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于即日起至5月25日,举办“德化之美——馆藏明清德化白瓷展”,本次展览共134件(套),分妙手生花•佛教塑像、博雅好古•陈设器用、茗香酒酣•饮食器皿、怡情翰墨•文房雅意四个部分。
记者了解到,广州博物馆馆藏明清时期德化白瓷近300件,本次展览从中精选134件(套)。广州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吴凌云介绍,本次展出的馆藏德化白瓷均为捐赠藏品,展览或将走出广州,与更多博物馆合作,让更多观众观赏到文物之美。
德化白瓷之展有新意
据悉,该展览期间,广州博物馆策划了多项生动的社教活动。包括线上推出《瓷说》系列短视频及主题漫画。且展览期间,还将上演《中华骄傲:一代瓷圣何朝宗》儿童舞台剧(具体展演时间可关注广州博物馆公众号的推送),将结合不同白瓷器型开展多项体验活动。
记者现场了解到,德化白瓷展除了四部分之外,还有“场景体验”,让观众更直观地认识德化白瓷在现实场景中的运用,真正体现了“文保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意义。
广州博物馆与中国大酒店携手开创的“消失的”系列闻名于文博界,在开发与打造文创产品方面别出心裁。本次又有何高招?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透露,广州博物馆正尝试以德化白瓷开发文创产品,如“树头杯”或将以当下“网红”的姿态“重出江湖”。
德化白瓷之美令世界倾倒
德化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的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瓷业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时期,泉州在海外贸易政策刺激下,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德化瓷器开始行销海外,由此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此时的德化瓷器以青白瓷、白瓷为主。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200多件福建德化窑、晋江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古瓷精品。
2002年,水下考古队再次从“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福建古瓷的数量最多,且大部分是德化窑和磁灶窑所产,这批出水的德化白瓷印证了德化瓷在宋代集中于沿海港口大量出口的历史。
明清时期,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泉州港开始衰落,官方贸易萎缩,民间贸易兴盛。德化窑偏处一隅,在历史上从未有官窑之名,却在这种历史变革下,凭借其不断提升的白瓷工艺水平和精湛技艺风靡世界,奠定了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
明代鼎盛期的德化白瓷胎质细腻坚致,胎色洁白,有着天然象牙般的妙趣,制品釉色迷人,以乳白色为大宗,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葱根白”“女儿红”的美称,代表了当时全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外销还是内需,德化白瓷以其傲人的瓷质受到海内外尊崇,成就了“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德化白瓷对欧洲社会生活极其白瓷业的出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白”,更被誉为“欧洲白瓷之母”。
德化白瓷按功用可分为雕塑人物、陈设供器、生活用具、文房雅玩四大类,其中以雕塑人物最具特色。据此,本次展览分四个部分。
展览第一部分“妙手生花·佛教造像”:通过明清时期的观音、达摩、文昌帝君等佛道人物瓷塑,展示德化白瓷吸收闽南一带泥塑木雕等传统工艺,对中国佛教文化世俗化之后的创造性塑造特点。
第二部分“博雅好古·陈设器用”:介绍了德化窑烧造的大量仿古类陈设器,常见器型有炉、觚、瓶、樽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古风潮,以及中国传统居室文化和室内陈设艺术。
第三部分“茗香酒酣·饮食器皿”:介绍德化白瓷器皿中的茶具、酒器、其他生活器皿的器型、工艺技法、特征等,其所承载的传统诗酒文化、社会习俗。
展览第四部分“怡情翰墨·文玩雅意”:通过介绍笔筒、水注、笔架、洗、笔架、炉等文房用品,反映德化白瓷品种多、造型丰富 、形象活泼等特点。
开启2022年征集藏品
广州博物馆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广州博物馆通过调拨、收购、捐赠、交换等方式汇集藏品约13万件套,包括考古发掘品、传世文物、民俗文物和现代美术品,并且大多为具有广州特点的历史文物。
记者通过“广州博物馆”官网了解到,该馆现已开始征集“2022年藏品”,征集范围包括反映广州地区历史发展中有关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实物、资料;反映广府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等的相关实物;反映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外销工艺精品、文献资料等;其他反映广州地方历史、生产和生活变迁的相关实物。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