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经典网络用语,叫作“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如果我这里改一下,“大厨在饭店,高手在民间”,用它来形容厨师,大家感觉是不是合适呢?下面就来说一下,为什么这样来形容厨师之间的区别吧。
我朋友中有不少是做餐饮的,接触的厨师也不少,没事儿的时候,总喜欢到后厨看哥儿几个做菜,时间长了总有种这样的感觉,饭店的菜跟民间的菜相比,就不是一个事儿,所以说,饭店的厨师和民间的厨师相比较,它也不是一回事儿。
首先就是,饭店的菜式太固定,如果一个厨师在一个固定的饭店里干了很多年,到最后,也就熟悉那几样菜的做法,这个很常见。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个厨师,他没有师傅带,厨师学校毕业的,之后进了一个亲戚家开的饭店,也干了好多年了,饭店不大,加上他两个厨师,菜品也就那么多。他自己都说,干了这么多年了,其他的菜都忘得差不多了,就会这几个固定的菜了,哈哈。
上面说的,是每个饭店的菜式都比较固定,如果厨师从一而终,阅历自然会受限制,厨艺很难有所提高。而这只是其一,这里想要强调的是,饭店菜有其本身的局限性,那就是每一道菜的做法太过于固定,有时候反而做不出真正的好味道。
就比如说菜形吧,“色香味形”中,对于饭店菜来说,对这个“菜形”还是很在意的,说句白话就是,先别说味道如何,做出来的菜必须要好看,而这个时候,很多厨师就是为了追求菜形好看,而用了一些并不适宜的做法,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现在都知道的“宽油”了,哈哈。
饭店的厨师做菜,为什么喜欢多放油,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不易糊锅,油温高出菜快,食材不易变形,菜形好看,这是主要原因。这里味道什么的先不说了,单就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菜就不能多吃,这是确定的。另外,味道就真的好吗?未必。
菜式固定,为了追求菜形的好看,而采用的很多并不适宜的、固定的烹饪手法,等等等等,时间长了,很多厨师的技艺就固定化了,程序化了,什么菜都是一个大致的做法,没有一点改进或者变化,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厨艺已经僵化了。
这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哈,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厨师王刚,头段时间去山东枣庄拜师学艺,学做枣庄辣子鸡,哈哈,最早的那两期视频我都看了,看完之后就笑了,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吧,当个例子来说。首先,枣庄辣子鸡属传统鲁菜式,而当时人家那个枣庄本地师傅,也是正儿八经地教给了他正宗的做法。
这哥们儿当时在人家店里也学着复制了一遍,感觉还不错,可是回去之后再教给大家做的时候,眉头也没皱一下,就随手放了一勺豆瓣酱,真是惊掉了我的下巴。枣庄辣子鸡的正宗做法,我多年前就曾专门写文章介绍过,不要说豆瓣酱了,就是鲁菜中常用的甜面酱,在这道菜里都是不能放的,这哥们儿竟然想都没想,随手就是一勺豆瓣酱。后来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给予其纠正,不然真就把人带跑偏了。
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因为后来想过这个事情,他也是多年做川菜做习惯了,就是我上面说的厨艺僵化了,哈哈,做啥菜都是想着一勺子豆瓣酱丢锅里,太习惯了,而忘记了当时师傅教的这道菜本应该有的做法。
说到这里,“大厨在饭店的”这个法说,大家应该能明白点了吧?很多厨师的厨艺,基本上都是局限于自己饭店的菜式和做法,简单换个菜,突然就不会做了。
然后再说一下“高手在民间”,就是为了与“大厨在饭店”相呼应。民间做菜的高手,实在是太多了,最常见的,就是大排档、地摊上的师傅们,这个还真不是夸张。为什么很多人不嫌弃大排档的环境差,甚至是有些不卫生,而专门跑过去吃?省钱是小事儿,关键还是人家这些师傅的手艺好,做出来的菜那是真好吃。
我就见过一个练摊儿的师傅,煎炒烹炸样样都不含糊,什么家常菜都会做,关键是不拘一格,简简单单、乒乒乓乓摆弄几下之后,就完事儿了,上来的菜看着就让你流口水,好吃!他做的菜外形不是多好看,但就是好吃,特别是炖菜,那个汤汁的浓稠度,那拿捏得可是真好,有时候哥几个饿了,也不喝酒,就去他那一人要碗炖菜,能多吃好几个馒头,过瘾!
再举个做大锅菜的例子,这里面也有高人。我老家的村子里就有好几位,也不是专业厨师,就是在村子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出来做大锅菜,看似漫不经心地炖出来的一锅菜,调料也很简单,但就是好吃。
头些年一听说有酒席,我还经常开车跑很远的路去吃,其中年长的几位现在都不在了,这些年也很少去了,颇感遗憾。这叫什么,这就是“高手在民间”,大锅菜看似简单,但是真能考验厨艺功底,“做菜高手在民间”,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现在饭店里的厨师,你让他换个地方做菜,离开了饭店的那个环境,离开了“宽油”,离开了各种调味料,离开了固定的菜式,他还真就做不出来;而有些民间高手,根据自己的经验心得,不需要太好的条件,就能随手做出几道好菜,关键是别管什么菜,人家还都能拿捏得很好,这,就是高手。
说到这里,“大厨在饭店,高手在民间”,我感觉,这句话没毛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