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李晋岳李小杏今年五月初二,是父亲逝世一周年,我以此文作祭文,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
父亲说,我除了教书几乎是个废人。我说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成就一件事,何等贤能,上善若水,与世无争、心如璞玉、何等贤能。我对父亲十分尊重,拿起笔写时却无从着落。毕竟父亲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在工作,我揣测而为是以管窥天,爱莫助焉。我和田弟去拜访了李培英老师。
培英老师已是85岁的耄耋之人,身体硬朗,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待人亦如父亲待人一样谦和礼让,毕恭毕敬。说起父亲,培英老师感慨良多,他说:李老师是我们全家的恩师,我兄妹、子侄、孙辈一家三代14人都是他的学生,还有幸和李老师共事多年,无论在教学上、工作上都给予我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李老师对我对我的全家恩重如山。他还说:同事之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李老师了,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敬业精神,无人可比,他就是圣贤,他就是一座丰碑。
父亲于二〇一七年五月初二下午四点缓缓地停止了呼吸,从住院到去世共42天。他没有累人,能动时我们只是协理一下,力竭了便不吃不喝,闭目养神,时而念叨“老而不死是为贼”①,时而低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我们不忍打扰,静静地守候,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
佛说,死是追求一种境界,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烦恼,非朝夕之士可领悟其妙哉。父亲晚年也对佛学感兴趣,笃心礼佛的兰姐常给他送些经书。
人老无疾、不可不虑,一旦发作,便是心腹之忧。父亲算是无疾而终,历年体检各项指标正常,只是前列腺顽疾发作时吃些药也就没事了。二月发现膀胱有了问题,畏生芥蒂,他坚持不去住院,因三月十六最小的孙子振宗结婚,她说,能娶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做媳妇是家门的荣耀,此前他对孙女振彬考取教师资格证也倍加关注,可见他对不失家传倾注的殷切之情。
婚礼当天和孙媳妇张慧握手
临终前,父亲把他的后事作了安排,丧事简办、不张扬、不开追悼会、不放大炮、不置花圈,寿衣用备好的(旧衣),骨灰盒拣便宜的,随俗就好,不要乡亲们说不是,对他多年得积蓄也作了嘱托。
父亲去世后,他的学生来了,他的同事来了,满街的乡亲为他送行,哀恸乡里,无不动容。郭文寿老人泣不成声地说,一个大好人走了,一个大善人走了,一个大文人走了。李培英老师的悼词,字字动情、句句戳心,其情之真,催人泪下。
父亲走了,走的是那么安详、平淡。
父亲走了,走的是那么从容、坦然。
父亲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东南关李氏家族,系明末首辅文节公大学士七世祖李标之弟李核的后裔,俗称阁老李。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入高邑,六百多年来以文载道、敦善积德、传承有序、人才辈出。我的祖父从森是李氏第十七世,他自幼聪慧、品学兼优,然命运多舛③,九岁失怙④,虽没上过几年学,发奋苦读,博学多才,在村里称得上文化人。他立志高远,生性要强,硬是靠一人打拼,把三个子女先后送进高等学府,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为供上学,几乎倾尽家中所有,好歹有租房开染坊的温掌柜(老西儿)帮衬勉强度日。正当学子有成、家声有望之时,霍乱流行,64岁殁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老西儿也弃业回乡。
吾父晋岳,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人,是老生,小名岳岳,自幼受宠娇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六岁跟本族秀才读私塾,1940年考上了邢台农职学校,1943年毕业,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陆续发生了冲击人生命运的重大变故,祖父罹难,尸骨未寒,父亲的嫂子妻子先后死于非命,撇下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一家人遁入悲难的深渊。
家道中落,就在一夜之间。1945年高邑解放,随之开始了土改运动,我家被列为被斗户,扫地出门。惶恐中一家人扶老携幼、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无家可归。后来有人指点说,去“公所”⑤吧,那儿是逃荒避难的处所,(也就是后来一直住的地方)。接连的不幸把一介不谙世事的书生折腾的身心俱损、无所适从。父亲一生谨言慎行,或许悲惨的家变就是他胆小怯懦的思想根源。父亲对此讳莫如深,也正是我的不舍追问方知真情。
1943年毕业合影(前左一为家父)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⑥。1946年国家有了安置逃亡人员的政策,父亲考取了县供销社雇员,两年后到王家村小学教学,至此,把自己深深的埋在教学中,默默耕耘。开始了他为之一生的教育事业。
