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因,◆佛教語。謂罪惡的起因。○[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
宗因,◆佛教因明學說中的第一和第二支。借指佛學邏輯。○[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簷外垂青豆,經中發白蕖,縱辯宗因袞袞,忘言理事如如。”
主因,◆主要的原因。○[郭沫若]《羽書集‧堅定信念與降低生活》:“這就是[平沼]所說的不易克服的困難的主因了。”
種果收因,◆谓因由果来,因果相报。○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纏殺我也財帛金銀,我覷的似吊客喪門。倒不如將他來與貧乏家施捨盡,另做個種果收因。”
證因(证因),◆證知因果。○[唐][司空圖]《證因亭》詩:“峰北幽亭願證因,他生此地卻容身。”
造因結果(造因结果),◆謂無論製造何種因緣,必得相應之後果。○《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結果的這場公案,原是上天給眾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亦作“造因得果”。○《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可見造因得果,雖有人為,也是上天暗中安排定的。”參見“造因”。
造因得果,◆見“造因結果”。
造因,◆製造因緣。佛教輪回說認為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顛倒糾纏,皆緣一念之妄起。故佛言一切眾生慎勿造因。”○《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論支那立憲必先以革命》:“他日革命之結果若何,一視於今之仁人志士之造因若何。”
遠因(远因),◆1.久遠的原因。○[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佛教為法,本存遠因。在於即日,未皆悉斷。”◆2.指不是直接造成結果的原因。與近因相對。○[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俄國]智識階級向來與平民特异,隔離,不相瞭解革命中種種經過,這一點未始不是一根本遠因。”
緣因(缘因),◆1.原因;根由。○[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一摺:“問一箇事從來歷,唱叫緣因。”○[清][黃宗羲]《談孺木墓表》:“當是時,人士身經喪亂,多欲追敘緣因,以顯來世。”○[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聯絡留日華僑及日本志士》:“我當日由[東京]遷回[橫濱],其中還有一個緣因,要略為敘述。”○[王西彥]《古屋》第一部三:“首先,我想知道這一個富有的大家庭的沒落的緣因。”◆2.佛教語。“二因”之一,對“正因”而言。緣者緣助,謂能開發正因之性者稱“緣因”。○《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因有二種: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然成佛雖因佛性為正因,亦須有緣因。”
原因,◆1.原來因為。○《水滸傳》第四四回:“原因押送花石綱,要造大舡,嗔怪這提調官催併責罰他,把本官一時殺了。”○[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一:“前此據[豫]工[川]運兩次開捐,原因[河]務軍需浩繁。”○《文明小史》第一回:“我說這話,並不是先存了[秦始皇]愚黔首的念頭,原因我們[中國],都是守着那幾千年的風俗,除了幾處通商口岸,稍能因時制宜,其餘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扞格不通呢?”[蔡元培]《對於學生的希望》:“近來學生多有為麻雀、撲克或閱惡劣小說等不正當之消遣,此固原因於其人之不悅學。”◆2.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生的條件。○[明][朱有燉]《仗義疏財》:“猛聽的說原因,罵的那[李山兒]實是狠!”○《霓裳續譜‧張居瑞收拾琴劍書箱》:“拷[紅娘]問原因,[草橋]驚夢,衣錦榮歸,風流整頓。”○[魯迅]《南腔北調集‧關於女人》:“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種社會崩潰腐化的現象,決不是原因。”○[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五章二:“歸根結底,不過一個原因,就是他太忠實於劇本上的一點一撇,而太不忠實於他們所扮演的劇中人的思想了。”
