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驽马 崔贯利
小明语录:生活是打碎在地上的玻璃,但又碎的大小不一,想捡起稍大些的,一不小心就割破了手。生活宁愿是打碎在地的玻璃,只盼能碎的更细小,可以让我看到满地夕阳的影子。
原标题: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系列之61~自我
#01
中西方文化对自我的不同理解
自我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一个流派都有关于自我的论述,论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而且还有许多相近的概念互相纠缠在其中。
例如有自我、自体、主体,这些都是自我的相近概念。
同理,像我们之前所探讨的那样,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面,自我和母亲是合二为一的,所以也叫做一体化的概念。
自我和大地是一体的,自我和母亲是一体的,所以中国人用了一个比较大的“我”的概念。
而西方人的自我是比较分裂的,他分出了一个客体去了解自体,也就产生了主客体的心理学。
谈到这里,有人甚至会认为没有自我这个概念了。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永远是被他人所操纵的,拉康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谈到了主体性的资格。
#02
多维度的“自我”
一般而言,我们说“自我”的时候,至少包含着三个不同的自我:身体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站在身体的自我而言,每个人的确是有一个身体的。不过身体是由谁来控制的,各个流派的观点就不一样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个社会身份,我们有时把它称为人格面具。
既然有外在的自我,是不是有内在的自我和精神上的自我呢?我们在精神上操纵着我们的身体吗?
拉康认为精神上的自我其实是被别人操纵的,我们也没有自我。
他认为,一个孩子在一生心理发育的过程中,拥有自我的时间非常短暂。例如小的时候,他没有自我,他是母子一体性的。
后来他是被母亲所控制的,再长大一点,他拥有一个自恋阶段的时候,在自恋阶段和母亲控制孩子之间有短暂的几个月,也就是在一岁之前有几个月的时间,孩子似乎拥有自我。
但是,随着孩子进入到镜像阶段之后,孩子的自我又被镜子里面的那个欲望所俘获了。于是,自我又失去了。
再长大一点之后,孩子又被父亲的欲望所俘获了,这时同样又没有自我。
所以,拉康认为,我们一生实际上拥有自我的时间太短暂了,基本上没有自我。于是,拉康创造了几个和自我相对应的概念,例如他我、镜子我。
那么,一个人到底拥不拥有自我的意识呢?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所谓的自由意识是个假象,我们似乎从来就不曾真正拥有过自由意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
#03
各个流派对“自我”的解读
弗洛伊德提到了一个其他的“自我”概念。
弗洛伊德把“我”分成了自我、本我、超我。
在弗洛伊德的概念里,人的精神世界分裂成了三块。
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分成一个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
这一点和科胡特的概念相似,科胡特把自我分成虚假的自体和真实的自体。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流派都对自我进行了划分。各种自我的概念层出不穷,所以在精神分析里,如果一个人想真的能够了解自我的概念,基本上代表着把所有的流派都弄清楚了。
例如:荣格的自我概念实际上是依据一个原型的自我的概念。
当西方哲学家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时候,就已经代表着西方人在精神世界里已经离开了上帝对人的控制,开始站在客体的角度来看待自我,相当于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状态。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有一种心理学的流派,就会有一种心理学流派所对应的自我的概念,大家就看到了目前多种的自我概念。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流派,例如阿德勒的精神分析,他所谈到的自我是自卑的自我,同时产生了与自卑有关的自卑补偿的问题。
客体关系流派的自我实际上是客体的我和自体的我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人格内部拥有自体和客体,自体和客体之间又被分裂成了多个不同的客体表象和自体表象,于是人格里面就显得异常热闹了。
要进一步深刻理解自我,我们将引入下一个精神分析与自我有关的概念----人格结构图。
小明语录
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要解决的是人格的独立问题,怎么与他人保持边界,是一生的课题。
在商品社会,一个人要解决的是孤独问题,如何在人际孤岛中与自己相处,是一生的难题。
现代生活中,不少人兼而有之,失去了存在感与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