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闺蜜很久没有联络了,过年之前突然收到她一条微信:亲爱的:我在老家,我爸爸今天下午5点很平静地走了,离开老家这么多年,除了亲戚我也没有什么朋友,说一声,你有时间多点回去陪你的父母。
毕竟自己已不年轻,长辈们都渐渐老了。去年一整年接到同事、朋友、亲戚家里长辈离世的消息六七次,每一次都有不大不小的感慨,不外乎生命脆弱,保持健康,珍惜眼前的亲情。
但是闺蜜给我的这条信息我却反复阅读了多遍。
首先它将我瞬间拉回到与她相处的几段时光。想起少女时期在老家为邻一起玩耍,初中阶段一起上的镇中学,她后来辍学外出务工。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她帮我介绍的,离开家初到沿海她为我开上好的酒店落脚,请我吃高档美食,而我却因为初出远门不习惯凄凄地哭了。
从此我在她面前那由于原生家庭而产生的弱弱的优越感不复存在,我们相处得亦友亦亲。
其次,不免对我们的现状作一个比较。
结婚后,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但几乎很少联系。我是属于那种大大咧咧不大会在意和处理人际关糸的那种人。而她,由于太早的步入社会,锻炼出超高的社交能力,和陌生人初次见面也能自来熟,总能找到合适的谈资,又总是那么的亲切而自然。
我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她总是不断地付出和学习,一步步的将很多可能性变为现实,我还不理解她谓为折腾。
回归到收到信息这个事情,我们成年人难免会收到这样的吊唁讯息,去年年中就收到项目上一个小领导的电话,说他的父亲当天去世了,请我转告项目上的同事,某天某时到哪儿去吃饭。
确切地讲,我当时很不认可这样简单粗暴的通知,不可以委婉一点吗?让我们共情的空间都没有了嘛。
闺蜜的信息之所以让我反复阅读,就在于她让我唤起了敬老的良知。我们常常觉得和家里老人没必要联系得那么勤,每次打电话不过就是重复着那几句关切的话,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老人的活动范围小,交往圈子窄,子女就是他们生活的关注和希望所在。
那以后,我保持了每天和妈妈视频聊天,我知道她哪天感冒咳嗽了,知道她哪天做什么菜了,知道她哪天去走哪家亲戚了,知道表妹春节给她送了全功能泡脚桶,三八节给她快递了一束鲜花。从这些细节中,我了解了父母的生活现状,也感动和自省着。
这是一个我的经历,我想他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网络时代,我们极好的朋友都可能很少见面了,一条高情商的信息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极大地抚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