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礼中学2022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四)语文试题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语 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第一部全面反映从1921年到1949年28年间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党史类电视纪录片,《重生》近期在电视、网络媒体播出,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热烈反响。
以往的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创作很少使用演员,即使有演员出现,也多为剪影、背影之类。而《重生》采取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由演员实景演出。国外管这叫剧情式纪录片,国内也有借鉴,比如《圆明园》《河西走廊》等。但在党史题材创作中运用这一手段,《重生》尚属首次。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说明这部纪录片对情景再现手法的用心程度。据统计,这部纪录片总共拍摄了191场戏,呈现了174位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设计了162个场景,动用1291位群众演员,使用500套服装,道具占用3个大库房,足够拍3部电视剧。此外,在选择174位历史人物特型演员时,该片既注重形似,又注重颜值。这种强化剧情式叙事的表现方式,充分考虑今天人们的审美诉求和年轻观众观影的习惯,容易在不同观众群体中引起共鸣。
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史书的记载归根结底是一种文本,不能把历史文本与历史本体等同起来。可见,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撷取、遴选可用的史料是反映历史的出发点,还需要依托于可靠、富有责任感的历史性评断,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事实和有价值的信息,强化真实感,达到揭秘之效,提升作品的文献性品格。《重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史实、努力还原历史情境。比如,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旧居,是早期共产党的活动据点,根据史料,《新青年》编辑部当时是在陈独秀旧居的地下室。但在横店拍摄实景时没有地下室,美术师就用一堵很高的围墙搭建出一个地上“地下室”。
近年来,市场经济改革全面深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作品,创作者在坚守主流价值表达的前提下,采取全明星阵容出演的商业模式,遗形取神,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纪录片《重生》力邀美国《纸牌屋》摄影团队加入。他们运用电影镜头语汇拍摄纪录片,使用柔光镜,即使表现一些严酷的场面也不例外,这样可以让人物自带光环,把观众带入一种回忆的情境之中。
(摘编自《纪录片〈重生〉:让革命历史题材生动起来》)
材料二 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34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战与和》讲述了1948年秋古城北平通过傅作义与共产党的谈判实现和平解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深刻厚重的史实中揉入艺术化的戏剧情节,站在当下的思维高度,挖掘了事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要求创作者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用戏剧艺术表现真实的历史。如果说历史的真实构成了一部作品的骨架,让人直面铁的现象与规律,那么艺术化的处理则为作品增添丰满的血肉,掀起人思想情感的波澜。在《北平战与和》中,创作者抱着对革命历史的真挚情感和严肃责任感,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使作品散发出厚重、宏阔的历史气息以及鲜活的、人性化的艺术气质。
为了精确表现北平和谈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编剧在寻溯和熟悉史料上下了巨大功夫,努力克服历史表象、思维定式与主观偏见的干扰,以客观的心态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真相,再根据创作角度有选择地提炼与编织素材。整部作品叙事结构宏大,涉及历史上有真实姓名的人物近50人,空间范围涵盖北平、南京、西柏坡、张家口、天津、新保安等。创作者一面细致描写北平和谈的来龙去脉,一面不时观照国内局势的发展,更以宽广的视野反映了中国内战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意义,为观众铺展开一幅气势磅礴、层次分明、信息量丰富的历史画卷。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作者有分寸地植入合理的想象并进行虚构,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戏剧矛盾冲突塑造出一批鲜活饱满的典型人物形象。不同于过去以我方为主的传统表现手法,该剧选择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为男一号,不能不说是一次颇具勇气的艺术尝试。以傅为视角中枢最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北平的复杂局势,也更便于勾连各个层面的相关人物与事件;同时傅的作用好比一面镜子,其最终抉择映照出国共两家的优劣之分,更是民心向背的绝佳印证。除了视角的突破,作品对历史人物的定位与认识也做了颇具新意的探索。编剧从国、共、傅各自的立场出发,尽量将每个人物的行为、心理充分合理化。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将雄才大略隐于质朴率真中的毛泽东;一个有心兴邦却无力回天的蒋介石;至于傅作义,编剧更是给予了深度挖掘,紧紧抓住“战与和”这一核心矛盾,把傅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水火不容的极致境地,将其内心置于理性与感性、坚毅与忧惧、矛盾与抉择的激烈交锋中。
