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很少有苏轼、苏辙这样的兄弟,他们是天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又是政治家,国家治理方面杰出实践者;他们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留下“夜雨对床”的佳话,兄弟间的诗文唱和,创造出人间和谐至美的兄弟情怀,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传世名句,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秋明月情”的主题添上了皇冠上的明珠!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只相差两岁,从小就一起学习、成长。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带苏轼苏辙同舟出蜀,上京求取功名,旅途中兄弟二人开始诗文唱和,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期间42年,唱和诗、词、文七、八百篇,唱和诗结集《南行集》、《歧梁唱和集》、《和陶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实为罕见。
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与苏辙已经六年未见面了。中秋之夜,明月皎皎,想到兄弟分离,已经大醉的苏轼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构思奇特,想象瑰丽。虽是由怀念子由而起,但苏轼在如洗的月色中,情、景、理交融,既吟唱出对苏辙的深深思念,更传达出对人生、对宇宙、对真理的深刻思考;既充满离愁,又旷达乐观。文辞优美、格调高远。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在千百年来的传唱中,词的意义得到不断扩展,是公认的中秋词之绝唱。特别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句,既富含哲理、又饱含美好祝愿,无论是远方的亲人、朋友,还是恋人,每当中秋月圆,吟唱着这样的诗句,内心无不感动、温暖。
次年,苏轼转任徐州,苏辙陪同前往,并与苏轼过了一个团圆的中秋。离别之际,苏辙写下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以回赠苏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一生写词很少。这首词虽有写重逢相聚的欢乐,但一想到兄弟又要分别,便更觉凄清和不舍。苏轼即席作词,以安慰苏辙。
水调歌头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苏轼在词的小序中交代了缘由,“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生动地展现了两兄弟一生那种令人动容的情感。此后两年,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辙得到朋友传达的信息,安排人星夜兼程,抢在朝廷命官到达前告知苏轼,以使其有所准备。在苏轼被捕下狱后,苏辙又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奔走相救,他上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苏轼最终得救,苏辙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牺牲,遭受降职处分。苏轼被安置在黄州期间,又是苏辙安排苏轼一家人团聚。在苏轼极其困顿之际,苏辙每每伸出援手。可以说,苏辙既是苏轼的兄弟,又是文学上思想上的知音,更是精神上生活上的一个坚强支撑。所以,在下狱后最绝望的时刻,苏轼想到的是苏辙。他在狱中给苏辙写了两首诗,其中说“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正是这样深厚的兄弟情谊,才能解释苏轼为什么能创作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吧。
宋哲宗绍圣4年(公元1097年),苏轼再被贬海南,写下《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寄赠子由。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此时,苏轼已60岁,自知恐难与苏辙再见,因此,再一次在中秋写下这首词,表达对兄弟的深深思念。苏轼一生命运多舛,纵然旷达如他,也难免凄凉。千百年之后我们读之,那曾照见苏轼苏辙兄弟的月光,依然令我们感伤。
1101年,风烛残年的苏轼大赦北归,兄弟未及相见便卒于常州。苏辙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再作《东坡先生墓志铭》。铭文说:“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他称赞苏轼是贤人:“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最懂苏轼的是弟弟苏辙啊。
千年后,邓丽君遇见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到了苏轼的一颗赤子之心和兄弟真情,便邀请梁弘志谱曲,以《但愿人长久》歌之,王菲等也不时传唱,至今已历四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