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普及英语的今天,你有没有好奇过这样的问题:在信息不通畅、资料缺乏的古代,古人们都是如何学习英语的呢?
光绪皇帝也曾经学习过英语?大臣们自学英语搞谈判外交?中国古代的商人也有学习英语的潮流?
带着问题,快来和小编看看古人前辈们是如何学外语吧!
1
古代英语教材大曝光
“咸丰十年”字样的英语教材,里面的内容,大家先自行感受下:
托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为土、度、回夫、买以、勿伦脱......
古人城会玩,莫欺负我读书少,这都什么鬼?
别急~ 先猜一猜,再来一起看答案↓
「揭晓答案」
汉译:我与朋友做去
英文:To do with my friend
第三行:土、度、回夫、买以、勿伦脱
汉译:我明日给你回音
英文: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
第三行:托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为
据说,乾隆年间,为了方便与外国人做生意,出现了一本叫《红毛番话》的小册子,上面收录了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
其中,英语收录了七百多个单词和短句,单词按照粤语发音的汉字来标注,例如“one”标注发音为“温”,“house”标注为“孝士”。
从一到十,他们是这样标注的:
2
古时 “洋泾浜”英语
鸦片战争之后,各西方国家纷纷在上海租用公共租界,随着这些外交人员的到来,英文在上海更发展成了类似打油诗一样的“洋泾浜”英语:
比如:
清晨相见好猫迎(早上见面说good morning)
好度油图嘘阔情(相互问候说how do you do)
若不从中市归市(squeeze,意思是敲诈)
如何觅市叫先生(先生为Mr.)
何为“洋泾浜”英语?
在与外商交谈时,连估带猜、中英夹杂,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于是人们把这种“四不像”似的语言称为“洋泾浜英语”。
1860年甚至出现了一本具有影响力的英文教材,名字叫《英话注解》。
图片来源:腾讯网
这本书对于单词的注音真的很"鬼畜",不信你看——
茶杯Teacup(梯,克泼),自来火Matches(袜乞史),茶馆Teashop(梯,畜泼),小屋smallhouse(史毛而,好胡司),夜饭Dinner(定纳欧)、黄豆芽Beansprout(皮痕,史泼而老脱).......
※注: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英话注解》
图片来源:腾讯网
3
古时英语潮:皇帝&大臣学英语
那时候不光是通商口岸的商人,就连皇帝大臣们也陷入了学习英语的狂热之中,比如:
光绪帝凌晨四点就要起床上课曾国藩之子更是能用古英语流利演讲
中国历史上能讲流利外语(含当时其他民族语言)的皇帝很多,若排名字,最厉害的当是清朝康熙帝,因为他是第一位掌握西方多种语言的中国皇帝。
▲康熙帝
康熙精通满、汉、蒙、藏、维多种语言,也是第一位掌握西方多种语言的中国皇帝,对英文、法文、俄语、拉丁语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康熙之后,较为典型的有两位:光绪帝和末代皇帝溥仪。
1921年溥仪就曾写给堂兄弟溥佳一便条:
“阿瑟(溥佳的英文名),today(今天)下晌叫莉莉三妹他们来,hearhear(听)外国军乐!”
皇后婉容觉得新鲜也要取个英文名,溥仪见婉容脸白,脱口而出:一脸煞白。而婉容的英文名就是:Elizabeth(伊丽莎白)。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的写得一手漂亮的英文,字迹工整优美。而他翻译的孟子这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让人眼前一亮。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a state is the people; next come the alters of the national gods; least in importance is the king.
古人们学英语靠的是音标,尽管汉字音译过来的单词读音和正确的英文发音有所偏差,但古代前辈们学英语的用功程度不容置疑。
前辈们在古代就懂得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你是否也悟出了点什么呢?
话题互动
你曾有过用汉字对英文单词
进行标注的阶段吗?
不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
几个有意思的标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