(摘编自《评〈北平战与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新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生》拍摄了191场戏,拍摄场景、呈现的历史人物、动用的群众演员都很多,这在国内党史纪录片拍摄上不常见。
B.随着时代变化,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应该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考虑,与时俱进,探索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C.《北平战与和》一剧所呈现的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创作者对其进行深挖掘、精加工,从而使之兼顾历史性与艺术性。
D.改变以我方为主的表现手法,以傅作义为男一号,是出于反映复杂局势、勾连人物与事件、印证民心向背等多方面考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考虑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诉求和年轻观众观影的习惯,是《重生》播出后,引发观众和网友热烈反响的重要原因。
B.《重生》选择史料,依托可靠、富有责任感的历史性评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以海登·怀特的观点为依据的。
C.只要对革命历史有真挚情感、严肃责任感,就能淡定从容地拍摄好相关影视剧,这是《北平战与和》给我们的启示。
D.是战,是和,当时内心极为复杂,编剧把傅作义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极不相容的境地,是为了表现形象的立体性。
3.如果要充实文章内容,下面的表述不能支持材料一或材料二所含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现在有些历史剧过度歪曲、戏说史实的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大校李涛认为,要记录历史、再现历史,绝不能戏说历史、娱乐历史,必须要把史实搞得非常准确。
B.在《重生》拍摄过程中,道具《新青年》还原了封面和里边所有的内容。为了制造这个道具,工作人员去图书馆,从《新青年》第一期到最后一期,对每一页的内容都进行翻拍。
C.傅作义在属下眼中是威重令行的长官,在妻子面前是充满真情的丈夫,在女儿心中是世界上最慈爱的父亲;他承受着究竟是忠于国民党蒋介石,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极大压力。
D.傅作义冒着极大风险多次派代表与共产党接触,寻求和平的途径;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也以阔大的胸怀,来引导傅作义彻底摆脱蒋介石反动集团,加入到人民的行列。
4.材料一充分举出事例(包括数据),作用各异。请选择两条做简要说明。(4分)
5.《重生》和《北平战与和》,一为纪录片,一为连续剧,请根据材料分析,两者在拍摄方式上有何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掌门
于德北
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一句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还有一句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
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不能为过。
这第二句,就隐藏了一段故事。
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
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
李一甫是山东人,自幼习武,练的就是太极。他十二岁随父亲的单位北上,来到永安城,从此在这里扎根。他在建筑公司上班,属于技术人员,为人本分,工作积极,在单位里颇有口碑。
李一甫救过一个人。
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那里。欢呼声是在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
所谓的“踢场子”是武林的陋习。人家功夫好,他不服,就到人家练功的地方去寻事,这是极大的蔑视,就是武功再不济的人也不能容忍。
所以,杜其石和李一甫的那一仗打得惊心动魄。
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打斗到最后的结果是,李一甫抓住杜其石的一个破绽,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这一拳有多重,至今恐怕也只有杜其石一个人知道。从此,八卦门在永安城里变得
十分孤立。八卦和太极两门更是三十年不相往来。
人生苦短,三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七月十六的大清早,李一甫的大弟子袁文宗带来一个让八卦门弟子震惊的消息:太极门掌门李一甫要请杜其石吃饭,地点就在合盛楼。
“他怎么说?”杜其石问。
“家师说,请杜前辈一定赏光。”袁文宗深施一礼。
杜其石的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沉吟片刻,他说:“饭是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
“你就这样说。”
十分钟后,急匆匆的脚步声让杜其石和所有的弟子都屏住了呼吸。
还是袁文宗,额角还是微汗,面色还是潮红。离着还有丈把远,他就几乎喊起来:“答应了,答应了。”
杜其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晚上八点半,李一甫在弟子的簇拥下,准时出现在合盛楼的小宴会厅里。他的面色有一点苍白,脚步已不那么稳健,虽然嘴角挂着笑,可眉目间却有一缕掩藏不住的疲倦。
“李师傅。”“杜师傅。”二人双双抱拳行礼。
直至这时,杜其石才看清,永安城武林的各大掌门竟然都来了。
“我们可是不请自到,不知能不能讨一杯酒吃?”大家各行其礼。气氛骤然有一点紧张。
杜其石镇定自若,侧身一让,连声说:“请——请——请!”
