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写作才能究竟来自哪里?是天赋吗?我们注意到,孩子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常常就能见出分野:擅写的孩子洋洋洒洒,笔底生花,妙手成文,而不擅写作的孩子搜索枯肠,冥思苦想,仍不得要领。那些能写出好文章的孩子,他们是怎样得到写作的本领的?

很多作家,都强调写作的才能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写作靠的是悟性,常常如孟子所言,“莫知为而为,莫知至而至”,并非学习可以获得。所以,写作没有方法可以传授。

但是著名作家王鼎钧先生有不一样的想法。

李昕丨写作可以教吗?王鼎钧说:“能。”

王鼎钧先生(1997年)

他曾回忆自己年青时为了学习写作,向一位大作家请教方法,那大作家反问他:“谁说写文学作品有方法?难道这是木匠做桌子吗?”他当时听了颇为气馁。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他发现,写作虽然不比做桌子,但仍然是有章可循的,是有方法可以总结和借鉴的。于是他就开始自己寻找,从一鳞半爪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逐渐形成自己成套的写作经验。

他说:“我坚信写作有方法,希望先进为后学整理方法,传授方法。我立下心愿,如果我有一天找到了方法,一定公之于世,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青年时代曾经迷茫于写作之途的老作家,他将心比心,认为社会上一定会有希望寻求写作方法的年轻人,包括在学校里读书的学生,他们会需要这样的经验秘笈。他说自己“放一些东西让他们找到,他们快乐,我也快乐”。

这便是王鼎钧作为文学大家的姿态和境界。他古道热肠,乐于奉献,愿意将自己的成果与人分享。他说:

“我是赤着脚走路的人,路上没有红毯,只有荆棘。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过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要我同行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知道一般人在这方面是很吝啬的。于是我又衍生出一个想法:我一面赤脚走,一面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边,让后面的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

王鼎钧真的兑现了诺言。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文学种子》《讲理》等四种传授写作方法的著作,合称为“作文四书”。现在,他的《作文六要》,也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了。

当然,以我的了解,今天的时代,和王鼎钧年轻时已经大不相同了,各种有关文章做法的书,作为教材教辅读物已经出版了不少,也有些机构创办了写作杂志,目的都是“授人以渔”,传授写作方法。但是,我仍然特别看重这本《作文六要》,原因在于王鼎钧讲作文与他人不同,主要表现为三点:

首先,王鼎钧被人称为文学大师,是“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文坛常青树”,“文章圣手”。他的散文创作成就,在整个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都是一座不可忽视的“崛起的山梁”。这样身份的大作家耐心细致、娓娓道来地为青少年讲解如何作文的书,即写作方面的“大师小作”、“大家小书”,除了王鼎钧的作品之外,我们确实见不到同类著作。

其次,王鼎钧讲作文,讲的是独家心得和体验。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中间的甘苦和感悟,不是隔靴搔痒的人所能了解的。由作家来现身说法,远胜过学校教师编辑的“写作指南”。

其三,王鼎钧传授写作经验,是无私的,是倾囊相授的,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肺腑之言和盘托出,把自己的独家秘技、绝门手艺无保留地示人,这一点尤为难得。

李昕丨写作可以教吗?王鼎钧说:“能。”

王鼎钧先生在给读者讲《我与杂文》(2013年)

至于新出版的《作文六要》和此前出版的“作文四书”有何区别?在我看来,同样是指导青少年写作,《作文六要》更为系统,更为实用,更为贴近写作实际。特别是对于抒情、叙事、状物的文章写作,这可以说是一个教材式的读本。在这本书中,王鼎钧放下大作家的身段,化身为中学老师,以亲身为学生讲课的姿态,展现课堂师生互动情景。全书根据创作活动的六个步骤分为六部分,也就是六堂课,分别是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和表现。作者认为,这六个步骤可以称之为“六要”,犹如画家的“六法”,掌握了它们,就是走入了写作的“一条大路”。而这“六要”,互相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因为写文章,就像唱歌用声音、舞蹈用肢体、画家用线条和色彩一样,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表现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最初的动机。”所以,他反复说明:

