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防火经”,也是我国古代城市防火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跟着樊教授,去看看我们祖先是怎么用火和防火的。
原标题:祖先的用火与防火
火的使用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它给人类带来温暖、光明与安全,使人类领略到熟食的美味。水火经常被当作一种生产手段,火耕水耨就是放火烧去田间林草后再下种,谓之火耕。待禾苗长出后芟除伴生杂草,灌水入田中使之腐烂成肥以助庄稼生长。水火甚至被当作一种武器,广泛用各动物的围猎与人类的战争。而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水火灾害,可以使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往往毁于一旦。
白居易的千古名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一般的释义在于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枯枝烂叶,草灰且有肥田作用,故等春来又是一番生机勃勃。
其实强烈的刺激与砺炼可以增强生物的抗逆性、加速新陈代谢,因此具有了更强的萌生势,这或更切近白氏诗文本意。
今天我们一说到刀耕火种,一般被看作是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其实,刀耕火种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火烧荒,山民们对当值的山地砍树、烧荒、播种、收获,每项工序都有精心的规划与设计。
在正常情况下,所烧的也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他们的“地”。烧荒前又要设置防火道,以免山火越界。砍树时大树留桩,小树留根,以便来年春风吹又生。一块地砍烧后只种一年,耕种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在轮番更替的过程中,每年的新烧田都是地力与植被已经恢复了的土地,可以保证地力常新。这样山民总是有地可以种,有山林可供采集狩猎,与自然形成良性的循环。
古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祈雨与烧田往往相伴而行,山民利用水与火的相克关系,预防和控制火势以免成灾。
所谓水火无情,如果稍有疏忽,非常容易酿成重大灾祸。所以古代人很注重居室与森林防火,形成了较为完整地森林防火制度和措施。生活用火,要把烟囱改弯,把灶旁的柴草搬走,否则炉膛里直冒出来的火星可能会引燃柴草。
先秦时代,朝廷就专门设立掌行火之政令的“司烜”,制定“火宪”,颁布防火法令,把“修火宪,敬山泽”视为国策。
以后历代王朝都很重视防火。
秦《秦律》中有防火内容,提出“不焚林而猎”。
宋朝对防止森林火灾有明确规定,除开荒垦田外在冬季可焚烧野草外,其他地方不得焚烧。
明朝对造成山林火灾、烧毁山林的行为均施以严厉的制裁措施。律令规定:“如果山林地域发生火灾,杖八十,徒二年。延烧林者,杖一百,流二千里”, 上述各项措施对历代森林的保护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看完小编不得不服
我们的祖先真是太聪明了
樊志民:陕西洛川人,农业史方向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