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球商业地理”祝愿每位球球,在新的一年内,莫打擦边球,以钻地球的精神,让事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最后誉满全球! 《除夜》
(唐)史青
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来。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衰。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北回,今朝岁东起。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摸鱼儿·又过年时候》
(宋)何梦桂
把人间、古今勋业,一时都付杯酒。青山行遍人华发,老尽门前青柳。试回首。记晓雨征衫,又过年时候。相逢故旧。浪说南楼北,亭花纵好、能似少年否。还自笑,应是山林厌韭。忘却儿童迎候。兴来谩学长沙舞,要舞更无长袖。眉休皱。欢笑外,风涛世上时时有。共君握手。且尽日尊前,相拌一醉,醉后明朝又。
《元日》
(宋)王十朋
白发又新岁,黄柑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守岁》
(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夕》
(宋)梅尧臣
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
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岁旦》
(宋)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永嘉风俗竹枝词》
(清末民初)杨淡风
新正开笔纸条红,端楷簪花墨更浓。
四季平安民物阜,百年不见战争功。
一在很多人的回忆里,过年无疑是自己童年收获最丰的几天。
这几天,每个儿童的兜里会多出几张崭新的钞票,那大多是父母给的压岁钱。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图说:压岁钱是新年内的最大收获】
这些压岁钱一般是包在红纸包里,但在《燕京岁时记》里记载的却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也有很多家长在除夕时等孩子睡着后,将它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很像国外过圣诞时,把礼物塞在袜子里,所以小朋友都喜欢提前将袜子挂在床边,等着早上一起来收礼。而我们的小朋友一早起来,就要翻枕头。
当然,压岁钱还不止这些,除了父母给红纸包外,初一时外出给长辈拜年时,孩子们乖巧地小嘴叫上一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伯大妈好,都会很进帐。长辈们哪怕平日里再抠门,也会大方一次。
如今,早先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对压岁钱的记忆,却犹为深刻。甚至还没成家的剩男剩女,到了这时还理直气壮地向长辈伸手讨要,除了闹喜之外,心里头还存着把自己当孩子的美好念想。
二说起拜年,也是新年内必须要做的活儿。
在传说里,年是一只怪兽。如今,终于在鞭炮震天中将它赶走了,得互相庆贺庆贺。
从初一开始,大家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
当然,拜年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可分为家拜、族拜、亲戚拜与团拜。温州历史名人王十朋在《元日》中的描述,“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便是团拜,差不多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朱子语类·杂议》中说,“团拜须打圈拜。”看起来,这种拜年有些像是体力活,体力不好的人,不一定能拜得过来。
有人溯团拜之源,说它发肇于周代的“朝正”,即新年岁首的朝拜。正月初一早上,各路诸侯与文武大臣会集殿廷,向周天子拜贺新年;汉代则称之为“朝贺礼”;经魏晋至唐宋,直到清末,此仪世代传承,规模之盛大热烈,堪称空前。
不过,拜年在时间次序上也有一定的讲究,王十朋的老家温州瑞安就有此类的童谣,“初一开殿门;初二拜丈人;初三拜邻舍;初四拜族底;初五来圆珍……”。而在吾球君的老家安徽桐城,则有这样的说法,“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
两者对比,“开殿门”和“不出门”其实都是指邻里互拜,这个“不出门”实指“不出远门”。而桐城说法里的“新灵”,则是指刚过去的一年新去世的人。死者为大,得先去拜访和慰问他的家人。同时,在桐城的乡俗里,母舅的地位一直很高,所以在拜年时还得排在丈人之前。不过,不管如何,丈人还是排在前几日,以示重视。现在,有哪个娶了媳妇的男人,胆敢忘了自己的丈人?!
