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小村
一
我现在几乎没兴致和人争论,因为你永远也无法改变一个怀抱刻骨成见乃至偏见的人的认知:他和你争论的唯一目的,不是共同达到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而是为了体现他比你更了解真理——但他唯独忘了,真理并不站在某个人的一边,真理自有其位置,就像一个路标,你不能想把它移到你身边就移到你身边。每一次争论结果都是不欢而散,因为对方并不想听你说什么,他只想用更大的声音压住你,然后得胜而归。但真正的探讨,应该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俩合起来会有两个苹果——真理既不是你家私有,也未必是我家私有,我俩一起看,也许真理会更清晰一些。
我常常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可笑又可气的场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信息传播飞速发达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资讯、得到了真相,但他不能想到的是:真相往往就像漂浮的冰山,你“眼见为实”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上显露出来的八分之一。
二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词汇:很幽默地描绘了旁观者的形象——旁观者,意味着身在其外,就像看戏的,永远不会看到事情最真实的一面。他们看着某些情景,哈哈大笑,或者伤心落泪,但过一阵子他们走出了戏院,照样该干啥干啥,丢掉这块瓜皮,“吃瓜群众”走进人群中,只不过芸芸众生中一个模糊的背影。
罗马总督把基督钉上十字架的时候,罗马市民纷纷前来当“吃瓜群众”,他们不但“吃瓜”,还要吃瓜子,喝酒,唱歌,赌博……十字架上的血染红了基督的臂膀,基督疲惫伤痛地垂下头颅,“吃瓜群众”依然在狂欢。
这一幕,永远留在了历史中,成为人性的见证。
发生大地震的时候,一位女教师冲进教室救出几个学生,她很幸运,几乎没受伤,灾后她被评为先进,得到了各种荣誉。这时候人就开始议论,意思是她这个先进挣得太容易了,既没受伤,也没遭罪,凭什么啊!“吃瓜群众”的本性暴露出来——这时候你能发现人性是多么的复杂啊:如果这位女教师死了,大家都会闭嘴,纷纷流下悲伤的眼泪,并且高声歌颂英雄。
说起来挺让人寒心的:“吃瓜群众”巴不得你死。这大概太残忍了。但事实确实如此:人性有时候就像一种潜流,支撑着我们的言行。
三
有一次我写了篇关于一位著名作家的文字,我并不完全了解她的为人和道德品行,只是写她晚年读书写文章的事,说她活得通透智慧。没想到立即有位读者留言质问我:她有你说的这么好吗?抗战的时候,他们两口子干吗去了?
我还真是哑然了:脑子一下蒙了,跟不上这逻辑了。
后来我想,这还真是人性。“吃瓜”暴露出来的人性——里边的阴暗与阴险,邪恶与恶毒。
“吃瓜”永远不需要付出任何血泪,只需要站在戏台下高声喊口号拍拍手掌就可以。罗马市民也许有不少人为十字架上的基督流下几滴悲伤的眼泪,但一旦轮到他自己,他可能连拔一根寒毛也怕疼。苛求地震中女教师的“吃瓜群众”,恐怕事到临头跑得比“跑跑”还快,但“跑跑”很诚实,他承认了一个人的胆怯和求生本能——这没什么可羞耻的。让人羞耻的是,无数的“吃瓜群众”,永远不会去想站在一间即将垮塌的教室里的感觉,他们在三千里外喊:为什么你不去死呢!
人性中最可怕的,莫过于苛求别人,宽容自己——这种人性泛滥起来,整个社会到处站满了无关自己痛痒的“吃瓜群众”,他们一边“吃瓜”,一边苛责别人:比如质问那对著名作家夫妇抗战中为什么没去战场上死掉。而社会的人心撕裂,也往往源于这种暗黑的人性泛滥。他苛责别人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十分有理——因为他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四
“吃瓜”最大的好处,是自己可以“干净”——置身事外,无关生死痛痒;没有风险,可以嬉笑怒骂。因为自觉“干净”,所以就以为自己已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可以苛责别人而不带愧疚。
菩萨有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吃瓜”者则永远张着一张大嘴,责怪别人为什么没有下地狱的勇气,而他自己,则站得远远的,连地狱门口的黑洞都不敢看一眼,生怕吓着了自己。
又有一句流传广远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保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那些一边“吃瓜”一边苛责别人的人,却永远也不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同理共情,需要这份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