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有神鸟入怀来1898年的一天,周贻能对妻子说:“把大鸾过给他,让他安心地走吧。”
一句轻飘飘的话落下,命运齿轮开始转动,不足周的周恩来被生父周贻能过继给了他的养父,也就是周贻能的四弟周贻淦。在周贻淦去世后,周恩来就由养母陈氏抚养。
1898年3月5日,一声啼哭响起,周贻能的长子周恩来在全家的期盼中降生了。
周贻能的妻子万冬儿曾在怀着孩子时,梦中有神鸟降临,飞进了她的肚子里,所以孩子出生后,万冬儿和家人商议,给这个孩子的乳名起为“大鸾”。
在当时,周贻能的四弟周贻淦病危,眼看命不久矣,但他膝下无子,家中长辈商议,决定将大儿子周贻能的长子周恩来,过继给四儿子周贻淦做养子,也好让他能后继有人。
周贻能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的家族观念里,这句话是顶了天的。妇女出嫁,需从一而终,但无出一子,即使丈夫早逝的陈氏,也不得改嫁,除了过继给她一个儿子,似乎别无它法。为了让无后的周贻淦有延续香火的男丁,更是为了使独居寡妇能有所依靠,这恐怕是最合适的办法。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得知儿子要被过继,她也别无他法,看着可爱的儿子,心中如同刀割,第一次做母亲,就要遭受骨肉分离这种痛苦,以后即使见了面,这孩子也只能叫她一声伯母。
可在那个年代,长辈之命不得不从,而且弟弟病危,眼看就要撒手人寰,即使夫妻俩有万般不舍,也不能让弟弟死不瞑目啊。
周贻能和妻子万氏对他们第一个孩子有多看重,从万氏给他起“大鸾”这一小名就能看出来,他承载着周贻能和万氏诸多的期望。
万氏给大儿子起乳名大鸾,这个鸾,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讲过:“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万冬儿将神鸟入梦这件事说了出去,大家也只是当听了一个乐呵,心里则认为这只是一个母亲太过于喜爱孩子,以至于做了些祥瑞的梦。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名字满载父母爱意的孩子,多年后的大鸾(周恩来),确实如同一只神鸟,带给了人们祥瑞和安定。
为保佑平安,起名“和尚”将长子周恩来过继给弟弟后,万冬儿很快又有了身孕。
1899年,周贻能和万氏的次子周恩溥出生,这个孩子的出生弥补了夫妻俩的失子之痛,平添了他们心中的喜悦,对这个孩子更是百般疼爱,每每看着这个孩子,万氏都能想起一年前那个和她无缘的大鸾,生怕再失去恩溥。
这时周贻能的母亲说:“我们把小毛头送去当和尚,能保佑小毛头长命百岁哩”。
万氏:“我都继了一个孩子了,还要送娃娃去当和尚?”
周母一脸你不懂的样子道:“不是送小毛头去当和尚,是让毛头做个挂名和尚,佛祖好保佑他”。
万冬儿是淮安人,此时得知还有这一说法,她抿着嘴笑了,她不怎么信这些的,从她那一双大脚就能看出几分,但秉着对孩子的祝福,她同意了:“那这样我更安心些,我们整天照看着还不够,得让佛祖保佑着”。
周贻能的母亲是绍兴人,她们那边有这个习俗,给孩子们起“十二生肖”或者“和尚”的小名,可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万冬儿
周贻能夫妻欣然同意了这个提议,夫妻俩在周恩溥满月后,就抱着他去了寺庙,烧香捐香油钱,请庙里的和尚给他穿上和尚衣裳,大名记在寺庙里,再让寺庙里的老和尚念经祝颂一番,就这样,周恩溥就成了记名和尚了,小名就叫做“和尚”。
周恩溥自小聪明,但因为父母宠溺,性格顽劣不已,以至于大哥周恩来在私塾读书,他却只能呆在周家大院。
两位母亲的言传身教彼时的周恩来正在养母陈氏的教导下,茁壮长大。养母陈氏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是个性情温和,真挚细心的女人,她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温顺,也有她作为母亲的固执,因为早年守寡,她十分宠爱这个养子。
有一次周恩来和和尚玩耍,周恩溥手持利器差点伤到周恩来,陈氏得知后,不允许周恩来出去玩耍,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尤其是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学习才能改变一个人,所以在她大都将周恩来拘在家中,亲自监管他学习。
在学习上,陈氏是一个严格的母亲,但又不是一个顽固的母亲,陈氏对周恩来学业要求严格。周恩来也争气,在别的孩子还在识字的年纪,他已经可以流畅的阅读一些经典小说等著作,陈氏并不反对他读这些书,书这种东西,总会由能学到的知识,陈氏也常常会给周恩来念一些有趣的书给他听,因此,被拘束在家学习的周恩来并不无聊。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不假,周恩来就是继承了养母陈氏安静、温和、好学的性格。
