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1期@文/胡松涛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中,“为人民服务”是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为了人民,可以无私奉献,可以奋不顾身,可以慷慨赴死。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成果。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探寻毛泽东如何提炼“为人民服务”宗旨,看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深入人心——一个战士的精神与牺牲1944年9月5日,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次不幸的“坍塌”。这天上午,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为一口新挖的炭窑加固窑壁时,炭窑突然坍塌,张思德壮烈牺牲。张思德,1933年参加红军,当过机枪手、地下交通员,长征中三过草地,到陕北后曾在中央军委通信营当通信兵,曾任职通信班的班长。他纺过线,开过荒,是远近闻名的烧炭能手。1942年10月,中央军委警卫营和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合并,组建中央警备团。由于编制减少,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毫无怨言,欣然服从组织安排,在每个岗位上都任劳任怨,踏实工作,被中央警备团评为“即知即行的模范”。
张思德(左)唯一留影1943年4月,张思德调到毛泽东警卫班,成为领袖身边的警卫人员。当时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目的是通过自力更生,打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支援抗日前线。故人人都有生产任务,无人特殊。1944年春,中直机关决定,在中直机关和中央警备团抽调人员,在安塞县石峡峪建设一个农场。张思德看看全班的同志,只有自己有开荒、烧炭、种地的经验,尽管他更愿意在人民领袖毛泽东身边站岗,但是想到参加生产劳动更艰苦,便主动报名,进山执行生产任务。但谁也没有想到,张思德牺牲了。当天,中央警备团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这个消息。毛泽东详细了解张思德牺牲的经过后说: “张思德是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毛泽东批评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有办法的事,可后方劳动生产也死人,不该呀!”毛泽东还心情沉重地问:“他的后事,怎么处理呀?”古远兴队长想也没想就说:“就地掩埋。”战争年代,牺牲是一件惯常之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古远兴打算把张思德就地埋在山里。毛泽东一听,大声说:“你敢!赶快派人,把人抬回来。”他接着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荒天野地里哟!”有人说:“安塞县石峡峪不通汽车,烧炭的地方还在石峡峪西面的大山里,车子根本开不进去。”“车子进不去,你们想办法用担架,或者骡驮子。总之,要想办法把遗体运回来。”毛泽东叮嘱说,“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的追悼会召开。这天恰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一向秋高气爽的延安,当天天低云暗,山河沉闷,追悼会会场上,白布扎的灵棚上挂着“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横幅,还有毛泽东亲自为张思德追悼会题写的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张思德追悼会会议旧址下午2点左右,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任弼时、李富春、叶剑英、李克农、王稼祥和警备团团长吴烈陪同下来到会场。参加追悼会的人员有一千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一位普通战士举行追悼会。中央警备团团长吴烈主持追悼会,毛泽东致悼词说:“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团体中的一个……” 毛泽东手中没有讲话稿,是即兴演说。显然,对自己讲些什么,他已经深思熟虑。张思德的牺牲,引发了毛泽东的深沉思考。张思德,出身卑微,生命短暂,青春永远定格在29岁。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他是普通党员;在人民军队的队伍中,他是普通士兵;在整个革命的队伍中,他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他不属于卓尔不群,而是小小的一滴水。他没有官职,没有财产,没有家庭,没有传奇故事,也没有豪言壮语,连一次恋爱都没有谈过,就这样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大多是像张思德这样默默无闻的人。张思德在短暂的生命中,把中国共产党远大的革命目标化作朴素的日常工作,忠实无私地在每个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平凡的张思德是中国共产党先进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分子,他是平凡的英雄,人民的英雄。毛泽东慧眼卓识,他从“小人物”张思德平凡却伟大的生命历程中看出了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张思德胸无杂念,心无挂碍,一片天真,一片朴素,一片忠诚,一片大义,这种境界超越为己为私的功利境界,进入为人为公、超越生死的道德境界。张思德就在身边,人人可学,人人可做。张思德的榜样精神,可以让万千大众找到人生方向以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意义,可以照亮普通人的内心,可以照亮暗黑的世界。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深情地讲道:“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他拔擢和提炼了张思德身上的优秀品质,把张思德寻常的、朴素的精神升华为共产党人必须践行的革命宗旨,第一次清澈澄明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宣示了共产党的人民哲学。