1950年调入城内完小,后任教导处主任;1956年调万城中学教初中语文,在万城中学初展才华,时隔半个多世纪,他的学生提及父亲赞不绝口;1962年全县教师听课大拉练,由于讲课出众,被选调到高邑中学教高中语文,后保送保定高中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学习,结业后仍回高邑中学任教。届时他和一批优秀教师一道,创造了高邑中学的辉煌。
1967年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被下放到离城十几里的富村中学。富村高中是李培英老师创建,患难时又回到了自己的学生身边,实乃不幸中之大幸。培英老师说过,我和李老师有不解之缘。在富村中学父亲的政治上、教学上、生活上都得到了师生的敬重和关照。为解决他的徒步往返,培英老师托人给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还帮他处理家务。父亲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
1977年恢复高考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春天,父亲像加足了油的机器不知疲倦的投入教学工作,有时带两个班的课。1982年被聘为高邑县第一届政协常委,1983年任高邑中学教导主任,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晋升为中教高级职称,1985年荣获省劳模、省优秀园丁,1990年离休。离休本应在1984年办理,因当时毕业班教师缺位,父亲也舍不得他的学生,舍不得他钟爱的教育事业,仍坚持带毕业班,对此他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离休后受老干部局委托和任文甫、曹焕章、耿文彦办老年大学二年,为教育事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再后,父亲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母亲身体抱恙,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我们说,咱家能有现在全是你娘的功劳,拉扯一大家子里外应酬,很不容易,我要报答她。父亲身体力行,无言中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克己最严 无欲则刚 如履如临行古道;知足常乐 修身必果 永朝永夕畅天怀”。这是冯纪奎老师在父亲九十岁生日时的撰联,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父亲的心理历程和行为表现,阐述了他意境高古的晚年生活。父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从我记事起到父亲离休,他总是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在家也是手不离书。儿时我们睡觉起夜,看见的也是昏暗的灯光下他埋头读书的身影,凸显宽鬓和一边放着的胃舒平药盒。父亲对古典文学和中国历史颇下功夫,把本村大学者郭维洲送的《资治通鉴》翻得皴皮飞边,里边标注的密密麻麻,他对此书十分珍惜,临终前曾嘱托我一定要保管好、收藏好。父亲的刻苦还表现在他的敬业上,教高中语文二十多年,课文早已轻车熟路,烂熟于心,但她始终一课一备,非常认真,同期教研室的老师说,晚上备课开灯的是李老师,最后一个还是李老师,他像定海神针一样,感化的我们不得不努力。我也很喜欢看父亲的教案本,非常整洁规矩,我曾把它当练习书法的范本。
为父祝寿篆书中堂隶书联
为父祝寿篆书中堂隶书联
篆书:礼贤下士无形无声仁和温良恭俭让嗣育四世兴盛
德高望重如吕如鼎尊贵福禄寿喜财晋岳九耸康宁
隶书联:传道解惑钦学范享誉大儒
瀚海桃李溢书香闾颂乡贤
父亲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父亲讲课我没亲聆过,但我见过他的学生描述他讲课的过程,见过他们绘声绘色地模仿父亲讲课的情景。县人大副主任王连瑞说,李老师是我从小学到大学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崔占福在百忙之中抽身探望,说李老师讲课的情景我至今难忘。
正如父亲自己所说:除了教书,别无他能。他不谙世故、不会市侩,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总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作为县第一届政协常委的影响力和恢复高考后人们对求知的向往,找他办事的人很多,但他没有因私废公,没有借职务之便为自己办过一件事,没有为家庭、为子女托过一次关系,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家里修房盖屋、儿女结婚他都没耽误教学;别人找关系求他,他也是一一照章办事:任教导主任期间,一县领导要为其儿子提前办毕业证,他不办;一个局长也是他的学生,想为其女儿破格入应届班,他不办;一个亲戚想从万城中学进高邑中学就读,他不办......,结果人家都换了方式办成了。谈起这些父亲很有感慨,说我不是自身高洁,也不是原则性强,就是过不了心里这道坎,很畏难、很无奈。
父亲帮助别人是不考虑自己的,无私助人的奉献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生产队时家里孩子多,是欠钱户,交不了钱不让分粮食,就在那时,一个老师的家属见了母亲就说:李老师真是大好人,要不是把涨工资指标让给俺,俺还不知道怎么过哩;北大高材生程宜山⑦下放高邑后,因是湖南人,水土不服,还有情感问题等诸多原因,情绪极为低落,父亲就不时地领到家里让母亲给做些好吃的,还托人促成了程的婚姻大事;我在村里红白喜事笔墨誊写,父亲很是满意。他说,过去是你爷爷写,后来是你大伯,现在你写,这是家传,为乡亲办事要尽心尽力,千万不能丢掉家风。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充斥社会,父亲不为所动,俨然我行我素。高中复习班高薪请他去讲课,他不去;某校聘他当顾问,挂个名白给钱,他不干......他教毕业班十数年,送了一届又一届,没有吃过学生一次请,没收过学生一份礼。父亲澹泊名利,对已取得的荣誉、奖励和教出有成就的学生等从不提及,就是学生在国外寄回的贺年卡、明信片他也细心珍藏、从不示人。