后来由于家道中落,周恩来和周恩溥兄弟俩,以及最小的弟弟周恩寿跟着父母颠簸流离,搬去出了周家大院生活,因此周恩来也更多的接触到生身母亲万氏,万冬儿。
周恩来
万冬儿是她父亲的老来女,她的父亲万清选,曾三任清河县县令,家境可谓厚实,而万冬儿是家里第十二个姑娘,又被称为“十二姑”,因此格外宠爱。
万氏文化不高,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央着父亲让她读了几年书,虽然才学不是那么多,但因为父亲经常带着她四处应酬,参加各种活动、礼仪,因此万氏为人十分识大体,懂是非,是个精明干练的女人。
早年在她刚刚嫁入周家时,因为婆婆体弱,年纪轻轻的万冬儿早早担起了女主人的责任,好在她当姑娘家时的经历,让她不仅胆识过人,思绪也十分有条理,将周家上上下下打理的万分妥当。
万冬儿这个人还很富有正义感和耐心,不管是在以前的周家大院,还是在乡下老家,她经常被亲戚邻居们请去调节纠纷琐事,在周边很受尊敬。
周恩来虽然和万氏接触的时间,没有和养母陈氏相处的时间多,但他经常在旁侧听她为乡亲邻居调节家庭琐事,久而久之,周恩来也被生母的品行所折服,从她身上学到了那种善于聆听的耐心和正义感。而被母亲万氏自小养在身边的周恩溥,更是被万氏教育出一身正直不屈的硬骨气。
1907-1908年,生母和养母相继去世,年仅十岁的周恩来带着弟弟恩溥、恩寿跟随父亲讨生活,父亲在外工作,周恩来则是打各种零工照顾弟弟们。
以身涉险掩护哥哥前往苏联,遭到迫害1917年,周恩来在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正直青年的他饱读诗书,又见识不凡,他看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未来的启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主义才能挽救风雨中动荡不安的中国。
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共产主义革命当中去。
继1926年10月24日上海的工人起义失败后,1927年3月21日中午12时,由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开始,对残暴的封建军阀发出抗议,准备武装夺取政权。早在起义前,他们就铲断铁路,断了对方的支援路线。
而后,组织起一个多达到五千多人的纠察队,先是刺探敌情,根据敌方武装力量的强弱,划分了七个区域,其中以敌方武装力量最强的闸北区作为重点攻略区域。
在同时,整个上海都处于罢工、罢课、罢市的状态,全面地为起义人员做好紧急的后勤工作。
1927年3月21日晚,起义武装先后占领了七个区域中的六个;22日晚,顽强抵抗的闸北区也被全民一心的上海人民合力攻下。
周恩来
至此,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落幕,长期被帝国和军阀残暴统治的上海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这次的起义也引起了全国的震动,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上下的有志青年,也将这个年轻的领导人周恩来带到了大众的眼前。
从1927年开始的“白色恐怖”于1928年在全国依旧蔓延着,使许多共产党员遭到残害,中国革命失败陷入低潮,共产党受到严重摧残。此时,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迫在眉睫,但在国内却找不到安全的开会地点了,因为全国依旧卷在“白色恐怖”事件内挣脱不开。
思来想去,由周恩来等人负责筹备的中共六大的会议地点,最后定在了莫斯科。但怎么去苏联,这成为了一个难题。当时去苏联的路线有两个,但都会经过哈尔滨,因此,那个地方是国民党的重点搜查地区。
毕竟此时的周恩来可是帝国和军阀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将他铲除,那根本让国民党睡不着觉。而在此之前,和哥哥相差不到一岁的周恩溥已经跟随伯父到东北谋生了十几年,此时已经在东北扎根,并在三十岁那年,认识了妻子王兰芳,之后生下了长子周荣庆。
年幼时,和哥哥、父亲分离后的周恩溥借住在亲戚家,周恩溥虽然聪慧,但幼时丧母,父亲兄长均不在身边,使他要强的个性愈发强烈,甚至顶撞亲戚、离家出走。
周恩来得知后,也对这个小弟心有愧疚,将他介绍到学校去读书,周恩溥也聪慧,不管是文章和英文,他都得心应手,后来还进入了银行工作。在当时的年代,能进入银行工作,那是很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了。
