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点长,却真的很走心,关注一起学心理,每天学点心理学。
总看写快文,是时候清洗一下心灵!
认识的人在不断变多,但孤单感却越来越深;
工作很忙,却一点也不觉得充实满足;
休息时刷视频,可感觉了无生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经常会听到“无聊”、“没意思”的声音。大家似乎都会时不时地陷入“空虚”的情绪当中,心里空落落的,想要填满自己却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你的空虚?
空虚,让我们感到沮丧、焦虑、抑郁.....人们尝试各种方式试图摆脱空虚,或是疯狂地购物,或是熬夜刷手机,等等,却往往无济于事。
那么,究其根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的空虚感,我们又该如何缓解空虚感呢?
01
异化:我的生活不是自己的
异化,指的是人不再感到自己是自己行动的主宰,而受自己以外的力量的支配。
从人的本性来说,人具有欲望、要求和需要,并渴求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当人们感觉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
异化会让我们感觉生活不是自己的,无法掌握与改变,内心深处感到无可奈何又无法接受。
比如,当我们在一条产业链中负责某个具体的环节,如果既不了解这个环节前是什么内容,也不清楚这个环节后有什么规则,能做的只是循环往复地在既有规则内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觉得产生空虚感。
02丨少年强则中国强
02
童年期的情感忽视(CEN)
有心理学家认为,空虚感的根源在于童年期所受的教养方式。当我们理解和意识到根源时,才有机会和可能被治愈。
1)情感忽视。孩子如果成长于一个忽视情感的家庭,会让他觉得情感对于他来说是不存在或是不相干的东西。他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这样就不会让自己或者父母感到负担。在长大后,他们会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感受是分割开的,因此会让他们的内心存有缺失。我们知道“我是谁”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我们能感知到自己的感受。
2)感受被拒。比情感忽视更为极端的是父母拒绝孩子的感受。比如,当孩子表现得很生气时,家长就会在行为或语言上进行“惩罚”。于是孩子慢慢地开始拒绝自己的感受,甚至会因为自己产生感受而主动抵制或惩罚自己。在长大后,他们可能对感到不满,以及可能完全不喜欢自己。
3)严酷的教养。这种类型的教养,很可能会引发儿童人格的发展障碍,导致自恋型人格或边缘型人格。这类教养者可能会奖励乖巧的孩子,却惩罚听从内心真实感受的孩子。当孩子取悦了父母时,会觉得自己是个完美的孩子;可是当父母生气时,又会觉得自己是被厌弃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丢失了真实的内心情感,还会产生强烈的分裂感。
03
连续感
有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内在有一个整合的自体,以及与整合的他人(内部客体)的联系,会让一个人不管时间和环境的变迁始终存在着的一种连续感。
这种连续感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归属于人类关系网的感觉,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也就是说,与他人的连接是生命的重要意义之一。当连续感受损时,我们就会产生被内部客体抛弃的感觉,尤其会感到空虚。
别让空虚“吞噬”你
空虚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百无聊赖,缺乏斗志与激情。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应对空虚呢?
01
主动性:创造自我价值
异化虽然可以让社会保持高效的运转,但是在持续重复运转的工作中,我们却容易感到无能为力,也失去真实的内心需求。
应对异化最重要的是如何调整工作态度,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思考如何让工作更高效,主动尝试创新性的工作,创造自我价值。
02
接受情绪 破除心墙
童年时期带给我们的悲伤和愤怒,我们需要感受它,并接受它的存在。
当我们能够面对童年时失去的情感连接,或者是自身曾被教养者拒绝的部分时,我们也就迈出了填补空虚的第一步。去理解,我们童年时期的受到的教养不是因为我们自身不值得或是有缺陷。
03
建立情感联系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允许别人走进自己内心,建立对人的信任感。
当我们的情感联结被建立起来,与身边的人拥有持久而稳定的关系,感受到自己被看到、被理解,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连续感,免于陷入难以自拔的空虚之中。
普希金说,一切有理性的动物都会无聊。而我们通过创造自我价值、接受内心情绪、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等方式,可以逐渐感受到内在力量,感受到生活的踏实和丰富。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