“慢!”突然,李一甫摆了摆手。
这一回,连杜其石也感到气氛不对了。待看到太极门弟子捧着红纸和蜡烛缓缓而入时,他紧绷的神经才又有些放松了。
“都说杜师傅有‘隔山打虎’的神功,今天不妨让大家开开眼吧。”李一甫说。
“好!”杜其石脆脆地叫了一声。
太极门的弟子把蜡烛点燃,又把红纸张开,放在蜡烛的前面。大厅里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红纸上,更把希冀投放在红纸背后的蜡烛上。
只见杜其石三步上前,在红纸前游身运掌,仅几步之后,突然拧腰,反手一掌,红纸发出“扑”的一声轻响。响是响了,纸却完好无缺。红纸挪开,再看蜡烛,已经灭了。
“好掌力!”李一甫第一个叫好。他不容别人说话,抢上一步,对杜其石再次施礼,说:“老夫已身患恶疾,恐不久于人世。今天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
“哪里敢受,哪里敢受。三十年前那一拳,李师傅根本就是手下留情,不然我杜其石早成了一个废人了。”
“老夫身体虚弱,不能亲受杜师傅一掌。所以就在这蜡烛上刻下我的名字,请它……”李一甫的话还没说完,就听他的弟子们大叫:“师父!师父!”
众人急转身,只见刚刚灭了的蜡烛竟又悠悠地燃烧起来……
“杜师傅……”看着重新燃烧起来的蜡烛,李一甫的喉头一热,眼角湿润了。
“你看,你会渡过难关的。”杜其石一把抓住李一甫的手。
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摘选自《永安城轶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全文看,永安城武术界流传的两句话中,第一句表明两人是两个武术门派的顶尖高手,第二句表明两个门派都狭隘、保守,有门户之见。
B.“踢场子”是旧时武术界极具羞辱性的上门寻事争斗行为,面对杜其石的主动上门约战,李一甫难以接受,因而痛下杀手,重伤了对手。
C.三十年后,主动提出宴请的李一甫却迅速回复同意由八卦掌门作东,表现出这位太极掌门渴望见识“隔山打虎”神功的急切心情。
D.小说结尾处,场内“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既传达出众人对两派掌门个人旧怨消解的赞赏祝贺,也饱含对李一甫定将战胜恶疾的美好祝愿。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语言描写分量较重,人物语言简洁且个性突出,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另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短促有力,传神写出惊心动魄的比武场景,富有画面感。
C.面对李一甫的宴请邀约,杜其石却“反客为主”,说“请他务必屈尊移驾”,这一语言描写生动表现出他不服输的性格。
D.塑造杜其石、李一甫等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展示了两位掌门因“斗”生隙后又因“德”相惜的人格魅力。
8.文题为“掌门”,究竟什么是掌门的风范呢?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画线段落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表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宋绍兴三十一年,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签判。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正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乃度马般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阻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日:“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①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材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录自《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末作:指从事工商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B.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C.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D.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字: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文中“幼安”和本名“弃疾”的意思接近。
B.奉表:指奉行皇上的命令。由此可见,文中耿京的义军已经预先得到南宋朝廷接纳的命令。
C.缗钱:“缗”是穿铜钱的绳子;“缗钱”就是用绳穿连成串的钱,每串一千文,后来泛指税金。
D.闭籴:“籴”即买进粮食,与“粜”相对。“闭籴”在文中指禁止购进粮食,法令意即不准囤积居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本来生在北方,后回南宋,文才出众,武略超人,先后得到耿京、孝宗及叶衡的信任,也得到大宋百姓的拥护。
B.辛弃疾成功创建飞虎营,表现出卓越的管理才华和超强的应变能力;他救济灾民,则表现出果断的魄力和悲悯的情怀。
C.辛弃疾长于军事,同时也着眼根本,关注农业,倡导力耕,甚至以“稼”字为自己的书轩命名,并以《稼轩集》行世。
D.文章还记叙了辛弃疾去世之后,史馆校勘谢枋得的神奇遭遇。这个结尾极富神秘色彩,也表现了辛弃疾的不甘和冤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4分)
(2)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4分)
14.辛弃疾的谥号为“忠敏”,即“忠诚奋勉”。你认为这个谥号与他的生平是否相称?试
举文中两例加以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孤雁儿(并序)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①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吹箫人:《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就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后两人在凤凰台吹箫引凤,双双成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藤床纸帐”三句,描写方形帐顶下,藤躺椅横陈,主人公日高方起,佳思全无,颇显出慵怠无聊。
