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总数已突破8000只……”10月8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其中对于湖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赞赏有加。
消失的麋鹿又回来了
鲜有人知,在北京南海子公园,深藏着一座独特的墓地——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它讲述着生物生存和毁灭的故事。
《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样记载,人类生物量占地球总生物量的0.01%,却造成83%的野生哺乳动物和50%的植物灭绝。
麋鹿,就是曾消失的物种之一。
麋鹿俗称“四不象”,本为中国独有,19世纪末彻底消失。在消失前,曾被神父引入欧洲。1985年,中英签署《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22头麋鹿乘专机从英国乌邦寺抵京,开始了麋鹿回归中国的历史。
重建麋鹿自然种群的第一步,便是寻找合适的栖息地。
《墨子》记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在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石首段,有一个形如鹅蛋的地方,叫天鹅洲,由于长江裁弯取直,形成大片湿地。专家判断,作为长江故道,这里洲滩纵横、林草丰茂,适合麋鹿生活。
1993年和1994年,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分两批从北京引进麋鹿64头。彼时,麋鹿已在中国消失100多年,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如何恢复麋鹿的野性?
1993年,李鹏飞刚从大学毕业,就来到了保护区。解放鞋、迷彩服、望远镜,夏天再加顶草帽,每天巡视保护区两趟、往返十几公里,为了做野生放养实验,李鹏飞几乎天天泡在保护区里。
夏天,为了掌握麋鹿在怀孕期间的生活习性,他对母鹿进行跟踪观察,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冬天,李鹏飞与他的伙伴们顶着风雪,为麋鹿打草备食,观察记录麋鹿的点点滴滴……在保护区里,保存最完整的档案,就是李鹏飞的200多本巡查记录。
几十年的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远远看一眼,就能根据皮毛、肚子的大小、精神状态,乃至粪便的形状,来判断麋鹿健康与否。
如今,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鹏飞已退休。功勋章上这样书写着李鹏飞们的功绩:从人工圈养到野外放养,石首麋鹿家族繁衍至2300余头,从当初的1个麋鹿种群发展成为现在的4个自然野生麋鹿种群,且全部实现自然放养,恢复野生习性,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本底调查找出更多濒危物种
10月8日清晨,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刘秀群带队,沿着湖岸调查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状况。
“15个人分成3组,有的负责调查物种,有的负责电子记录,还有人拍照留存资料。”省环科院生态所工程师李乾玺说,初步发现的均为常见物种,如禾本科、蓼科、菊科等。
“平原的植物多样性不如山区多,第一天能在沉湖发现这么多植物种类,不容易。”刘秀群说,和保护沉湖的鸟类一样,植物的保护也值得大家关注。
今年国庆假期,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吴刚没有休息,带队赴黄梅开展野外调查。在香炉山,他意外发现了尾突变异雌性蓝凤蝶。这是一种翅背面具有蓝黑色光泽、常活动于林间开阔地、飞行较为迅速的蝴蝶。
“通常我国分布的蓝凤蝶后翅无尾突,日本分布的蓝凤蝶有尾突,这次采集到了有尾突的蓝凤蝶,意味着黄梅的生物多样性愈来愈丰富。”吴刚分析。
这是我省首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的一部分。今年,为了尽快摸清底数、找出更多濒危物种,湖北启动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首批试点聚焦长江干流湖北段,选取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宜昌市(点军区、夷陵区)、荆州市(石首市、监利市)、武汉市(蔡甸区、新洲区)、黄冈市(黄梅县)4市7县,基本涵盖高山、丘陵、平原、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再达介绍,预计到2023年4月,湖北将完成上述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工作,基本摸清我省长江流域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发布我省第一批生物物种名录和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建立湖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25.7%省域列入优先保护区
今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长江河口规定区域等重点水域,正式启动十年禁渔。
作为拥有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境内“微笑天使”频现。4月和6月,长江宜昌江段和汉江潜江段分别出现江豚的身影。
“大家能在长江里看见江豚,这就是它们野外存活的最直接证据。”李乾玺说,预计目前江豚数量约1000头,希望未来人们可以看到更多江豚的微笑。
多年来,为积极保护多样生物,湖北实施了重大保护工程。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为依据,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洞庭湖区、鄱阳湖区、武陵山区等5个区域,划入优先保护区,总面积47806.6平方公里,占我省国土面积的25.7%。
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已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地591个。这些保护地的建设有效保护了我省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缓解了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的局面。神农架金丝猴由上世纪80年代的501只扩大到目前的3个金丝猴大种群,9个小种群,总数达到1471只;全省增加投资4亿元,向长江放流各种规格的子一代、子二代中华鲟约502万尾;对水杉、黄梅秤锤树、大别山五针松、小勾儿茶、长果安息香实行专项就地保护;武汉植物园保存暖温带和亚热带植物1.2万种,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植物资源保育与储备基地。
从事昆虫研究21年的吴刚,亲身见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广受关注。“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他说,将和全省生物多样性科技工作者一道,努力推进湖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弦 通讯员熊习岸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