张思德牺牲处炭窑坍塌了,毛泽东把炭窑重新“打”起来。张思德把自己化作了“木炭”,毛泽东把“木炭”点着。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致辞,为张思德入土奠基,更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诞生进行思想奠基。一个词组的凝练与拣择国民党的党歌第一句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共产党与国民党,指导思想不同,理论基础不同,代表的人群不同,革命目标不同。毛泽东一直在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这是事关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价值观的首要问题。优秀的思想需要与之匹配的独特词语来表达。毛泽东一直在寻找一个最贴切、最概括、最生动的句子,寻找或创造一个词,为党为军立宗立旨,作宪垂法。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都是将统治集团的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近代以来的许多政党或团体,尽管巧言粉饰,但实际上仍是为自己、为少数人谋利益。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超越了狭隘的集团利益,摒弃自私自利之心,以更加宏大的视野、宽阔的心胸、伟大的器局和前所未有的境界,选择了平民立场,鲜明地提出“为人民服务”,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文献就有体现,它是共产党人开展革命的逻辑起点。但是,鲜明地创造“为人民服务”这个词组,全面地阐述“为人民服务”思想,郑重地把它作为党的宗旨、人民军队的宗旨,这是毛泽东的创造与创新——早在1929年1月,毛泽东就使用过“宗旨”一词。他和朱德联名签发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第一句就是“红军宗旨,民权革命”。1938年4月9日,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第4期第3大队开学训词中说:“你们在这里学习的时间很短……但你们可以学一样东西,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学一个宗旨,这个宗旨也即是全国全中华民族的宗旨——抗日救国。”这是毛泽东对宗旨的最初表达。1939年2月,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不过,信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还不是从党的宗旨的角度来讲。同年12月,毛泽东起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提出知识分子应该“为工农服务”“为群众服务”——毛泽东的思想正往一个词组上聚焦。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作家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并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在此,他把“为人民服务”提到了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思想依托语言和词语才能站立起来,走向大众。毛泽东在思考,让思想聚焦,他不断地拣择词汇,他要把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思想用一个简要明了的词语统领起来,用一个形象鲜明的载体承载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修辞问题,同时是一个政治命名学的问题。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使得毛泽东情感震动,思想凝集。他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聚光”到张思德的身上,他把宗旨的表述由从前所说的“民权革命”“抗日救国”转换成“为人民服务”这个词。“为人民服务”这个词,是个“介词短语”,省略了主语(主语是“共产党”“我们”),它具备词组性、概括性、格言性、典雅性、历史性和鲜明性。为人民服务,有一种复杂中的简洁、深邃中的平易,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哲学与人民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清晰地表述出,共产党服务的对象是“人民”。谁是“人民”?“人民”这一词汇在《周易》《周礼》《孟子》《墨子》中均有出现,但此处“人民”是指全部人口。共产党人使用的“人民”一词已成为严格的政治概念。列宁在1905年曾强调说:“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词时,并没有用它来抹杀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把能够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确定的成分连为一体。”中国共产党所说的人民是什么?就是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广大的普通人。在延安时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人。“人民”这个极其富有概括力的词语,随着形势的变化其内涵得到丰富,涵盖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绝大多数人。炭窑坍塌了,宗旨诞生了。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鲜明地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他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这番讲话,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他以一种不同于历代祭祀之文的致辞,化悲痛为思想,以“小人物”讲大道理,标明共产党的宗旨,提醒共产党人生与死的意义。毛泽东的致辞,实现了一个伟大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诞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高度契合、高度凝练了共产党的纲领,而且为普通人提升思想境界、改造精神面貌指明了方向。一个宗旨的郑重宣告1944年9月18日,毛泽东在招待八路军留守兵团全体模范学习代表及战斗英雄时讲话,他说:“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简短的讲话发表在9月23日《解放日报》一版,题目为《坚持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的思想已经聚焦在“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上。“为人民服务”这个词组已经被毛泽东创造并肯定下来,他将为这个词组正式“加冕”。“加冕”的时间,毛泽东郑重地选定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张思德牺牲七个月之后,中共“七大”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七大”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走向胜利的标志。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在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号召全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他在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鲜明地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被毛泽东鲜明地揭示并高举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了“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正式宣告四方。