B.“沉香断续玉炉寒”意境类似“瑞脑销金兽”,着一“寒”字,就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的悲苦。
C.“小风”三句,将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门内词人枯坐,雨催泪,泪似雨。
D.“吹箫”句用典,词人将自己与赵明诚类比弄玉、萧史,表达了希望夫妻成仙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
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借梅写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醉翁亭记》中,形容滁州百姓无论老幼,纷纷来山中游玩的句子是:“ ,
(2)晏殊的《浣溪沙》中“ , 。”两句,既表达了对花儿凋谢、时光流逝的惆怅,又表达了看到燕子飞来时的惊喜。
(3)正如“西风”常指秋风一样,“东风”既可以实指从东方吹来的风,也可以指春风。“东风”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多年前的丝绸、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 、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 、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________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膜拜 夏商西周 更要
B.崇敬 夏商西周 还要
C.膜拜 商彝周鼎 还要
D.崇敬 商彝周鼎 更要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20.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所谓“事”哲学,是指从“事”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做事”离不开主体。“做事”包括微观层面的“行动”和宏观层面更系统、更富有社会历史内涵的“实践”,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___①___。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又有群体实践的面向。___②___,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洪流之中,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恰好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通俗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___③___。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②观众们在影片中重温了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浴血奋战、保家卫国。③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④截至10月7日,票房总额已突破30亿元,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⑥超过七成的观影人群表示:“⑦如果没有这部电影,他们不知道当时有过一场如此艰辛的卫国战争,更不知道‘冰雕连’的英雄们。没有人生来是英雄,英雄是每一个心有牵挂的平凡人!”⑧主旋律电影越来越被观众接受,很多年轻的观众在观影后主动查阅有关长津湖战役的历史资料。
(1)语句 ,修改: 。
(2)语句 ,修改: 。
(3)语句 ,修改: 。
(4)语句 ,修改: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中国典籍里的许多名言一直流传,比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全国人大代表文史研究员钱念孙在接受专访时,谈到“君子文化”应该而且可以发扬光大。他认为君子文化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部分,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他还说:“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做君子还是做小人?与身份、地位无关,关键在于你为人处事时的一次次选择。”
关联这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思考或者联想?学校社团节在即,安排了一场“今之君子”主题讨论会,你将作为“国学社”的一员作中心发言,现在请准备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关联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语文 参考答案
1.C【解析】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进行深挖掘、精加工”的对象,文本中表述的是已有的“相关历史素材”,而选项说的是电视连续剧“所呈现的历史事件”。
2.A【解析】B项“以海登·怀特的观点为依据”错误,这是本文作者援引海登·怀特的观点作支撑。C项,以充分条件复句表达,失之偏颇,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抱着对革命历史的真挚情感和严肃责任感,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D项,“编剧把傅作义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极不相容的境地”,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行为、心理的合理性。
3.D【解析】“傅作义冒着极大风险”与“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阔大胸怀,与材料二“把傅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水火不容的极致境地,将其内心置于理性与感性、坚毅与忧惧、矛盾与抉择的激烈交锋中”的内容不符。