元因,◆原因。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件發生的條件。○[元][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十四齣:“到得家中後,見哥哥訴元因。”○[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書首舉失學元因凡四:曰摹古,曰偽智,曰泥於習,曰惑於常。”
有因,◆1.有道行。○《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顧夫人]﹞請了幾個有因的道士,在[青城山][老君廟]裏建醮,祈求仙方,保護少府回生。”◆2.有緣故。如: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用天因地,◆利用天時,順應地利。○《東觀漢記‧公孫述傳》:“[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也。”
因子,◆猶因素。○[孫中山]《實業計劃》:“一切人類智識,以印刷蓄積之,故此為文明一大因子。”○[魯迅]《墳‧摩羅詩力說》:“雖自古迄今,絕無此平和之朕,而延頸方來,神馳所慕之儀的,日逐而不捨,要亦人間進化之一因子歟?”[郭沫若]《文藝論集‧論節奏》:“力的節奏不能離去時間的關係,而時的節奏在客觀上雖只一個因子,並沒有強弱之分,但在我們的主觀上是分別了強弱的。”
因諸(因诸),◆相傳為[齊國]獄名。○《公羊傳‧昭公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何休]注:“因諸者,[齊]故刑人之地。”○[徐彥]疏:“舊說云:即《博物志》云‘[周]曰囹圄,[齊]曰因諸’是也。”按,今本《博物志》無此文。一說“因諸”為[齊國]放逐犯人的地區。見[陳立]《公羊義疏》卷六四、[俞樾]《群經平議‧公羊傳》。
因緣為市(因缘为市),◆舞文弄法以謀取財利。○《漢書‧刑法志》:“姦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死則予死比,議者咸冤傷之。”○[顏師古]注:“弄法而受財,若市買之交易。”
因緣(因缘),◆1.機會;緣分。○《史記‧田叔列傳》:“﹝[任安]﹞少孤貧困,為人將車之[長安],留,求事為小吏,未有因緣也。”○[唐][韓愈]《答李秀才書》:“時吾子在[吳]中,其後[愈]出在外,無因緣相見。”○[清][劉大櫆]《吳蕊圃先生七十壽序》:“予心往先生,而自恨無因緣相見也。”◆2.依據;憑藉;攀附。○《漢書‧鄭崇傳》:“上欲封祖母[傅太后]從弟[商],[崇]諫曰:‘……[孔鄉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緣。今無故欲封[商],壞亂制度,逆天人心。’”[晉][葛洪]《抱樸子‧刺驕》:“亦有出自卑碎,由微而著,徒以翕肩斂跡,偓伊側立,低眉屈膝,奉附權豪,因緣運會,超越不次。”○[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上:“因緣寵私,致位上公。”◆3.勾結。○《漢書‧王莽傳中》:“姦虐之人,因緣為利,至略賣人妻子,逆天心,誖人倫。”○[明][張居正]《贈袁太守入覲奏績序》:“守庫藏吏,與諸王府中卒養廝隸,深相結納,因緣為姦。”◆4.羅織罪名,加以構陷。○《魏書‧李沖傳》:“初,[沖]兄[佐]與[河南]太守[來崇]同自[涼州]入國,素有微嫌。○[佐]因緣成[崇]罪,餓死獄中。”參見“因緣為市”。◆5.牽合,比附。○[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樂器》:“醫卜星命之流,因緣附會以生克休王之鄙說。”◆6.發端;緣起。○[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每覽古今所由改趣,因緣侵辱;或起瑕舋,心忿意危,用成大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泥犁城]﹞上有師子柱,有銘;記作[泥犁城]因緣及年數日月。”◆7.原因。○[宋][蘇軾]《上蔡省主論放欠書》:“尋常無因緣,固不敢造次致書。”○[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形式文采之所以異者,由二因緣,曰時與地。”◆8.佛教語。佛教謂使事物生起、變化和壞滅的主要條件為因,輔助條件為緣。○《四十二章經》卷十三:“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按,《翻譯名義集‧釋十二支》:“前緣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9.舊時常以宿世的“因緣”來解釋人們今生的關係。猶言緣分。