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染红指甲。
郝隆晒肚皮。
晒书翻经。
七夕巧果。
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叫乞七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
七夕节在南京曾很流行。每逢七月七,便是古代南京女子的盛大节日。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其实七月七,也是男人的节日。
古代南京女子 乞巧之风尤盛
七月七日,广为人知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日。
七夕乞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古代南京女子乞巧之风尤盛,东吴时建业(今南京)就有了丝织业,到南朝丝织业遍布全城,处处皆闻织布机声,所以赢得了“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
织女在天上是织云锦的。传说南京人巧织云锦的技术就是织女传授的,人间的“巧女”“巧姑”“巧媳妇”也都是从天上织女那儿乞来巧艺的。
六朝的都城南向秦淮河,北倚覆舟山(今九华山)而建,宫里宫外的妇女都在忙碌。《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南朝齐武帝建起了层城观,宫女于七月七日登上城楼,对初升之月引丝线穿七孔针,以“乞巧”,故此楼又称穿针楼。此楼后毁,南宋咸淳年间重建,题榜于上,曰“江海横流”。
此后,关于穿针楼的诗篇层出不穷。唐朝李群玉《秋登涔阳城》其二:“穿针楼上闭轻烟,织女佳期又隔年。”宋朝马之纯《层城观》:“人世佳期惟七夕,星躔至巧是天孙。直从楼上将身乞,所欠云间着手扪。闻得鹊声云报喜,看来蛛网似传言。工夫只是凭心手,此外冥茫不足论。”元朝诗人萨都剌曾登此楼,并赋诗曰:“半空云气层楼暗,四月江东欲雨天。”清代德容的《七夕二首·其一》:“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吟咏的穿针楼、层城观,都与南京此楼相关。
女子乞巧的活动 丰富多彩
丢巧针。
与全国各地一样,南京七夕的习俗非常多。多数习俗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
拜织女,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南朝梁代的殷芸在其《小说》中描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以织云锦为生的古代南京女子拜织云锦的织女,理所当然。
卜巧,老南京人家七月六日先要将一碗净水“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次日清晨将一些折断的细草浮在盛水的碗中,再视细草的影子像何物(如呈算盘、针、如意、戥子、珠子、伞、箭、笔等状)来定巧拙(俗称“卜巧”),以验吉凶。
观巧云,食巧果。南京七夕有“观巧云,食巧果”的习俗。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观巧云,食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还能让自己的心愿通过“巧”(桥)来实现。这天南京妇女还时兴用面捏果油炸成各色点心(俗称“巧果”),供人品尝(旧谓“吃巧”)。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但各地的风俗不同,除了巧果外还有饺子、面条、馄饨等。然而,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不过,现在江米条已经不多见了。
此外,七夕还有藏蛛、供果、浮针、编七色线、办“乞巧会”等妇女乞巧活动,还有看《天河配》的戏剧,贴《天河配》《鹊桥相会》图画的风俗。“乞爱”(青年男女分别坐瓜藤下、葡萄架下悄悄偷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乞美”(用花瓣上的露水擦洗眼睛或洗脸)也是七夕风俗的重要主题。这天,爱美的南京女孩还会用凤仙花来染红指甲。
七夕节 其实也是男人的节日
农历七月七日,除了广为人知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日,根据中国人的民俗,这一天还是魁星爷的生日“魁星节”。
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故又被称为魁首,他掌管考生命运,左右着文人的前途。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因此,每逢七夕读书人都要郑重祭拜魁星,祈求他赐予自己才华,保佑考运亨通。南京夫子庙泮池边的魁星阁里,就供奉着一尊魁星的塑像。清代时,每当秋闱开考,朝拜者人潮涌动。
除了上述广为人知的乞巧习俗,其实古人过七夕还有一项重要活动——读书人的活动:晒书会。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唐韩鄂《岁华纪丽》称,时民间七月七有“暴书策,晒衣裳”的风俗。
《宋会要》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晒书呢?这是因为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暑高湿重,虫蚁出没,于是各家各户忙着晒伏避免虫蛀。晒伏,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则晒书。通常做法是在七夕这天采角蒿,晒干了放置在书籍中、褥子下面避虫祛晦,防止损毁。
三国时期司马懿因晒书露馅的故事很是有趣。据说司马懿颇有野心,引起曹操猜忌,司马懿为求自保,只好装病躲在家里。曹操不放心,派亲信暗中监视。正好这天赶上七月七日,装病的司马懿竟也按照七夕习俗在家中晒起书来,被曹操得知后,司马懿只得遵命回朝……
《世说新语》中曾记载过一个叫郝隆的才子,是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七夕这天家家户户晒书,他却袒胸露腹躺在太阳底下晒肚皮,美其名曰“晒书”。
清孙枝蔚《七夕忆内》:“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毛奇龄《七夕》:“向夕陈庭尝下果,连年每晒腹中书。”高度概括了古代七夕节的精髓——就是女生向织女星祈求婚姻美满、花式秀针艺大赛,男生向魁星祈祷金榜题名、晒肚皮秀才华的日子。
织女、七仙女、青溪小姑 的云锦娘娘之争
南京的云锦生产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历史背景材料。专家研究表明江宁织造里的机工都有祭礼或供奉“织神”之俗。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记南京祭俗云:“祠祀所在,祭祀者多不近理,如……蒋公庙祭祀蒋子文,后殿有女像,其妹小姑(南京织神青溪小姑)也。俗讹为织女,又称为云机娘,机匠祀之。”说明南京机匠所奉之神为青溪小姑,而被世人的讹传为织女神。
南京织锦业奉七仙女为祖师,其中拽花行奉蒋公为祖师。七仙女被认为是云锦的发明者,故被尊称为云锦娘娘。旧时,南京雨花台山脚下的云锦娘娘庙为云锦业祭祖之所。相传七仙女把织云锦的手艺传给了织绢名手蒋公,蒋公又把这一手艺传给后人。蒋公为何被奉为拽花行祖师呢?传说织锦时云锦娘娘是上手,负责织梭,徒弟蒋公是下手,负责拽花。蒋公想调换过来,结果一试,比师傅差远了,于是踏踏实实地跟云锦娘娘学拽花了,由此成为云锦业的拽花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