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伟大领袖毛泽东溘然长逝。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为毛主席举行了追悼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华国锋在追悼会上上宣读了一份约3600字的悼词。
在致辞的过程中,当华国锋念其中的14个字时,数百万群众无不闻之落泪,甚至痛哭失声。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引起群众如此大的反应?它又对整个国家和中国共产党未来的走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毛主席
领袖逝世:共和国的历史拐点1976年,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不过是新中国历史上的某一个年份而已。
尤其是对于80、9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那一年所发生的事情,只能从历史课本上去寻找寥寥的几笔,或者从长辈的追忆中,想像那一年的惊心动魄。
但是对于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来说,他们却是真真切切地经历了那一切。许多人的命运也随着那一年发生的一切事件随之改变。
那么,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月,冬去春来,中华大地似乎与前一年没有什么不同,但北京此时已经陷入一片阴云笼罩之中。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已经连续多日陷入昏迷,此时负责周恩来病情的医疗组专家都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在生命最后的阶段,这位一生为国为民的共产党员,依旧在为身边的人,为他所眷恋的祖国操心。
据一些资料显示,在1975年年底,长期为周恩来理发的北京饭店的理发师傅朱殿华,曾经三次托人捎信,希望能来给周总理理发。
周总理
周恩来知道后,告诉工作人员说:“朱师傅给我理发20多年,看我现在病成这个样子,他会难受的。还是不要让他来,谢谢他了。”
就是这样一位温柔而高尚的总理,在连续被病痛折磨了两年多之后,终于在1月8日撒手人寰。这一年注定从春天开始,就充满了沉重和悲伤。
4月,中共中央决定为周恩来举行追悼会,曾经与他一起战斗过的同志都纷纷前来送行。
在这些人中,一位老人拄着手杖站在周恩来的灵床前默默无语,半晌,他庄严地向周恩来的遗体行了一个军礼,然后被人搀扶着蹒跚离去。
这位老人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朱老总”的朱德同志。这位从云南讲武堂走出来的革命者,与周恩来、毛泽东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井冈山会师,抑或后来那些数不清的同生共死的日子,都让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的名字不可分离。
周恩来、毛泽东、朱德
哪怕知道70年代,毛泽东依然坚称:“朱不能没有毛,毛不能没有朱。”其深情厚谊,可见一斑。然而随着周恩来的逝世,朱德也终于倒下了。
7月6日,这位90岁的老人,在北京逝世。或许冥冥之中,历史就是有一种奇妙的连锁反应。
就在朱德同志逝世后不久,1976年7月28日,一场7.5级的地震摧毁了河北唐山,并波及到大片地区,造成了25万人死亡。今天我们对于唐山大地震的所有想像,大概都是从冯小刚导演的那部同名电影中得来的。
当青年人坐在电影院中,为方大强一家的悲欢离合而唏嘘不已的时候,也许对于另外一批人来说,那就是真实而惨痛的过去。
尤其是对于当时身在北京的人们来说,他们不仅是最先知道唐山大地震的人群之一,也是最先知道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逝世消息的人群之一。
唐山大地震
中国何去何从:失去领袖的哀痛与彷徨就在唐山大地震后不久,8月,李敏就接到了毛泽东病危的通知。当她匆匆赶到中南海的时候,见到的是面容憔悴、气息低微的父亲。
此时,83岁的毛泽东已经不能进食了,每天只能由医生配方,通过鼻饲的方法,将食物从鼻子处喂进去。
对于一位遭受病痛的老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双重折磨。看着病床上虚弱的父亲,李敏忍不住流下泪来,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
听到李敏的轻唤,毛泽东睁开双眼,爱怜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娇娇,你来看我了?”