4.①列举出其他纪录片如《圆明园河西走廊》,强调《重生》与它们一样,是对剧情式纪录片的借鉴。②列举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拍摄和力邀《纸牌屋》摄影团队的加入,说明纪录片拍摄不断探索开拓新的发展空间。③举出陈独秀旧居的拍摄情况,具体典型,论证《重生》充分尊重史实,努力还原历史情境。④列举《重生》拍摄的一系列数据,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论证了《重生》对情景再现的用心。(每点2分,任答两条即可)
5.同:①两者都尊重历史事实,以史料为基础,强调真实性。②采用演员出演,强化叙事与剧情。(每点1分,共2分)
异:①《重生》采取情境再现的模式,还原历史情境。②《北平战与和》用戏剧艺术表现历史,植入合理的想象并进行虚构,通过细节描写和戏剧矛盾冲突塑造人物。(每点2分,共4分)
6.D【解析】A项,“保守、狭隘,有门户之见”表述错误,是两位掌门因三十年前的一段个人恩怨,导致门户不通,不相往来,与“门户之见”没什么关系。B项,“痛下杀手,重伤了对手”错误,从后文看,李一甫“手下留情”了。C项,“渴望见识‘隔山打虎’神功”理解有误,李一甫这是为了“谢罪”。
7.C【解析】“不服输”错误,应是表现人物“惺惺相惜、相互敬重”的心理和气度。
8.①崇尚武术,武艺高强。两位掌门都身怀绝技,且羡慕称赏对方的绝技。②武德高尚,谦让有礼;敢于认错,胸襟磊落,勇于担当。两位掌门三十年后一笑泯恩仇,相互认错,主动揽责,相互欣赏,就是一种掌门风范。(每点2分)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两位掌门身上体现的美好品格皆为“掌门典范”。
9.①人物形象上:既表现出李一甫武学的高深,又体现其扶危济困、低调谦逊的高尚武德,使掌门形象更具体、生动。②结构(布局)上:承上启下,既照应上文,丰富“救人”的具体内容,又为下文杜其石当年争强好胜“踢场子”做铺垫。③主旨上:插叙李一甫救人往事,表达对其高超武艺和高尚武德的赞美,暗示“掌门风范”的内涵,对小说主旨有一定的揭示作用。(每点2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段落作用。需着眼整体,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等多个角度理解其作用。
10.C【解析】断句时联系前后文根据文意断开最为重要。这句话是说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像发泄出他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谢枋得举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他,文章写成后声音才停息。
11.B【解析】文中“奉表归宋”指奉上表章,表达对南宋的归附之心。
12.D【解析】“冤屈”的表达言过其实。综观全文,辛弃疾的遭遇或有憋屈,却不能说有冤枉。
13.(1)(飞虎营)如期(按照规定日期)建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送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消除了疑虑,释怀)。(关键词语“本末”“缴进”“释然”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南方的人多从事工商之事而妨害了农间劳作,因而产生了土地兼并的祸患(忧患),贫富就悬殊了(这样就贫富不均了)。(关键词语“病农”“”“兴”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4.相称。忠诚:辛弃疾年轻时劝耿京归宋并成行,足见忠于大宋(或说辛弃疾回到南宋就想着和孝宗谋划收复中原相关事宜)。奋勉:辛弃疾创建飞虎营,遭遇重重困难,却依然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向前,最终建设好了军队,足见办事奋勉。
【解析】回答相称计1分;“举文中两例加以说明”,每一例计1分。还可举例,忠诚:被孝宗召见时正直进谏。奋勉:督办赈灾大公无私、勤于政务。
15.D【解析】“吹箫”句应为词人将赵明诚类比萧史,表达了丈夫逝世,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却无人和她倚栏同赏的悲痛。
16.①以《梅花落》(或《梅花三弄》)之曲引发愁思,“梅心惊破”将冬梅之开进行拟人化展示,暗写自己闻笛后内心的震动和无心赏春的悲凉。②词末三句借折得梅花,却无人可寄,暗示丈夫亡故,隐含怀念之痛。(每点3分)
【解析】这首词借三“梅”(“梅曲”“梅心”“折梅”)写情,答第①点时,如果将前两“梅”写在一起,或只涉及其中一“梅”,写出悲愁之情,即可计3分。
17.(1)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2)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每空1分,错字、漏字不给分)
【解析】第(3)题,只要含有“东风”的诗句并书写无误皆可。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
18.D【解析】第一空,膜拜:原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多用于贬义)。崇敬:指十分推崇和尊敬,“对历史的崇敬”更合句意。第二空,商彝周鼎: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根据后文的“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得知此处应添文物、古董,而非朝代。第三空,应选表强调递进的“更要”。
19.A【解析】所填句子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这些文物首先是见证历史,守望沧海变迁,然后等待着人们发掘,才能苏醒绽放,最后惊艳世界。
