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年味道是不是越来越浓呢?
10月31日,我在悟空问答里回答了“禁放鞭炮是不是中华文化一种损失”,阅读量达102万,点赞量4000多,评论也有三千多条。不想我一则普通的回答,竟有这么多人围观,我受宠若惊,诚惶诚恐。
竹报平安,春节吉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放点鞭炮似乎必不可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至今不可或缺。
记得小时候过年,农村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有鞭炮声响起。送灶君,拜年菩萨,迎新年接财神等都要燃放鞭炮,图的是个吉利。这是千百年来一直未改变的一种民俗活动,也应该算是一种传统文化吧。那个时候的爆竹没有像现在那么高级。一般的爆竹可拿在手里放。“砰啪”,两响。放爆竹时,左手拿爆竹,右手拿烟或其它有明火的器物,点燃导火索,左手伸开,随着“砰”的一声,爆竹离开手冲天而起,在空中又“啪”一声炸开,爆竹分为两截,掉到地上。那硝烟味也在空中弥漫。每次放爆竹,我们一般放8支,共16响。如果偶尔有不响的,也不计较。所以呀,过年的时候,乡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也算热闹,但喜的是孩子,拿个爆竹蒂头当玩具。还有鞭炮,鞭炮就放个100响或200响的。随着噼里啪啦一阵响,一股青烟夹着硝烟味随风而去。小孩子们走过去寻找一些没响的鞭炮,捡起来可以自己放。那“啪啪”的声音裹着孩子的笑声在村子里回荡。这就是过年的味道吧。
等到我儿子降临,他们的童年和我小时候稍微有点不一样。我儿子80后,那个时候除了爆竹鞭炮,还有一种小烟花,长长的像一支小木棒,拿在手里也可以放的。点燃后,从里面发出细细的,五颜六色的小火花。孩子们看了乐得合不拢嘴。大人也跟着笑。过年喜庆的味道在村里弥漫着,传递着。
后来,我进了城。城里的春节确实跟乡下不一样。没看见有人拜菩萨拜祭祖宗。当然,城里人自顾自,同一单元的邻居可能不认识。再说每家每户那扇门始终关着,你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不像乡下,可以随便走动。
城里人过年也放烟花爆竹。一是在大年三十零点左右,那鞭炮声不是此起彼伏,而是乱成一锅粥。到处是响声,到处是硝烟味。天空中弥漫着硫磺的味道。在灯光的照耀下,那烟雾缭绕,久久不肯散去。现在的爆竹已不是以前的爆竹,叫电光炮,点燃后响几十响上百响。鞭炮更有上千响的。那烟花更不得了。那绽放的烟花跟我小时候国庆节北京放的烟花差不多。烟花花样繁多,绽放的烟花也各种各样。烟花散去,各种碎纸屑也如天女散花般降落地面。
现如今,各地禁放烟花爆竹的地方法规陆续出台。近两年我们湖州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去年包括农村也禁止燃放。老百姓虽有意见,但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法规。
过年少了烟花爆竹的声音和硝烟味,似乎这过年的味道淡了许多。然而,集中时间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确实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影响。但不放烟花爆竹,似乎这春季和平是没什么两样。这确实很矛盾。
爆竹爆竹,从竹筒到人造的爆竹。祖先是很有智慧的。那么我们现代人能否创造出不那么污染环境的爆竹呢?我想,只要国人创新意识还在,新的环保型的爆竹肯定会出现。而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也不至于烟消云散。
过年,热闹而又安全,没有硝烟的年味也许不会太远。
(配图来自网络,如侵权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