○[南朝][梁][沈約]《為文惠太子禮佛願記》:“未來因緣,過去眷屬,并同茲辰,預此慈善。”○《敦煌曲子詞‧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魚水,是前世因緣。兩情准擬過千年。”○[宋][辛棄疾]《醉花陰‧為人壽》詞:“蟠桃結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島]。何日跨飛鸞,滄海飛塵,人世因緣了?”◆10.關係。○[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太尉曰:‘某不識此人,亦無因緣,但見風儀標品,欲與諫議大夫,何為有此事?’”[張難先]《都督府之組織設施及人選》:“凡與[黎元洪]有因緣者,亦絡繹不絕,麇集于是。”○[魯迅]《准風月談‧關於翻譯上》:“凡作者,和讀者因緣愈遠的,那作品就於讀者愈無害。”◆11.姻緣。因,通“姻”。○[柔石]《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事情也實在順利,不到一月,這個因緣就成功了。”◆补义条目■同伴;朋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遂饑經日,迷不知何處去。後因緣相爲,垂死廼得出。”■补证条目■﹣姻缘。因,通“姻”。○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五出:“因緣因緣,心堅管教石也穿。”
因餘之國(因余之国),◆[三國][蜀][譙周]所著《仇國論》中虛構的國名。○《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譙周]﹞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其辭曰:‘[因餘之國]小,而[肇建之國]大,並爭於世而為仇敵。’”
因由,◆1.理由;由頭。○[唐][元稹]《苦樂相倚曲》:“[漢成]眼瞥[飛燕]時,可憐[班]女恩已衰。未有因由相決絕,猶得半年佯暖熱。”○《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朱源]扯[瑞虹]背後私認他面貌,又與[陳小四]無異;只是姓名不同,好生奇怪。欲待盤問,又沒個因由。”○《紅樓夢》第七四回:“或借着因由,合二門上小幺兒們打牙撂嘴兒,外頭得了來的,也未可知。”○[魯迅]《<故事新編>序言》:“至於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2.因緣,緣分;因果。○[唐][王建]《望定州寺》詩:“回看佛閣青山半,三四年前到上頭。省得老僧留不住,重尋可更有因由?”○《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老子]﹞向[莊生]指出夙世因由,那[莊生]原是混沌初分時一個白蝴蝶。”○[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齣:“自到金門,一心念佛,免不得是盲修瞎鍊,卻也悟得宿世因由。”◆3.原委;原因。○[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八:“宰臣問[沆]:‘與主上有何階緣?’[沆]乃具陳因由。”○[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摺:“你也去訪個因由,要打我好生冤屈。”○《水滸傳》第四九回:“[顧大嫂]道:‘伯伯,你不要推聾粧啞!你在城中豈不知道他兩個是我兄弟?--偏不是你的兄弟?’[孫立]道:‘我並不知因由。是那兩個兄弟?’”[朱自清]《燕知草序》:“這自然有許多因由。”◆4.辦法。○[宋][黃機]《酹江月》詞:“春愁幾許?似春雲藹藹,連空無數。隱約眉尖偏易得,沒箇因由分付。”
因應(因应),◆猶順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論》:“[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清][王夫之]《知性論》:“以作用為性,夫人之因應,非無作用也。”
因依,◆1.倚傍;依托。○[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八:“迴風吹四壁,寒鳥相因依。”○[宋][辛棄疾]《新荷葉‧和趙德莊韻》詞:“南雲雁少,錦書無箇因依。”○[沈鈞儒]《輓張仲仁先生》詩:“還童乏術竟長眠,慟失因依五十年。”◆2.原因;原委。○[宋][蘇軾]《辨題詩札子》:“臣今省憶此詩,自有因依,合具陳述。”○《水滸傳》第二二回:“[唐牛兒]告道:‘小人不知前後因依。’”◆3.辦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未委作何計較,令水體而再復本源;不知有甚因依,遣池內之水卻令清淨?”◆补证条目■原因;原委。○唐李商隐《杂纂》:“時人漸顛狂:無因依妒毒仇記他人;酒後呼鬼神。”