20.B【解析】画波浪线句子中“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采用拟人修辞,形象表达出长久沉没于地下的古蜀文化被发掘后震惊世人。A项,衬托、夸张,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描绘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都要对着东南方的天姥山倾倒。B项,拟人,这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诗句,是说一汪溪水将田地环绕,好像在护卫一样;而两座山直闯进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C项,夸张,这是李白的《江上吟》的诗句,意为落笔可摇动五岳,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D项,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说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21.(示例)①那么后者的主体就是集体(群体)②进而言之(更进一步说)③全人类共同“做事”
【解析】①前面的分句是“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显然①处所在句子是一个假设复句,故横线处要用“那么”与前面的“如果”呼应;而前面的分句强调“前者的主体是个体”,所以横线处应与之相对,填写“后者的主体就是集体(群体)”。②前面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又有群体实践的面向”,后面则是“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中间应该填表示层进语句,可填“进而言之”,或“更进一步说”。③这一句开头就说“简而言之,通俗地说”,意味着所填内容是扼要通俗的总结,并与“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相呼应,故可填“全人类共同‘做事’”。
22.(示例一)
(1)② “保家卫国”后加“的历史”;
(2)③ 删去“显示”或“根据”;
(3)⑤ “成为”前加“该片”(或“这部影片”);
(4)⑥ “观影人群”改为“观影者”(或“观众”)。
(示例二)
(1)② “观众们在影片中重温了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历史”;
(2)③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或“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
(3)⑤ “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
(4)⑥ “超过七成的观影者(观众)表示”。(每改对一处计1分,全对计5分;只标出序号,三个以上计1分。
【解析】②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是“重温了历史”;③“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结构混乱、句式杂糅;⑤成分残缺,缺主语,“票房总额”不能作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的主语;⑥“七成的观影人群”搭配不当。
23.【写作提示】至关重要的是“关联两则材料”确定发言的立意。
材料一:三则典籍名言从不同角度讲要如何待己待人:①孔子说要重责自己,轻责别人,强调的是要注重自我提升,严于律己,宽容他人过错,宽以待人;②荀子主张博学之余要加强自我反省、自我观照,做到既博又智且无过;③阳明先生鼓励心上用功,从起心动念处用功,为善去恶。
材料二:这个专访包含了两层意思。①“君子文化”应该而且可以发扬光大;②做君子就在于对“善”的选择。接下来,就要“关联两则材料”确定立意角度,绝不是要面面俱到,最基本的做法是从上述材料中各找一个点建立有机关联。
然后要注意情境设置。作为国学社的成员,在主题讨论会作中心发言,一要注意紧扣主题和自己的立意,条理明晰,语言有感染力;二要尽可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生命故事。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齐地历城人。宋朝绍兴三十一年,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了他,并嘉奖了他,授予他承务郎的官职,改做江阴签判。辛弃疾当时二十三岁。乾道四年,辛弃疾担任建康府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了他。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但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留守叶衡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辛弃疾胸怀大志又深谋远虑,皇上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他就丈量马殷营垒原先的地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他先拿五万串铜钱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乐意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辛弃疾,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建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块,没有两天都齐备了,僚属都赞叹佩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中最好的。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将米舟的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但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性格豪爽,崇尚高风亮节,善于赏识提拔优秀的人才。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应该以种田为先。北方的人,求生的方式不求于人,所以没有很富有和很贫穷的家庭。南方的人多从事工商之事而妨害了农间劳作,因而产生了土地兼并的祸患,贫富就悬殊了。”因而以“稼”字作其轩名。辛弃疾很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像发泄出他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谢枋得举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他,文章写成后声音才停息。德祐初年,谢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