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得死,这个是必然。
至于如何死,这个有时候是选择,有时候没得选择。
如果能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活得更久,也可以选择死的更有意义。
有时候,与其是苟延残喘的活着,还不如体面的死去。
当然,也许有第三种选择,体面舒服地活着,这个应该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结局。
希望我们都是。
不过,这个不会很长,一般80年左右,最后的结局,还得是“死路一条”。
死亡,其实没也有那么让人恐惧,比如陶渊明所写的对待死亡的态度: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解释一下就是:茫茫的荒野上,野草枯黄;萧瑟的秋风,拂动着白杨。已是寒霜弥漫的九月中了,亲人们抬着我的棺木去远郊下葬。这四周是如此地寂寞无人,高高的坟墓是那般地凄凉。马儿似乎也为我仰天悲鸣,风儿也因着这萧瑟发出哀哀的声响。那幽深的墓门一旦关闭,便永远难以见到明日的曙光,永远难以见到明日的曙光呀,纵使你是贤人达士,也是无可奈何的呀!刚才那些哭哭啼啼送我入土的人们啊,一等到墓门关闭,便自然地纷纷散去了。一段时间后,家人亲眷们也许还会为我而伤悲,而其他关系不深的人却早已忘却了悲哀,继续自己生的快乐去了。
人的死亡其实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什么火葬、天葬、水葬、土葬,都是一种形式而已,天葬喂了秃鹫,水葬喂了鱼虾,土葬喂了蝼蚁,火葬先是放在盒子里,让后也是不知所踪,最后统统的也是归于尘土,所以最后,都是归于大自然。
有句话说的好。
人死去10年,亲朋好友还记得你;
死去30年,只有子孙记得你;
死去50年,运气好的,家谱里还有你;
死去100年,只有名人在书里还有,而一般众人,真的啥也没有了……
死亡是一个无比旷大的人生课题:
就个人来讲,死是个体时间的尽头。
就唯物主义来讲,死是不可逆的意识的消逝。
就唯心主义来讲,死只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就社会层面来讲,死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机制,每个人都会死,给他人的生留下余地。
就生命层面来讲,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是每个人的自然归宿。
人是脆弱的,一滴水、一根芦苇有时就可以致我们死亡。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命运就会突然让你交出死亡的答卷。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有尊严从容地面对的死亡方式就是热爱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热爱感恩你人生所有的羁绊和牵挂,认真去实现自我的价值,直到生的意义消失,直到我们有勇气超越死亡本身的恐惧,或是不幸突兀离开,或是幸运地坦然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