只不过周恩溥太过于耿直,这一点和他的母亲万冬儿很像,也正是万冬儿,才养育周恩溥一副侠胆心肠。周恩溥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仅惹得一身麻烦,还弄得自己频繁失业,生活困顿,但这些苦难并不能打败他,也改变不了他。
周恩溥
后来“白色恐怖”在全国蔓延,全国到处都是在抓捕共产党的特务,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国民党的监视下,稍有不慎,就会受到迫害,抱着宁杀三千不放过一个人的国民党特务们如同疯犬,就算不是共产党的普通人,进了大牢,在特务的残暴酷刑下,基本上也活不到出来了。
就在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周恩来到了哈尔滨,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的搜查下,每日东躲西藏,到底是从哈尔滨走陆路,还是从哈尔滨走水路,这是个艰难的选择,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正当周恩来等人一筹莫展之时,周恩溥主动联系上了哥哥周恩来,借着自己在哈尔滨多年拔刀相助积攒的人脉和身份,(此时周恩溥已经改名为周博宇),多次帮助哥哥躲过国民党特务的搜查。最终周恩来在弟弟周恩溥的掩护下,成功到达了莫斯科。
这次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意义重大,对我们以往的革命道路做出了总结,为我们的革命方向做出了更准确的规划,改变了我们以暴动抵抗的路线 ,转而以聚集群众力量,加强党的思想统一等为主要任务。
而在之后,周恩来也说过,他能安全到达莫斯科,成功召开这次会议,他的弟弟周恩溥功不可没。
但好景不长,即使周恩溥改名隐居,还是被国民党发现他与周恩来的密切关系。他们将周恩溥抓紧大牢,对他进行严刑拷打,逼问周恩来的藏身之处,倔强了一辈子的周恩溥,此时更是被黏住了嘴一样,一个字也不肯透露。胜利是属于共产党的,周恩溥深受周恩来影响,对共产主义必胜有着强烈的决心,无论如何,他也不能透露大哥的行踪。
敌人对他无计可施,最后将身心俱损的周恩溥吊在大树上,吊了一天一夜,等到周恩溥被解救时,生命岌岌可危,已经无力回天,在1945年初,年仅46岁的周恩溥去世了。
后人隐姓埋名鲜为人知周恩溥去世后,他的妻子王兰芳也投身革命,丈夫舍命都想看到的胜利,她会带着丈夫的意志和期盼,和共产党一起努力去完成。虽然王兰芳是周恩来的弟媳,但她从不要求有特殊待遇,这也是大哥周恩来经常和他们说的,都是共产党人,没有谁是特殊的,即使是我周恩来的亲戚。
周恩来
王兰芳是为了让丈夫看到他所期盼的胜利,她一刻也没有停歇过,一直跑在革命最前线,以至于累出一身病。按道理说她这种情况是可以熬到正常退休,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足有正常工资的七八成。
但是周恩来考虑到国内财政紧张,王兰芳又不能正常工作,周恩来要求她提前退休,不要再占用国家资源,至于王兰芳的生活费用,就从他自己的工资里拿,当做王兰芳的生活费和买药费用。连周恩来的三弟周恩寿家里,也是由周恩来拿着自己工资的四分之一去资助的,一直到周恩寿的六个子女长大成人才停止。
而周恩溥的儿子周荣庆在之后的日子里,更是谨记着大伯周恩来的话,没有谁是特殊的,要从基层做起。所以他选择成为一名基层工,在河南焦作隐姓埋名,从未对外说起过自己的家世,更没有将自己和万人崇敬的周总理联系到一起过,一直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甚至到了周恩溥的孙子辈,也很少有人有正式工作,但他们从未向组织上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唯一的心愿,也只是将周恩溥的尸骨接回来,和亲人合葬在一起。
在2011年10月25日,一个简单的安葬仪式过后,周恩溥和妻子王兰芳的骨灰在焦作凤凰山公墓被合葬在了一起,这个在外漂泊了66年的烈士终于能回到亲人的身边了。
虽然周恩溥不如大哥周恩来功绩卓卓,但是在新中国成绩的伟业上,他又是一块不可缺少的基石。他和千千万万为新中国的胜利奉献生命的先辈们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又全都是特殊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愈发强盛,那些英灵也永远沉默,但没有英烈先辈们不畏生死的前仆后继,那这一切,只是一个妄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