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后谁最纠结?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纠结如何教育。
打一顿?这种教育方式早就不提倡了。
批评他?孩子变得不乐观怎么办?
讲道理?磨破了嘴皮子,也不一定听得进去。
真难啊!
其实孩子犯错后,该批评还是要批评的,只要批评的方式方法得当,反而能帮助孩子更加乐观!
批评孩子,就会让他不乐观。如果你也这样想,说明你对乐观存在误解。
真正的乐观,并不是盲目的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相反,这样的人很容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暴自弃。
真正乐观的人,是在遇到挫折之后,能正确地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并努力改变它,争取下一次做得更好。
对孩子来说,犯错误就是一次挫折,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他引导(也就是批评),不仅帮助他下次不再犯错误,还能教会他真正的乐观。
具体怎么做?
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马丁·塞里格曼教授提出过“习得性乐观法”。
这一观点是说: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把它看成是暂时的、特定场景下的,而不是孩子本身造成。
这样,孩子才会懂得把这一次错误和其他的事情区别开来看待,明白只要把这次的错误修改掉,以后就会更好,从而变得更乐观。
早教中心缺什么,都不会缺玩具,尤其是积木。
记得有一次班上的几个孩子在下课后玩积木,没有老师在旁边,也没有上课的氛围烘托,几个孩子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
玩了十几分钟后,孩子们大有不收拾去玩另一项目之意,我看到后特别想说:“你们怎么又乱扔玩具,老师说过不可以这样做!”可话到嘴边,我忍住了。
因为这样说,相当于因为这一次的行为,否定掉孩子们之前做得好的行为;相当于在告诉孩子,你们每次都乱扔玩具。
当我们经常这样说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认为:我是个不懂得秩序的孩子,我每次玩玩具的表现都不好。如果孩子这样消极的认为自己的人格,他还如何学会乐观?积极面对未来呢?
于是我换了一种说法,我说:“小朋友们,现在这个教室看上去怎么样?”
这话一说,孩子们立即认识到错误了,说:“太乱了。”
我继续引导他们:“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收拾一下。”
看,我并没有把孩子这一次的错误放大到他每次玩玩具的行为,而是针对这一次指出错误,最重要的是,我还引导他们把错误修正了过来。
虽然没有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但是用实际行动表示承担错误,难道不是更有效吗?
每次孩子犯错后,爸爸妈妈最容易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
其实我小时候也听过很多次这样批评的话,当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当时的我觉得自己太差劲了,我辜负了妈妈对我的期待,我现在如此伤心都是我的错,我就是个坏孩子。
这样其实挺危险的,因为我把犯错误和我很差劲这个标签画上了等号,很长一段时间,我遇到困难会直接放弃,而不是想办法解决。
不过我很幸运的是,有一次家庭聚会上,我妈妈批评我的做法被我的阿姨指了出来,再也没有听到过那样的话。慢慢的,我也愿意直面困难。
咱们开篇说到过,真正的乐观心态是让孩子在挫折来临的时候,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他,而不是盲目的相信未来更美好。而且这个乐观的信念,并不是靠父母灌输你真棒。你一定行,得来的,而是靠我们培养孩子的客观分析能力。
因为孩子都比较情绪化,顺利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遇到挫折,就会给自己贴一个什么都不行的标签。
这时,咱们做父母的,就不要再给孩子强化“什么都不行”的标签,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奠定自信的基石。
引导孩子做出行动,改变挫折的局面,这一点才是“批评出乐观”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培养孩子勇于承担的关键一步。
当孩子已经意识到这次的错误是自己的不对,这时就要向他传递一个关键信息:犯了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采取行动弥补错误。
在面对错误时,孩子不是感到无能为力,而是内心充满一股力量,来自坚信自己可以用行动改变错误的力量时,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真正的乐观”吗?
当这种心态变成一种自然,以后孩子再遇到挫折,再遇到错误,依然会积极面对,乐观的想办法解决。
所以,别怕孩子犯错误,谁不是在错误中积累经验,一点点成长的呢?
也别纠结孩子犯错后要不要批评他,该批评还是要批评,但重要的是同时教会他乐观对待错误,这样他以后才能乐观对待每一次挫折,以及日后的人生。
我是一名早教老师,关注@晨晨老师早教游戏咱们一起聊聊育儿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