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百姓不求富贵,只愿平安健康、幸福团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可是古代社会经常战乱不息、烽火不断,夫君因为生活所迫,经常要到外面闯荡谋生,只好撇下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抚养老幼。
她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了广泛同情,也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断的话题。《诗经》里就曾描写女主人公的丈夫守卫边关,她无心妆扮,心烦意乱,就像久旱盼甘霖那样,渴望丈夫回来。汉代也有刻画细腻、凄切感人的闺妇怀人诗,下面介绍无名氏的一首五言诗,比喻贴切,一波三折,不愧为传世名作。
饮马长城窟行
汉代:佚名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 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却引发了女主人公强烈的相思。冬去春来、时光流逝,河岸边葱绿的春草绵绵不绝,一直蔓延到天边。她也联想起丈夫当初正是沿着这条路远去,消失在视野之中。
春草无边、相思不尽,梦里自己正偎依在丈夫的身旁。可是好梦难圆,一觉醒来现实依旧,夫君依然还在他乡。相思难熬,她甚至想上路去寻找夫君。可是路途遥远,居无定所,夫君辗转流徙,自己到哪里能找见?
她只好顺着绵绵的青草路,向远方的亲人遥诉心中的思念。枝叶稀疏的桑树,好像早已枯干,却仍能感觉到枝头微风轻拂。无论酷夏寒冬,浩瀚的大海似乎都没有变化,但仍可感知天气寒暖。
女主人公在心里默默地向丈夫诉说,虽然天各一方,音讯不通,难道你就不知道我在思念你吗?同乡从外地归来,她总要去打听一番,可是“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因为久别重逢,大家都只顾着与家人亲热,谁肯跟她细说丈夫的情形呢?
就在她万般无奈之时,突然有远客捎来了丈夫的信息,还给她送来了一对鲤鱼。其实这不是真的鲤鱼,里面是亲笔书信。她急忙呼唤儿子打开信函,中间果然有一封写在白色丝绢上的信,她赶紧捧书而读。
古代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挺直腰杆,耸身而跪,这是表达恭敬的坐姿。主人公长跪读信,说明她见信如见人,表现出对丈夫的敬重和渴念。
夫君在信里劝妻子保重身体,每顿多吃些饭,还说他在外面也时时思念家人。女主人公一口气读完信,心里终于得到一丝安慰,丈夫还爱着自己,关心和想念着自己。可是丈夫的归期却只字未提,失望和惆怅又袭上心头,夫妻两地长相忆,何时才是尽头?
全文情感发展一波三折,细腻动人。女主人公因春景而引起相思,又因思深而入梦,靠梦中的相聚,慰藉内心的苦楚。旁人外出相继回来,自己不敢奢望享受这份重逢的喜悦,只希望能打听到丈夫的近况,谁知连这一点也得不到满足。正在这时,突然收到丈夫来信,高兴之余,又陷入更深的惆怅之中。
无名氏的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技巧娴熟,情感真挚。作者熟练地运用比兴手法,用绵绵青草,兴起绵绵思念;又用枯桑、海水无言,却能感应自然界冷暖变化,来比喻夫妻离别、音讯不通,却可互相感怀思念。作者又用鲤鱼比喻书信,用烹鲤鱼比喻拆书信等等,比喻贴切,形象生动。
整首诗用民歌常用的顶真格串联,又有一种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艺术韵味,正与诗主人公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贴合。和一般的民歌相比,这首诗更显含蓄蕴藉,也颇具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