【图说:拜年不能瞎拜,它是有讲究的】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这又不得不提到那个叫李世民的唐太宗,他在过年时,曾亲制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此后,这一形式便迅速在民间普及。到宋代时,用名贴拜年更是成为一种潮流,时人命之为“飞帖”,看上去很像现在的祝福短信。只是过去没有手机,但也得为“飞帖”预定一定的装备,比如说在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贴之用。到了明、清,“飞帖拜年”就更不用说了,连文征明都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所以为了随大流,“我亦随人投数纸”。
当然,拜年总会说些祝福的话。唐代薛逢曾咏道:“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反正大家见面,都肯定拣好听的话说,管它一天有没有结束,我们还要喝个痛快。
也有很多人将祝愿的对象,由自身上升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唐代孟浩然在辞旧岁时,就祈祷明年能五谷丰登,“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这样,人民的日子就好了,真可谓国泰民安。不得不说,这种祝愿反映了古代的读书人那种“无禄尚忧农”的高尚品格。而对生活在清末民初这动荡年月的杨淡风而言,“四季平安民物阜,百年不见战争功”是多么的让人期盼。
如果说,过年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热烈祝贺,重新构思新生活的时光,但也有人会反其道而行之,宋代的宋伯仁就直言“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意思就是,没把它当成很特殊的一天来看待,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日子。“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在他看来,再多的祝福也比不过知足常乐,大家把心放平和了,放在悠闲了,自然而然地,你就会活得更长寿了。不得不说,这是诗人的另一种欢度新年的情趣,也是另一种祝愿。
三在唐朝诗人史青那里,欢度新年的情趣和祝愿又是一种方式。
回望唐朝,才子不仅有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断断少不了这位史青。《全唐诗》卷一一五:“史青,零陵人,聪敏强记。”此前,三国时曹操之子曹植,自幼聪慧过人,曾有“七步成诗”之佳话,南北朝时的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人因此称才学出众者,为“八斗之才”或“才高八斗”。但史青上书唐明皇,说曹植七步方吟成一诗,不算稀奇,自己只需五步就行。“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
可以说,史青深得当今炒作之原理。唐明皇一听,果然好奇,当即下诏相召,并以《除夜》为题面试。史青并非华而不实之人,果真出口成章,五步之内即“爆”出一首五律,且意味深长。后人遂将才思敏捷之人称为“五步之才”。而史青也因此一试成名,当即被唐明皇授以左临门将军之职。
只可惜的是,史青这辈子吃亏在只留下一篇作品,也就是这首《除夜》。不然他的名气也不下于“王杨卢骆”诸人。不过,有人一辈子写了几万首诗歌,也留不下一首,史青只要一首,就可以传唱千年。
《除夜》这首诗好在才思敏捷,更好在其立意深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这句话是勉励人们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好应做的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过去一年所为,没做好的要在来年做好,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现今的过年,大家总喜欢说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相比起来,这类的勉励总能让人警醒,叫人在感情大于理性的热闹时光,能和自己的灵魂深切对话,能重新梳理自己梦想和志向的羽毛。
在这一方面,也许只有苏轼的《守岁》能和它平分秋色。“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它想说的是,过了个今夜难道就没有明年了吗?时间还是有的,不过要“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也就是说,最可怕是浪费光阴,虚度年华。所以,我们要努力抓紧今天 —— 今年最后的一天,这样才是可赞赏的啊。
【图说:一年过了又一年。光影的背后,是时光】
这自然也能让人想起另一首《守岁》,和苏轼同为宋朝的席振起所写,“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这不免让读诗人心生感叹,有人便说,在新年到来之时总会回首往事,但有人只有自信、自满的依据,而没有对错误和不足的检点与痛惜,即使感到某些遗憾,也认为自己“三十六旬都浪过”,又何必“偏从今夜惜年华”呢?于是依然故我,在时间的波浪中一味地随人沉浮。
而席振起却与此相反,他在守岁时检讨过去,策励来兹,下决心“偏从今夜惜年华”,不再让宝贵的光阴白白流逝。
在“偏从今夜惜年华”上,明代才子文徵明就做得不错,他在《除夕》一诗就说:“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让人感叹其惜时奋进之意。而清代的诗人赵翼也更是雄心勃勃,“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这里,他说他是老夫,没错,他的确是老夫,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八十有五了,可真老当益壮,老夫聊发少年狂啊。就是到了这把岁数,心里还依旧萌动着一股活力,来年还要与时俱进,创造人生的新辉煌。不由得让人树起大拇哥,说声佩服,佩服!
在这些敬时惜时的“中国好榜样”面前,我们如果以前很美好,那么就请你继续美好;如果我们以前很不足,那么,没关系,抛开那些影响你的负能量,让我们重整旗鼓,“而今迈步从头越”。
是为吾球君最美好的新年祝愿。
过年微话题#第一副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花蕊夫人@赵匡胤
#写春联#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杨慎@徐渭
【图说:“福”无疑是新年内的常用字】
#福字倒贴#除了寓意“福到了”,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江苏高淳的沧溪进士@张自超便有首《扫尘行》:扫尘练日腊三七,细竹长竿风卷疾。岁岁荒村守敝庐,家家净扫迎新吉。扫遍瓦椽及四围,甑中之尘凝不飞。朝来坐曝茅檐下,垢面相逢仍苦饥。据说高淳有腊月逢七家家以竹扫把掸尘之俗。“掸尘”时,粮仓上的灰尘不能掸,让粮仓积满灰尘,取“陈粮满仓,新粮未动”的吉兆。
采写|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无所适从的荷尔蒙》,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近年来相继推出《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海派再起》、《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紫菜爸爸》以及《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等作品。)
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大腰精
制作|粉红女佩奇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