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出自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是他和堂弟们在春夜聚会中所作的骈文。
文章一开头,就是“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乘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对时间看法很清晰且阔达,他感叹天地广大,光阴易逝,而人生又如此短暂,那不如及时行乐,享受美好生活。
古人以“秉烛夜游”来展现“为欢几何”,时间这么少,就是晚上也要举着蜡烛游玩,这对李白来说也是一种值得参考的道理,同时也是他举办“夜宴”的原因。
正是因为热爱生活,李白才能如此宠辱不惊,笑看人间,看透天地光阴之迅速,痛饮狂欢,尽显潇洒出尘的风度。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出自辛弃疾的《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这是他罢归赋闲时期,送族弟辛祐之归浮梁时所做的词。
词的上阙是辛弃疾在劝解族弟,其中所表达的豁然心境和从容态度向来为人们所称道。钟鼎是指荣华富贵,山林是隐居生活,辛弃疾说,不管在朝在野都是幻梦,不用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过于心惊看重,只要闲适而自在地度过一生就好了。
平凡的生活虽然少了惊天动地的起伏,但平淡之处,最是有滋味可循。辛弃疾写这句诗,既是在劝解对方,也是在宽慰自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他的名作,是苏轼在野外偶遇风雨时创作的。
苏轼向来被人称赞是有旷达豪放的胸怀,他的大部分诗词中也确实都有这样超脱的气质显露。仅仅是偶遇风雨,苏轼就能把它写得美妙又有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
即便只有竹杖芒鞋又有什么关系呢,照样能在雨中舒徐行步,正如他在政治上遇到的波动。“谁怕”两个字传达出了他的一种笑傲人生、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出自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他写给弟弟的和诗,苏轼少见的七律经典。
开篇的这一句不仅写得美,还富有道理。他说人生在世到处走,就犹如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的爪痕,偶然、短暂、无处可寻觅,这就是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不必介怀,顺适自然地去对待,这样便可少些烦恼和感伤。
将人生与雪泥鸿爪联系在一起,这个比喻不仅巧妙,而且还很有一种亦庄亦禅的哲理。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出自葛长庚的《行香子·题罗浮》,这写的是他自己在罗浮山中的潇洒生活。
葛长庚是宋代的一位道士、词人,常往来于罗浮山修道,这首词写的就是他的山中生活,这里风光美好,满洞的苍苔表示此地时久且人少,桃花流水展现出此地的无限风光和仙境之感。
这些景物不仅勾勒出葛长庚道家山中环境的优美,也体现出他辞别尘世、自然超俗的生活情趣。这首词很有一种超脱、清新的修道乐趣,可以一读: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出自鸟窠禅师,大诗人白居易和鸟窠禅师相识,经常向他问禅,有次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鸟窠禅师便以偈语回答:“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是说人的生与死都是无迹可寻的,正所谓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所以也不必在意。而既然生死大事都不必管,就更不用说其它的浮生俗世了,它们就如大千世界里的一场梦,皆为虚幻。
这里所表达的应该是,人要以从容、宠辱不惊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人生,把心态摆正,淡定一些,看透一些,便能明悟。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出自唐寅的《把酒对月歌》,这是唐寅怀念李白、把自己和李白作对比的一首七言古诗,整首诗16句,写了9次‘李白’,不难看出唐寅对李白的敬佩。
李白是众人敬仰的诗仙,唐寅虽自认“我愧虽无李白才”,但却不卑不亢,对自己也颇为自信。他最后说自己和李白的不同,是‘不登天子船’‘不上长安眠’,但却有桃花庵和‘桃花月满天’,即他没有像李白那样被皇帝征诏过,但却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李白不上长安眠的风度和豪放,正如唐寅在桃花庵饮酒自乐的洒脱一样,两人都是这样的豪放不羁、超尘脱俗,他们的精神是有重合的部分的。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唐寅写的这句,画面感也非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