新年礼物是诠释他们名字的印章.....
我默默注视,看见他在成长,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生命的枝干逐渐茁壮。
最初的他总是会严肃地对孩子们强调纪律,也会絮叨地对孩子们嘱咐生活。看得出,他很用力,也有点吃力。但是,他一直在努力,并且用努力打开了自己。渐渐地,他的文字变得温和了,他的文风变得轻松了,他更成熟更开朗了,他爱得更深了。
在一篇《学生亦是教师的灯火》的长文中,他写道:“一个学生遇到一个‘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老师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一个老师遇到一个乃至一群‘吾弗如也’的学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涤荡生命的快乐。教育是个体与个体的相遇,更是灵魂与灵魂的共鸣。师者传道,于学生是一种学养的奉献;道之复存,于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宽解。”
博尔赫斯说:“花开给自己,却让许多眼睛看到了风景。”我收藏了任老师的这篇文字,我收藏了一枚种子生长的过程,见证了一个梦想开花的过程。
在我们熟悉的身边和陌生的远方,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普普通通的“任老师”吧?
感恩这个职业吧,它赋予我们光荣。
珍惜遇见的孩子们吧,他们为我们留住青春。
热爱这平凡却又生机勃勃的日子吧,我们永远不会长大,永远不会停止生长。
2022已经到来,即将召开的北京冬奥会宣传口号是“一起向未来!”
一起向未来!亲爱的老师,我的同路人,你准备好了吗?
勤勉地播种吧,像农人一样;
努力地培育吧,像土地一样;
尽情地生长吧,像种子一样!
让每一粒种子都实现开花的梦想,种子是孩子,种子是事业,种子也是我们!
让每一粒种子都实现开花的梦想,破土而出,与光同行,奋力生长,向着明亮那方。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光!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作者|白薇 张家口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主任、张家口家庭教育公益讲师团团长
设计|朱强
统筹|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