“要表现,必须先组合;要组合,必须先选择;要选择,必须先观察、想象、体验。观察、想象、体验而后选择,选择而后组合,组合而后表现。”

于是这“六要”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青少年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它们,一路走过来,写作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对于作者来说,如此精准地归纳和总结文章写作的构思过程并由此展开讲授,既是别出心裁,又可谓煞费苦心。

那么,在《作文六要》中,王鼎钧是怎样讲课的呢?他对于这“六课”,每一课都做了精心的布局和策划。

以“观察”这一课为例。首先是“解说”和“补充解说”,用以阐释“观察”的基本含义。书中的老师在“解说”中要求学生“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通过许多实例告诉大家,很多人写不好文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好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于是他教给学生怎样去观察,怎样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一个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所谓观察,最重要的当然是利用眼睛,但是作者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补充解说”道:你有五种感官,都是可以用来观察的。眼耳鼻舌身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用来接触环境,都是可以吸收信息的,也都属于观察。然后他大量举出各种感官观察的实例,教给你怎样去利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除此之外,老师还“补充解说”了“身历其境”对于捕捉和收集信息、激发写作灵感的重要性。

“补充解说”之后,作者又设立了“回应”的环节。因为本书的预设场景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作文知识,所以学生们听课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需要去实践老师的“解说”的作文方法(在这一课里面是“观察”的方法)。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你从中可以看到老师教授的方法,在现实中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激发联想,形成对于事物的直观印象,这种方法,若是应用于写作,甚至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接着作者安排了“作品示例”和“我的实践”两个环节。前者是一篇与本章讲述的“观察”方法相关的范文,这里他所“示例”的范文是是他本人创作的“白米粽子”,描述端午节家家包粽子的情景。告诉大家,“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做的人视觉、嗅觉、味觉都要设计,吃的人视觉、味觉、嗅觉都要满足,写的人视觉、嗅觉、味觉也都不要遗漏。”这就把“观察”的几个方面都囊括进来了。至于“我的实践”,作者侧重在说明,他本人是怎样运用自己讲述的方法进行文学写作的。他举出自己的作品《不一样的雨声》为实例,展示从听觉角度写成的文章。

《作文六要》共六课,每一课均按上列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讲述,具体细腻而又要言不烦,娓娓道来而又深入浅出。老师语言亲切,讲解通俗生动,富于启发性,而学生神情专注,思维活跃,感悟力强。在这种互动式的授课场景中,我们作为读者如坐春风,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写作的要义心领神会。

熟悉王鼎钧的读者都知道,他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师,首先在于他是一位语言巨匠。王鼎钧的创作成就,除了独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表现在他对于现代汉语的娴熟应用。他笔下的文字,无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都声情并茂,活灵活现。不夸张地说,他在遣词造句上对于语言分寸的敏感把握,他在驾驭和呈现语言文字内涵方面的圆熟和老到,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可以与之相比。

举例来说,在第二课“想象”中,作者在“我的实践”环节,以“古诗词变奏”的方式,解释写作中的想象。他说,中国古代的格律诗,把许多想象都浓缩了,他的所谓“变奏”,就是用今人的想象力把这些被压缩的想象释放出来。他举了三个实例:王维的《渭城曲》、施肩吾的《闻山中步虚声》和赵师秀的《约客》,三首诗都是七绝,每首只有28个字,作者把它们改写为文字极为优美的散文,每篇一两千字。我想,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无论你是否读过这些古诗的原文和注释文字,是否见过它们的现代白话译文,我相信你如果读到王鼎钧为他们配写的“变奏”散文,都会为之惊讶和震撼。不读王鼎钧的“变奏”,你可能意识不到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多么令人回肠荡气,想象不到“鹤唳九天霜月冷”所衬托的意境是多么孤寂神秘,体会不到“闲敲棋子落灯花”所反映的心态是多么怅然落寞!而读过之后,你甚至会觉得,过去根本没有深刻理解和领会这些早已为自己熟知的古诗。因为在王鼎钧的笔下,这些古诗词所包含的意蕴实在是太丰富、太多姿多彩、太引人入胜了。他告诉你,如果能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如果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你笔下的现实完全可以变得更加精彩。

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