因循守舊(因循守旧),◆沿襲舊規,不思革新。語本《漢書‧循吏傳序》:“[光]([霍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若徘徊遲疑,因循守舊,一切不行,則幅員日割,手足俱縛,腹心已刲,欲為偏安,無能為計。”◆补证条目■沿袭旧规,不思革新。○语本《汉书·循吏传序》:“光(霍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马识途《西游散记》:“谁要因循守旧,便要落后,落后不仅要挨打,简直非灭亡不可。”
因循,◆1.道家謂順應自然。○《文子‧自然》:“王道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任下,責成而不勞。”○《史記‧太史公自序》:“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張守節]正義:“任自然也。”◆2.沿襲;承襲;繼承。○《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後漢書‧梁統傳》:“[宣帝]聰明正直,總御海內,臣下奉憲,無所失墜,因循先典,天下稱理。”○《北齊書‧文宣帝紀論》:“[顯祖]因循鴻業,內外協從,自朝及野,群心屬望。”◆3.保守;守舊。○[宋][司馬光]《學士院試李清臣等策問》:“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憚改為,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清][侯方域]《南省試策四》:“因循而不知變計,畏縮而不敢奮發。”◆4.疏懶;怠惰;閑散。○[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爾。”○[宋][蘇軾]《與朱康叔書》:“因循稍疏上問,不審近日尊候何如?”[宋]徐度《卻掃編》卷中:“人情樂因循,一放過,則不復省矣。”◆5.輕率;隨隨便便。○《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濮陽]之日為因循,用卻百金忙買得,不曾子細問根由。”○《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供養十方菩薩,且要飲饌精珍……如斯不敢因循,畢竟一生供養。”○[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唐上》:“凡[唐]人詩引韻旁出……必東冬、真文次序鱗比,則無遠借者,然盛[唐]絕少,初學當戒,毋得因循。”◆6.流連;徘徊不去。○[唐][姚合]《武功縣中作》詩之二二:“門外青山路,因循自不歸。”○[前蜀][韋莊]《出關》詩:“馬嘶煙岸柳陰斜,東去關山路轉賒。到處因循緣嗜酒,一生惆悵為判花。”○[清][姚世鈞]《饒州舟次獨酌醉後放歌》:“東風吹我來[饒州],因循又作兩日留。”○[清][陳維崧]《花心動‧訪寒松上人不遇》詞:“竹院因循,水郭遲回。”◆7.引申指飄泊。○[宋][柳永]《浪淘沙慢》詞:“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負佳人幾許盟言。”○[宋][陸游]《宴西樓》詩:“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8.猶豫。○《舊唐書‧高駢傳》:“既知曆數猶在,謳謠未移,則懷拗怒之臣,貯救難除奸之志,便須果決,安可因循!”○《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五年》:“右司諫[陳岢]上書請戰,其略曰:‘今日之事,皆由陛下不斷,將相怯懦,若因循不決,一旦無如之何,恐君臣相對涕泣而已。’”◆9.延宕;拖延。○[宋][司馬光]《答胡寺丞書》:“京師日困俗事,因循逾年,尚未報謝。”○[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一摺:“你可也莫因循,休遲慢,天色兒真然向晚。”○[清]宋琬《一剪梅》詞:“因循何日賦《歸田》?說道今年,又早明年,故園消息思茫然。”
因心,◆謂親善仁愛之心。○《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毛]傳:“因,親也。”○[陳奐]傳疏:“因訓親,親心即仁心。”○《舊唐書‧孝友傳序》:“善於兄弟,必能因心廣濟。”○[宋][岳珂]《桯史‧南陵疏文》:“因心薦嚴,雖前無此比,亦不失臣子盡誠之誼。”
