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庐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骚人雅客们的偏爱。唐朝李白、白居易和宋朝的苏轼,都曾登庐山,亲近自然,并受到庐山风景的启发,写下了各自的诗歌名篇。

三位诗人在三个不同的时间节点来到庐山,结合各自不同的遭遇与心情,写下了三首诗。李白运用夸张的想象力,从外部看庐山,着重描写了山间的瀑布。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白居易深入庐山之腹,用自然的笔法,描写大林寺桃花。苏轼“跳出庐山之外”,用哲学的思维,写出了庐山给他带来的启迪。

那么,这三首诗中谁的意境更高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先分析这三首诗里面,分别包含了哪些意象,以及他们各自的“意境”构成。

一、“意象”、“意境”到底是什么经常在网上见人讨论两首诗歌,谁的“意境”更高。但是,“意境”是什么呢?从来都没有人说得清楚,也不知在讨论些什么。

因此,要讨论这三首诗意境的高低,我们必须先搞懂什么叫“意境”,否则一切都是白瞎。

然而,这个“意境”,却是中国文学概念里面一个最抽象,最说不清楚的东西。迄今为止,都没有一句非常明确,非常通俗的话来告诉大家什么叫“意境”。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一种精神美感。而“意象”这个概念,最早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提出来的,但是刘勰对于“意象”讲得十分笼统。

刘勰在神思篇中告诉大家,意象“盖文章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是全篇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人评价诗词,就把“意象”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意象”虽然是刘勰提出来的,但是它的思想其实是源于《周易》中“立象以尽意”的概念。意思就是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有一些东西,光凭文字和语言,是没有办法传达的。只有诉诸形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读者去看到,去感受到。

那么,是不是只要运用比兴的手法,就有意象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运用“意象”要传达的东西,必须是有一定深度的。它和文字本来的含义不一样,能够激发出了读者更深的思考。

但是,这个观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在六朝时代,“意象”还是重视比喻的,只要你把某件东西比喻成另外一件东西,比喻得很棒,就算写出了“意象”。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但是,从唐朝开始,“意象就更加追求,意在象外”了。中唐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你本来写了一个东西,但是你这个东西,还要能暗示出另外一个虚幻的影像。

所以,人们更重视的是暗示,诗歌通过这种暗示达到“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目的。

比如古人在诗中写荷花,有时候就不单纯是为了写这朵花。而是在写一个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再比如,古人写“杨柳”也不单是在写植物,而是在写一种离别之情。而写“明月”,则有可能是在暗示思念故乡等等。

就像艾青所说的那样:诗应当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到它所包含的东西,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远的东西。

所以,中国的诗歌注重“暗示”和启发,传达言外之意。诗歌真正表达的内涵,必须超越它的文字。一定要有所暗示,才能称之为有“意象”。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一个又一个的意象相结合,就构成了一种“意境”。有了“意境”,就启发了人们的想象,让他们感受到了诗歌字面之外的东西。如果一首诗没有言外之意,那么它就不存在意境了。

除此之外,“意象”还要求“情景交融”。宋代的《对床夜语》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情景交融。意象自成”。

那么,综合起来就是说,“意境”即由诗歌中一系列带有“暗示”的词汇,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营造出来的,带有思想内涵的精神美感。

按这个标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白居易、苏轼的诗,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有一天,李白去游览了他心爱的庐山。看了庐山瀑布,迫不及待地就写下了这首诗。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这首诗善用比喻和夸张,把庐山瀑布写得,非常唯美又梦幻。论想象力是第一流的,但是如果我说它不存在“意象”,大家会怎么看呢?

假如按照“六朝时代的标准”,那么这首诗成功地刻画了庐山瀑布的外在形象,所以也算是有了“意象”。

然而,按照中唐以后形成的“意象”标准,它的确不存在任何“意象”。因为李白并没有暗示瀑布外的任何东西,也谈不上有什么精神方面的内涵。

“日照香炉生紫烟”,只是把香炉峰,比喻成了一个大香炉。而这个大香炉对人世间有什么有意义的精神启发吗?我想是没有的。

阳光照在香炉上,折射出了紫色的光线,这大概是在暗示,在庐山可以修仙,然而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度地夸张变形,因为庐山瀑布并没有那么高。按照《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的标准:“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既然“意象”已然不存在了,同时描写也是失真的。那么,李白这首诗的“境界”就略等于张打油写“白狗身上肿”,因失真就根本谈不上“意境”了。

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于他任江州司马的时候,他当时已经46岁了,在那之前,他曾经遭受过一个打击。

最终,他不但被贬官,同时人品也遭到了怀疑。这个打击,导致他后来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的大变。

这首诗写的是人间四月的天气变化,导致地面上的百花都凋谢了。而高海拔的庐山中,因为气温不一样,大林寺的桃花还在盛开着。

这里的桃花盛开,象征着品性高洁的人士在人间呆不下去了,只有逃避到了山寺里才能存活下去。

因此,桃花盛开于山寺,“一语双关”地寄托了白居易的思想情怀。所以,他这一首诗明显是有意境的。

“长恨春归无觅处”中的“春归”,也是在暗示他少年时那一腔报国的情怀。那种中国文人“内圣外王”,成就人生的理想,现在已经找不到地方实现了。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因为当时唐朝的朝廷内部政治黑暗,他遭到了排挤与打压。他就像四月间的桃花一样,面临着凋落的危险。

那要怎么办呢?终于,出现了一个能让他寄托理想的地方,那就是山寺。后来,白居易果然开始钻研禅学,明哲保身,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芳菲尽”、“桃花盛开”和“春归”等“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虽然白居易没直接写出来他在想什么,但是我们能通过对他生平的了解,阅读理解全诗,感受到了诗的背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它涉及人生哲学中的一个大命题。

四、苏轼的《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一首诗,是著名的哲理诗。所以,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是不言而喻的。

它表面上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并记录下得到的影像。但是事实上就是在写当一个人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难题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关于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破除心中的魔障?这个话题不是苏轼第一个提出来的。

在他之前,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安石说,我们要想要破除眼前的魔障,我们就要站到最高的地方,不要让浮云遮蔽了我们的眼睛。

但是苏轼认为,这个显然还不够。我们只是站在最高的地方就可以了吗?我们要看一个问题,从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去看。每个角度看过去,它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得知他的全貌呢?最好的方法,不是站在山中看山,而是跳出山外去看山。因此,苏轼在哲学思想上,又在王安石的基础上更进了一大步。

《题西林壁》这首诗里面的山峰,就是一个整体“意象”,表面上是写山,事实上是写一个人要怎么样去认识世界,以及当中的事物。

结语如此看来,三个人的诗当中,唯独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谈不上“意境”。

苏轼的诗过于理性,几乎看不到“情”,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他真的就无情,因此勉强算有“意境”;白居易的诗,的确是有“意境”。谁的“意境”更高,也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是因情动念,再托物言志。而苏轼写《题西林壁》是先有了一个哲学理念,再借庐山风景来作说明。

当然,苏轼诗里面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是可贵的,尽管在文学审美上他输了一筹。

李白的诗虽然不符合后世“意境”的标准,但是它依然能够给人以浅表上的美感享受,所以我们如今依然认为它是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