当大会宣布当选的中央委员名单之后,毛泽东站在主席台上大声说:“当选中央委员的人,不要以为自己是做了官,而是加重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毛泽东用“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为中国共产党立宗旨,为共产党人定责任,它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大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的“邦以民为本”(《尚书》)、“民为贵”(《孟子》)、“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等优秀思想联结起来,成为一种改造性的创新。“七大”之后,毛泽东继续阐述和宣传“为人民服务”思想,他还经常题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他持续地塑造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打造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1944年11月15日,毛泽东为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逝世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1944年冬,毛泽东为党内刊物《书报简讯》题词:“希望继续努力,为党即是为人民服务。”1945年9月20日,他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1949年11月2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工程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革命群众都知道。”这也成为一种重要思想、工作方法和传播策略。1946年,美国记者斯特朗访问延安时,采访了毛泽东,她把毛泽东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传播到全世界。斯特朗的回忆录中讲述道:有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延安,曾问过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共产主义是不是一种宗教?”回答都是否定的:“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共产主义怎么会是宗教呢?而毛泽东回答得很特别:“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说共产主义是一种宗教,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宗教。”斯特朗评论说:“世界上很少有马克思主义者会这样说。”这同时也表明,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虔诚,一生坚定不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尼克松曾经询问毛泽东的特长,毛泽东回答说:“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的特长。”毛泽东持续地构建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体系,持续地塑造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独特的“人民哲学”“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如何为人民服务?一方面是把人民高举起来,一方面是要求共产党人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很低。毛泽东用许多形容词来高举人民,他表示,人民是“主人”,人民是“先生”(老师),革命者就要为人民这个“主人”“先生”服务。为人民服务,还得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毛泽东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他给共产党人的角色和形象定位是:当“儿子”“小学生”“勤务员”“孺子牛”。毛泽东以高超的语言艺术表达了他的人民情怀。他通过对词语与概念的意义转换,对官与民的身份的重新定位,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举措,一扫流行数千年的“官尊民卑”的传统。这是对几千年“官场基因”的改写,有效地防止了共产党的“国民党化”。“为人民服务”宗旨为共产党人所谛听、所接受,它唤起了共产党人发自心底的深情和强烈的责任与义务。它就像一粒种子,种植在共产党人心里,扎根为世界观,成为不可动摇的政治伦理和价值认同,成为每个共产党人心中的信条和最高的行动准则。延安时期,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知识分子与工农兵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整个边区呈现出“只见公仆不见官”(朱德语)的社会新风尚。一场思想与人民的热烈拥抱宗旨一立天地宽。一声“为人民服务”,可谓“大纛一张,万夫走集”。“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性思维和全面性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显著的标识。共产党人在为人民服务中找寻到个体生命的意义。他们在为人民服务中,牺牲、创造、前进、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凭着革命者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又一个的实际行动得到广泛传扬。作家吴伯箫离开延安时说:“从延安出来,人们第一个记得‘为人民服务’。”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访问延安十天后,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真的,我要是在延安住上十一天,那我一定也会将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哲学家金岳霖说:“每一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个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为人民服务”就是毛泽东思想最崇高的概念,它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揭示和指明了所有先进组织乃至所有执政者的根本方向。但知易行难,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也学着中国共产党,提出“为人民服务”。1947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发表演说《最近一年来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之报告》。他说:“我们说党要以农工为基础,要改造社会,要为人民服务,要实行民生主义。但是本党已经执政多年,在民众中究竟已有了什么基础呢?如果我们过去真正做了下层工作,在民众中奠定了不拔的基础,那么共产党也就不至会有这样的猖獗,我们也就不会遭受国内外如此难堪的批评和侮辱了。”