因小失大,◆1.由於小事疏忽而誤了大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行軍總要》:“倘有至期不到,若不調來責罰教導,定必因小失大。”○[鄭觀應]《盛世危言‧防海下》:“未嘗於每座砲位專派定一精於測量準頭之人,動至顧此失彼,因小失大也。”◆2.指因圖小利而造成大的損失。○《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再說看那姑娘的見識心胸,大概也未必肯吃這個注,倘然因小失大,轉為不妙。”◆补证条目■由于小事疏忽而误了大事。○池莉《不谈爱情》第八章:“你不要意气用事,因小失大。”
因烏及屋(因乌及屋),◆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他有關事物。○[清][鄒容]《革命軍》第五章:“嗚呼!是又因烏及屋之微意也。”參見“愛屋及烏”。
因為(因为),◆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元][無名氏]《鎖魔鏡》第四摺:“因為[二郎]與[那吒]神,在[玉結連環寨]飲酒,射破鎖魔寶鏡,走了兩洞妖魔。”○《水滸傳》第六三回:“因為此人性急,人皆呼他為‘急先鋒’。”○[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轉移》:“因為我正鬧病,需要息休,只好晚些出發。”
因頭(因头),◆由頭。指作為憑藉的事物。○《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他若沒有這箭起這些因頭,那裏又絆得出[景]家這頭親事來!”[錢鍾書]《圍城》八:“我正要寫信罵他,只恨沒有因頭。”
因提,◆相傳為上古時代的紀年單位,十紀中的第八紀。○《廣雅‧釋天》:“天地辟設,[人皇]以來,至[魯哀公]十有四年,積二百七十六萬歲,分為十紀,曰九頭、五龍、攝提、合雒、連通、序命、循蜚、因提、禪通、疏訖。”○[宋][羅泌]《路史‧敘十紀》:“因提八:如[辰放氏]之衣皮,[有巢氏]之編堇,[遂人氏]之出穴,皆因其變而舉之也。”○[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來存》:“[李]因言其客[喀爾喀]時,其人騎獸,似鹿而非,有語言,無文字,亦無機械,如遊循蜚、因提之世。”
因素,◆決定事物發展的原因、條件;構成事物的要素、成分。○[毛澤東]《關於重慶談判》:“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魏巍]《東方》第二部第六章:“從反面意見那裏汲拾了合理的因素。”
因樹為屋(因树为屋),◆依樹架屋。喻指隱居鄉野。○《後漢書‧申屠蟠傳》:“乃絕跡於[梁][碭]之間,因樹為屋,自同傭人。”○[李賢]注引《謝承書》:“居蓬萊之室,依桑樹以為棟也。”○[宋][朱熹]《答黃子厚書》:“告訐之門既啟,世間群小,無非敵國,便能因樹為屋,自同傭人,亦已晚矣。”
因勢利導(因势利导),◆順應事物發展的趨勢而加以引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治服》:“不若因勢利導,使之漸近自然。”◆补证条目■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引导。○老舍《儿童剧的语言》:“这种语言须合乎儿童生活上的要求,从而因势利导使儿童受到教育。”
因是,◆猶因此。○[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余謂[吳]師壓[魯],[魯]亡無日,[有若]視父母之邦阽危如此,義氣所激,願與宵攻之列,使誠因是而死,得死所矣。”○《水滸傳》第四一回:“小弟去[無為軍]打聽,正撞見這個兄弟出來喫飯,因是得知備細。”○《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門生並不會作八股文章,因是後來窮之無奈,求個館也沒得做。”
因聲(因声),◆猶言寄語。指托人帶話。○[唐][杜甫]《纜船苦風戲題四韻》:“因聲置驛外,為覓酒家壚。”○[仇兆鰲]注:“因聲,猶云寄語。”
因任,◆1.謂根據才能加以任用。○《莊子‧天道》:“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王先謙]集解:“因材授任。”◆2.依據;順應。○[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因任眾人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3.謂沿襲舊職。○[宋][洪邁]《容齋三筆‧人當知足》:“予年過七十,法當致仕。○[紹熙]之末,以新天子臨御,未敢遽有請,故[玉隆]秩滿,只以本官職居里。鄉袞[趙子直]不忍使絕祿粟,俾之因任。”
因人熱,◆○《东观汉纪·梁鸿传》:“〔鴻〕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竈更燃之。”■后因以“因人熱”比喻凭借他人办成事;仰仗别人的权势。○清尤侗《别长安》诗之一:“一官未許因人熱,十口翻成爲仕貧。”○清纳兰性德《金缕曲·慰西溟》词:“丈夫未肯因人熱。且乘閒、五湖料理,扁舟一葉。”