低调生活,息事宁人是他的处世哲学。小时候我们的家规是谁在外边打架惹事,到家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受到惩罚,只许好不许坏;1999年孙家庄“郭家大院银元失宝事件”轰动了全县,官司打到了中院,郭家事主侄婿吉增从北京专程回来处理此事,顺便回家探望他,结果一次长谈,事情搁浅。
他说追下去势必伤一些人,结局就不是自己的初衷,把它作为历史算了。
5月21日拒食情景(5月27日去世)
在父最后时刻,我用溢美之词讨他欢心,说:《尚书》说的“五福”⑧,你都占了,算五福之人了吧;孔子弟子三千,你也不少吧,还有子孙满堂、桃李满天下......。冥冥中父亲对此很是不快,他缓缓地说,什么满天下,满高邑就不错了。他对恭维讨好很是反感,到老也不肯玷污。
父亲停食后看报
他的谦卑仁义时时感人,接人待物总是施人以礼。春节拜年,九十多岁了,坚持起身迎送,还之以礼,哪怕是个孩子他也恭恭敬敬。
当我的书法、板刻自以为有点成色时,父亲一再叮嘱不要炫耀,不要张扬,不要参加什么书展、笔会,起初我对此很不理解,当我有了些东西的时候,慢慢的品出了其中的深奥,不自觉的归到他的观念上来。
父亲生活很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水,不会扑克麻将等玩艺。他饮食起居很规律,洗漱刷牙坚持到不能动为止,一口好牙到老能吃豆吃肉。晚年他还学画画、学篆刻、练书法。生活条件好了,仍保持艰苦朴素、俭省节约的生活习惯,常说由俭到奢易,由奢到俭难。他的工资较高,但从来不乱花一分钱。父亲去世后,他的大笔积蓄成了家人和乡亲们关注的焦点,基于“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仁义谦让”的家风,在家财分配时都作了让步处理。三百年前南关郭家有“仁兄让弟”⑨的先例,三百年后南关李家演绎了“仁弟让兄”的翻版。
父亲走了,走的很远很远。可父亲没走,就在我们身边,看着我们继承家传。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寿者,造善之积也。父亲活了九十四岁,这是他德行积成的吧。
《老子》书中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疆......”我在《老子》书中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身影。
附: 父九十岁生日诗一首
令尊九十庆华诞,瑶池王母赐蟠宴⑩。
弟子儿孙齐叩首,烛光花簇驱冬寒。
学为人师毕生事,行为世范代代传⑪。
修身养性古风在,期寄桃李皆圣贤。
注:
①“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的本意是,人老了更应该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丝毫没有不尊老的意思。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江西吉州庐陵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被俘后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一个自知大限已到之人,吟诵古诗以壮心魄,以大无畏豁达豪爽之气节为自己壮行。
③舛,chuǎn,命途多舛,命运充满不顺。
④怙,hù,依靠;失怙,死了父亲。
⑤公所,即祭贤祠,位于旧街路南过去在理儿人行会的地方。李氏家族迁居南关后所建。坐南朝北有供奉孔孟及先贤塑像,门口“爱我社稷”匾,文革时打了家具。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公元1020-1077年),北宋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人,在《西铭》中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是说贫穷卑贱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此语是演变而来。
⑦程宜山,(1933-1991年)原籍湖南人,文革初下放到高邑,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班,是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晚年的研究生,勤奋好学,文笔丰茂,与张岱年倾力打造了《中国文化精神》一书。毕业后,特招到空军导弹学院任教。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
⑧《尚书》说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⑨“仁兄让弟”,郭家族谱有述。
⑩瑶池,指昆仑山,王母为昆仑山主人。传说人到了九十岁就到了人神共庆之寿,西天王母召集各路神仙人神共庆,极尽溢美之词,满足人们的美好愿望。
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此句是大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启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的校训。
李小杏
2018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