更为滑稽的是,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占领延安之后,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诞生地,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一个“为人民服务处”。服务的内容包括:发放赈济、免费治病、代写书信等。服务处挂牌那天很是热闹,因为通告上说,不管男女老幼,只要来此,就发给救济金法币二十元,或者布二尺,或者米二升。“为人民服务处”门口一下子热闹起来,来的人很多。几天后,胡宗南感到不对劲,每日发放物资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老百姓领走了东西,依旧只说共产党好。胡宗南只好停止了这个所谓的“创举”,悄悄地把“为人民服务处”的牌子摘下了。“为人民服务”不是“嘴上功夫”,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为人民谋福利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必须深植于血脉,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才能开花结果。它不仅是一句口号、一个承诺,更需要信仰与信念的支撑,更主要的是脚踏实地的践诺,永续不懈的行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根同祖,但是宗旨不同。宗旨不同,则格局不同,精神不同,作为不同,气象不同。抱定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勇往直前,在危急时刻自我牺牲,在“漫天风雪”中从不迷茫。一篇美文的万众瞩目延安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成为毛泽东的著名文章乃至家喻户晓,是在张思德追悼会召开9年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亲自选编《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修改了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并且把他一生中最珍重的话“为人民服务”作为讲话标题,编入1953年2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思考与张思德的牺牲密切相连。《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凸显“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政治理念,讲述了“生以备死”和“以死寓生”的文化思想。全文分为五个自然段:开头第一段,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段,引用司马迁的话,论述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生死观;第三段,论述“为人民服务”当中,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问题;第四段,论述“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悲观失望,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第五段,阐述通过“送葬”“开追悼会”的形式悼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
《为人民服务》单行本《为人民服务》以最简洁的语言承载了共产党人的宗旨。毛泽东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凝聚于这篇短小精炼的文章之中。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把《为人民服务》(1944)、《纪念白求恩》(1939)、《愚公移山》(1945)合称为“老三篇”。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老三篇”的热潮,《为人民服务》等“老三篇”一读就懂,一读就能记住,一入脑入心就能提高思想境界,一用到实际工作中就能解决问题,其中表达的思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改变了许多人的世界观。《人民日报》原副主编、作家梁衡在《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中提出:中国从古至今,内容形式都好,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文章为数不多,共有十篇。它们是:(1)贾谊《过秦论》;(2)司马迁《报任安书》;(3)诸葛亮《出师表》;(4)陶渊明《桃花源记》;(5)魏徵《谏太宗十思疏》;(6)范仲淹《岳阳楼记》;(7)文天祥《正气歌并序》;(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9)林觉民《与妻书》;(10)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个永无止境的宗旨之旅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中国共产党人一言一行的践行,通过《为人民服务》这个文本的学习,深得人心,深入民心,由一家之言、一党文化传播到全中国人民,成为一种影响力巨大的观念,成为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进而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毛泽东说:“不管刮多大的风,我看人民政府、共产党、老干部、新干部,只要是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吹不倒;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的,那就吹倒一半;一点心思都没有,跟人民敌对的,那么就该吹倒。”“为人民服务”宗旨,为中国共产党人立心,为中国人民立命,为中华民族开太平。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成功的最根本秘诀。炭窑可能坍塌,宗旨不能坍塌。宗旨不能悬空,不能失守沦陷。毛泽东坚定地说:“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国之良干,服务在民。为人民服务,可以创业守成,关系存亡续绝。铁打的江山需要“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来维护。为人民服务,没有止境、没有终点。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曾经高呼“人民万岁”。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艰难困苦还是顺风顺水,无论过去穿草鞋还是现在穿皮鞋,必须做到“为人民服务万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持“为人民服务”,红色江山就会代代流传。让我们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胡松涛系作家、学者,著有《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辋·王维》《嚼雪录》等书)监制:皮钧终审:蔺玉红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责编:于丹 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