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在河南农村的很多地方,人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收红薯工作,尽管在一些地区红薯已经消失在田间地头,但在一些传统的红薯种植区域,农民的地里还是保留了大片的红薯地,此时的小麦已经播种,在一片苍黄的大地里,绿色的红薯地格外显眼。
正在收获的红薯地里,还留有夏季麦茬的踪影,在农村这茬红薯叫“节子红薯”,和它相区别的是春天种的“芽子红薯”,芽子红薯成熟的早,节子红薯往往到了霜降以后才收获,然后再播种上小麦。
收红薯的季节通常天气晴好,一家人都下地劳动,父母割秧刨红薯,小孩子帮忙拾成堆,到了晚上用架子车或者拖拉机把红薯拉回家,上面盖着红薯秧子,可以防止红薯从车上掉下来。
在种植红薯多的地区,农民对种什么品种的红薯是有区分的,有些红薯是用来吃的,有些红薯则用来打粉,像车上这种形状不怎么好看的红薯,一般就拿去打红薯淀粉了。
打粉在过去是人工完成的,特别费时费力,现在都改用机器了,并且有专门的人来做这门生意,他们选定好地方,修建沉淀池,架好机器,专门为四里八乡的乡亲们加工红薯粉,然后收取一定的加工费。
加工红薯粉的机器是成套的,前面旋转的铁笼是用来洗红薯的,洗过的红薯顺着螺旋梯进入粉碎机里,粉碎机里进去的是红薯和水,出来的是红薯渣和红薯粉浆水。
粉浆水被抽到这些沉淀池里,沉淀池被分成很多格子,每个格子都有编号,盛着不同人家的浆水,这些浆水要根据温度沉淀五到六个小时,然后抽走表面的水和杂质,就得到了池底呈泥状的红薯淀粉。
这些盛到盆子里的红薯淀粉泥,算是加工到了一半儿,不过到这个环节加工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更精细的工作要乡亲们回家自己完成。据在场的老乡介绍,大约五斤多红薯才能出一斤淀粉,算起来这粉也是很金贵的。
从池子里挖出来的淀粉,还是不可避免的有渣子和泥沙,这个时候要兑水进行过滤,过滤之后浆水仍旧在水缸里沉淀五六个小时,最终的浆水会分为三层,水在最上,淀粉在中间,而底部则是比重较大的泥沙。
小心翼翼从缸里取出来的淀粉浆,乡亲们会用布单兜着挂在架子上慢慢阴干,阴干之后就成了床上这三块像大银元宝一样的粉块子,粉块子会被敲成碎块进一步晾晒,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做成粉条、粉皮、凉粉等传统的美味食材。摄影记录|张根栋(图文乡土河南原创,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