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篇
政致和平,德感祥风。(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
原文:
秉既没,所举贤良广陵刘瑜乃至京师上书言:“……唯陛下开广谏道,博观前古,远佞邪之人,放郑、卫之声,则政致和平,德感祥风矣。”诏特召谕问灾咎之征。
白话:
杨秉死后,受他举荐的贤良广陵人刘瑜到京师上书说:“……愿陛下能广开言路,接纳诤谏,多多效法古圣前王,远斥佞邪的小人,放弃纵情于郑、魏淫乐声中的糜烂生活,那么必能使朝廷臻于政通人和,恩德广被四方,天下自然将呈现出一片祥瑞的气象了。”
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录自《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原文:
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令,令与计谐。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白话:
这一年,武帝征召官吏百姓中明晓当世政务、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任职,命令应征者与各地进京的“上讲吏”同行。菑川人公孙弘回对策问说:“臣听说声气相同,可以互相应和。现在上位的国君有谦和的美德,下位的百姓就能和皇上合德,所以心和精神相和,精神和形体相知,形体相和声音就和,声音和天地就能顺应以和了。”
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录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原文: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白话:
冬季,十月,汉武帝下诏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极谏的人才,由武帝亲自主持考试有关古今治国之道,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如果整肃了全国,则夷狄各族也会归于心道,就不会有邪恶奸诈滋生其间,……这样,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百姓繁衍,所有幅运之物,可得的祥瑞,都会一起降临,至此,王道达成。”
江海所以能长百川者,以其下之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原文:
冬,南单于遣兵与北虏温禺犊王战于涿邪山,斩获而还。或曰:“北虏以前既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谓宜还南所掠生口以慰安其意。或曰:不可。诏百官议于朝堂。久议沉滞,各有所志。帝乃下诏曰:“江海所以能长百川者,以其下之也。少加屈下,尚何足病!况今与匈奴君臣分定,辞顺约明,贡献累至,忌宜违信,自受其曲!其敕度辽及领中郎将庞奋倍雇南部所得生口以还北虏;其南部斩首获生,计功受赏,如常科。”
白话:
冬季,南匈奴单于发兵,同北匈奴温禺犊王在涿邪山交战。南匈奴获胜,斩杀并俘虏北匈奴的人民和牲畜后返回。这个问题怎么处理,众议不一,章帝下诏,命群臣在朝堂会商。有的认为应当让南匈奴归还抢来的俘虏和牲畜,以安抚北匈奴,有的认为,不应归还。双方意见争执不下。于是章帝便下诏决定:“江海所以成为百川的首领,是由于其地势低下。汉朝略受委屈,又有什么危害?何况如今汉朝与北匈奴,君臣的名分已确定。……现命令度辽将军兼中郎将庞奋,用加倍的价格赎买南匈奴所抢夺的俘虏和牲畜,归还给北匈奴。而南匈奴曾杀敌擒虏,应当论功行赏,一如惯例。”
乐在其中。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
原文:
壬申,上曰:“朕为兆民主,皆欲使之富贵,若教以礼仪,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轻徭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白话:
壬申(十二月)太宗说:“我为亿万民众的君王,想让他们都富贵。如果教他们的礼仪,使百姓晚辈敬重长辈,夫妻互敬,那么都尊贵了。轻徭薄赋,使百姓各自治理自己的产业,发家致富。如果家家富裕,人人丰足,我即使不听音乐,也就乐在其中了。”
宋均立德,猛虎渡河。(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三、一百三十六卷)
原文:
初,陈留刘昆,字宋均,为江陵令,县有火灾,昆向火叩头,火寻灭;后为弘农太守,虎皆负子渡河。帝闻而异之,征昆代林为光禄勋。帝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帝叹曰:此乃长者之事言也!”顾命书诸策。
魏主问高祐曰:“何以止盗?”对曰:“昔宋均之德,猛虎渡河,……况盗贼,人也,苟守宰得人,治化有方,止之易矣。”
白话:
起初,陈留人刘昆,字宋均,当江陵县令,县内森林发生火灾,刘昆组织救灾,还对着烈火磕头,扑灭了大火。后来刘昆当弘农太守,郡中的老虎都背着幼虎渡过黄河远去。刘秀听说以后感到惊奇,征召刘昆代替杜林当光禄勋。刘秀问刘昆:“以前你在江陵,转变风向,扑灭烈火;后在弘农任太守,老虎向北渡过黄河。你推行的是什么德政,以至发生这样的事?”刘昆回答:“不过是偶然碰上罢了。”左右侍从都忍不住笑起来,刘秀叹息说:“这才是年高有德的人说的话。”刘秀下令把这件事记载在史书上。
魏孝文帝问秘书令高祐说:“如何才能消除盗贼?”高祐回答说:“汉代刘宋均治理地方有德政,猛虎因此渡过黄河躲到他处。……何况盗贼也是人,假如地方官员选任得当,治理教化有方,消除盗贼就很容易。”
居安思危。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三卷)原文:
上谓侍臣曰:“……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白话:
太宗对侍臣说:“……现今中国有幸得到安宁,四面各民族都已臣服,真是从古以来所罕见的,然而我一天比一天慎重,只是害怕不能长久,所以想多听到你们的谏诤呀!”魏徵说:“内外政治清明,国家安定,我不以为高兴,只高兴皇上能居安思危呀!”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忽者也。(录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原文:
上又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上疏谏曰:“……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忽者也。”上善之。
白话:
武帝又喜欢亲自猎熊、野猪,追捕野兽。司马相如上书劝道:“……聪明的人在灾祸未发生前便已看出了,而有智慧的人在危险未有形迹时便知道躲避,因为灾祸多隐藏在不易为人觉察的地方,而在人们大意时发生。……”武帝认为这些话很对。
戒前车之失,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原文;
帝问为政于前抚军行参军沛国刘(献),对曰:“……陛下戒前车之失,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矣。”帝叹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