尽管聚少离多,但毛泽东哪怕在病痛中,依然清晰地记着女儿的生日和年龄。这次父女的最后见面,毛泽东已经说不出更多的话,只能用手势比了一个圆圈,试图告诉女儿,自己对亲人的记挂。
李敏
在如今的历史资料中,有许多对毛泽东生命最后时光的记载,但是依然没有谁能够真正想像得到,这位伟大领袖在面对死亡时,有多少对亲人、战友的眷恋,和对他们一手打造出来的新中国前途的担忧。
如今人们通过各种记载可以知道的是,毛泽东在去世前几年,做了非常多的铺垫,将华国锋推到了政治前台。
华国锋,原名苏铸,1921年出生在山西交城县南关街。
1938年6月,他参加了山西牺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结束后,华国锋有先后参加了汾孝战役、开栅保卫战、黄崖战斗、古交战斗等。
1946年,华国锋担任了中共交城县委书记,不久又担任了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在任期间,华国锋被当地军民亲切地称为“华政委”。
建国初期,华国锋随军南下,历任中共湖南省湘阴县委书记、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委副书记、专员、地委书记等职务。
华国锋
1959年9月,华国锋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此时,这位17岁就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已经年近天命。就在湖南任职期间,华国锋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伯乐。
由于华国锋在任期间,不仅表现出对农业合作化的巨大热情,还调动了全省一切力量来支援韶山毛泽东陈列馆的工程建设。让毛泽东对这位“家乡的父母官”印象十分深刻。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载:1963年,毛泽东在长沙听取了华国锋和李瑞山关于湖南的形势和农村工作情况的汇报。当时,华国锋向毛泽东介绍了岳阳县毛田区原来不种棉花,经过改变传统观念,实行科学种田,苦干实干,取得了种植棉花的成功经验。
岳阳市的毛田区主要是做集体经济,实行多种经营,在山上植树,田埂种豆,地里种棉花,促进了生产,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农民家中挂了不少腊肉。
毛泽东听了华国锋的汇报之后,感到非常高兴,称赞岳阳县搞得不错。
李瑞山
华国锋对政策的积极拥护,以及出色的实践能力,为他后来走向中共政治权力核心圈打下了基础。
1970年,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首次提到了华国锋的名字:“湖南省的人物也出来几个了。第一个是湖南省委现在的第一书记华国锋,是老实人。”
当斯诺的文章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后,华国锋的名字第一次蜚声海外。
1972年,当谢富治病逝之后,华国锋被任命为公安部长,这意味着他从此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等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由谁来接过这一届领袖的使命,为新中国继续保驾护航,就成为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权衡再三,分别在1月21日、1月28日两次提出,由华国锋出任国务院代总理的职务,并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
华国锋
就华国锋的性格而言,他话语不多,思想深沉,憨厚老实,和毛泽东在工作上有着令人惊异的默契。他在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期间,时常跑到北京向毛泽东请示、汇报工作。
这种良性的互动,使毛泽东在最后的日子里终于下定决心,让华国锋成为新一任的掌舵者。
1976年9月9日,在匆匆定下华国锋为下一代领导人之后,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华国锋在10月6日被推举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时兼任国务院总理。一个时代就这样落幕了,另一个时代还在孕育当中。
未来的中国将走向何方,当时的人们谁也不知道。所有人都在迷茫、不安和惶恐之中;所有人也都抱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领袖的信任,期待着新的舵手带着他们走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毛泽东
转折中的“悼词”:对毛主席的完整评价毛泽东的逝世,加速了当时整个中国局势的变化。失去这位伟大领袖之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来要走向何方,谁也不知道。对于毛主席的身后事处理,当时各方又有不同意见。
尽管毛主席生前号召火葬,但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主席逝世当晚召开紧急会议,最后决定要保护主席遗体,让各界人士能够对这位共和国缔造者进行吊唁和瞻仰。
而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又决定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永久性的保护,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供永久性的瞻仰。
事实上,毛主席去世后,对他的遗体处理,涉及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各界人士对毛主席去世后中国的未来都忧心忡忡。
翻译家沙博理谈道:“谁能想象一个新中国没有毛主席?没有了他,我们该怎么办呢?特别是现在,中国处境如此艰难。”一些知青甚至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往何处去?!”
张春桥在当天的会议结束时,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主席的追悼大会由谁主持?由谁致悼词?”当时中央有华国锋、叶剑英、王洪文三个副主席,由谁主持、由谁致悼词,等于向外界公布谁是毛泽东的权力继承人。
此时,叶剑英提出:“我的意见,追悼会由洪文同志主持,国锋同志致悼词。”对叶剑英的提议,王洪文皱皱眉头不吭声。
而华国锋只好推辞道:“叶帅德高望重,还是请你给主席致悼词吧!”
叶剑英顿时用手杖猛击地板,大声道:“你是第一副主席,你应该牵这个头。这也是主席生前的愿望。”就这样,在关键时候,叶剑英的决定,使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出现了新的转机。
叶剑英
197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它代表了当时的中共中央对毛泽东一生所作的完整评价。
当时的外国媒体,比如法新社这样评价华国锋的悼词:“华国锋的悼词很有分寸,语言简练而直截了当,一条一条地提出了他认为是毛泽东理论的基本原则,以及应在将来指导共产党中国的政策和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原则。”
尽管当时面对天安门广场上的一百万人,华国锋发表的悼词开头与讣告大同小异,都全盘肯定了毛泽东的路线方针,认为这是毛泽东对于当代所作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贡献。
但是,当他念到“我们一定要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时,在场的群众无不失声痛哭。
华国锋
一些参加追悼会的群众后来回忆道:“大家心里难过得像刀割一样,许多人痛哭起来,泪水止不住地流出。”对于当时的人民大众来说,国家就像一艘海上的航船,一直带领他们前进的掌舵手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尤其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14个字,代表了毛主席对这个国家的希望,以及他对人民大众的殷殷期待。尽管领袖失去,但方向仍在,航船也要继续向前,怎能不教人感慨,怎能不教人哀痛,又怎么不教人努力前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毛泽东生前写下的灿烂诗句,领袖的豪情壮志终究没有被后人辜负。在他逝世之后,共和国经历了短暂的动荡,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