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鱼爸
1
跟大多数的小男孩一样。
很多时候,小小鱼会想着去做一些比较“危险”的事情。
比如最近在老家,门前有一条河。
我们有时会在河滩边玩,岸边有一些矮树,我随口一提“爬树”二字,他就按捺不住,想去爬。
拦都拦不住。
我说:“太危险了,你还不能爬!”
已经太晚了,他红着眼,很不满,哇哇大哭起来。
“说了你还太小,爬不上去的。”
这时他已经很愤怒了,不听解释。
这种感觉太熟悉了。
因为很多时候他想去做某件事,但是我说不行禁止时,或者否认他的时候,就会激发他的这种情绪。
比如劈柴这件事,也是如此。
他见大人拿着大斧头劈柴,自己也想去做。
我第一反应肯定是不行,因为大斧头太危险,弄伤了自己可不得了啊。
当然,这次我没有去直接否认他,而是教他怎么去劈柴的技巧。
跟他说说我小时候劈柴的故事啊。
虽然他劈柴的样子像小鸡啄米,但至少他的动作正确,而且很满足于自己在木头上砸出来的小坑呢。
因为,父母如果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只会激发他们的愤怒和不满。
孩子们对父母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心,也是一点点消磨掉的。
2
最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里上课。
需要自己登陆网站上网课,看直播视频。
很多时候,大人因为忙其他的事,会让孩子自己看。
有好几次,我们也让小小鱼自己看。
可有一次我过来发现他根本没有认真看,而是斜躺在沙发上。
“你是不是没看?”
“我看了!”
“那你认真看了吗?”
“我认真看了!”
我越发表现出不相信他的样子,他的情绪反应越大。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他的确认真看了。
躺着的时候,是课堂上出了一个思考题,让孩子们自己思考一会。
他就躺在那想,难怪对我的不信任,反应那么强烈。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时间去弄清楚原由时,还是不要轻易去怀疑否认孩子。
因为那样做的时候,孩子有口难辩,而且会很痛。
只有父母给足了孩子信任和支持,才会获得孩子的信任。
哪怕是遇到比较难做的事,他们也不会那么畏难或者轻易发脾气。
孩子真的做不到的时候,也不去否认,不急着代替孩子去做。
因为父母替代孩子,让孩子在一旁看着,只会加深孩子的自责。
特别是有的父母边给孩子做,一边气急败坏地骂着。
“就你不会,这么简单都不会”
“就你笨,为什么又弄错了。”
为什么不多一点耐心,去引导他们想想办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给一点建议呢。
比如拧瓶盖的时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是不是有点难?”
这样孩子成功了,会有成就感。
失败了,也不会自责,因为的确有点难,爸妈也理解我。
说不定我大一点就没事了。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河边玩,有一个地方比较高,我就率先跳了下去。
小小鱼跟着想下。
妈妈担心他,就说要我抱一下他。
但是小家伙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能下,因为那里有一些灌木,可以踩着滑下来。
所以我告诉他,你观察一下脚下那些小树根,可以踩着下。
于是他自己蹲下来,伸出脚踩住小树根,顺利的下来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些这样的小小困难,让孩子去面对。
而我们扮演什么角色,就会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性格。
给孩子成长空间的父母,会让孩子养成自信有主见的性格。
而总是否认或者牢牢控制孩子的父母,往往让孩子变得极端自卑而畏畏缩缩。
可以说,孩子性格的养成和才能发展,归根结底受家庭、父母的影响最深。
3
当孩子提出一些“出格”的要求。怎么办?
如果让他们去做,不仅仅做不好,有时还有可能受伤啊。
这就非常考验父母了。
其实只要没有大的危险,父母完全可以放手引导孩子去尝试。
这样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
不能粗暴地去跟孩子说“你不行!”、“你太小了,做不到!”
可以的话,去支持孩子尝试一下。
可以跟孩子说“你试试看!”
还记得曾看过的一则泰国暖心广告《豆芽引发的梦想》。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母女,小女孩对豆芽产生兴趣,于是就想让妈妈种豆芽。面对女儿的要求,母亲鼓励说“我们来试试吧!”
虽然一次次失败,但是在女儿面前,母亲总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我们来试试吧!”,最终母女俩成功种出了豆芽。
成年后的女儿回忆说,“妈妈说的‘我们来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
虽然贫穷,但是妈妈教会了女儿一生的财富——用好奇心和实践去试试。
所以我们不能急匆匆地去否定孩子们的那些奇思妙想,反而应该拿出更多的耐心去支持孩子。
所以我在河边找到矮一点的树,带着小小鱼一起爬上去,让他去尝试。
面对他那些新的想法,我也会告诉自己,去支持他试试吧,别急着否认啊!
当我们看到的跟孩子说的不一样时,也别急着去指责孩子,说他是狡辩撒谎。
也许真的是我们弄错了,或者自以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多沟通沟通,总好过乱下结论。
4
可是,面对那些孩子暂时做不到的事,怎么跟孩子说不呢?
比如那次爬树,我独自爬了一棵大树,小小鱼一定要爬到我站的那个位置。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用梯子和绳子了。
可是我说做不到时,他根本不信,觉得我是拒绝他。
这时我伸出手,要他姑姑抱起他,看我能不能拽他上来。
尝试了一下后,他发现是真的做不到。
这时他就不闹了。
接受了重新找一棵矮树的方案。
因为我跟他一起去尝试了,感受了,就好了。
这样的尝试很多人会觉得是多余的。
你跟孩子讲那么多干嘛呢。
他们不懂,直接说结果不就得了。
这是成人世界的思维。
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就直接跟孩子说不行不行。
甚至有的人连说都懒得说,觉得是浪费时间。
而且大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觉得时间就是金钱。
觉得自己掌握了答案,何必去重新思考过程或者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
但是孩子们不一样,如果没有那些看上去出格的、可笑的、幼稚的尝试,怎么能产生真正的创意和好奇心呢。
而且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对父母的信任,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我们应该给他们最大的支持和极大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