因人而異,◆因各人的情况不同而产生各种差异。○夏衍《对改编问题答客问》:“忠于原著的幅度要因人而异。真正好的经典著作,应尽量忠于原著。”○巴金《在一九七九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上的讲话》:“最好让作家自己去选择生活基地,一个地方不适当,可以换一个。下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长期的,短期的,深入下去的,走马观花的,都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因人成事,◆依憑他人辦成事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唐][劉知幾]《史通‧補注》:“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或自我作故。”○[浦起龍]通釋:“依文設訓者。”○[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木本》:“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
因難見巧(因难见巧),◆由於難度大而顯出技藝巧妙。○[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得韻窄,則不復旁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补证条目■由于难度大而显出技艺巧妙。○清李保泰《瓯北诗钞序》:“其中得失醇疵,毫不能揜,則又有因難見巧者。”
因母,◆親母。○《儀禮‧喪服》:“繼母何以如母?繼母之配父,與因母同,故孝子不敢殊也。”○[鄭玄]注:“因,猶親也。”○[漢][蔡邕]《漢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夫人懷聖善之姿,韜因母之人,撫育二孤,導以義方。”因,一本作“慈”。
因明論(因明论),◆見“因明”。
因明,◆古代[印度]五明之一。音譯為醯都費陀,意譯為因明。“因”指原因、根據、理由;“明”義為學術。因明即關於邏輯推理的學說,隨佛教傳入[中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案達羅國》:“昔佛世尊善權導物,以慈悲心,說因明論,綜括妙理,深究微言。○[如來]寂滅,大義泯絕。今者,[陳那菩薩]福智悠遠,深達聖旨,因明之論重弘茲日。”○[清][龔自珍]《發大心文》:“我生天上,久遠超出因明,內外五明,神明第一。”○[章炳麟]《無神論》:“然則神造萬物,亦必被造於他,他又被造於他,此因明所謂‘犯無窮過’者。”
因路,◆顺路;同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賀曰:‘入洛赴命,正爾進路。’張曰:‘吾亦有事北京。’因路寄載,便與賀同發。”
因利乘便,◆憑藉有利的形勢或條件。○[漢][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唐]徐彥伯《登長城賦》:“當其席卷之初,攻必勝,戰必克,因利乘便,追亡逐北。”○[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五章:“[突厥]文字借用胡書,[回紇]曾借用[突厥]文字,因利乘便,有何不可。”
因監(因监),◆繼承借鑒。○《漢書‧王莽傳上》:“發得[周]禮,以明因監。”○[顏師古]注引[李奇]曰:“[殷]因於[夏]禮,[周]監于二代。”
因間(因间),◆1.利用敵方人員作間諜。○《孫子‧用間》:“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杜牧]注:“因敵鄉國之人而厚撫之,使為間也。”◆2.乘隙,趁機會。○《剪燈新話‧寄梅記》:“[端朝]因間謂其妻曰。”
因禍為福(因祸为福),◆謂禍害既來,因處置得宜,轉而為福。○《史記‧蘇秦列傳》:“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史記‧南越列傳論》:“[伏波]困窮,智慮愈殖,因禍為福。”
因禍得福(因祸得福),◆禍害本是壞事,但由於某種原因,反而使人得福。○[明][李贄]《史綱評要‧宋紀‧欽宗》“[金]劫上皇及后妃、太子、宗戚至其軍,獨[元祐皇后][孟氏]以廢居私第免”批語:“因禍得福。”◆补证条目■祸害本是坏事,但由于某种原因,反而使人得福。○清朱克敬《雨窗消意录》甲部卷二:“同治初,御史某劾侍郎劉崐黨肅順,崐坐免……皇太后察崐無他,復起用崐。或戲爲聯曰:‘許御史爲國忘親,捐歸黨籍;劉侍郎因禍得福,打復原官。’”○蒋子龙《管住你的嘴巴---回忆五台山车祸》:“〔胡克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斗得受不住,躲到贵州大山里当了‘野人’,因祸得福发现了‘龙宫’。”
因果報應(因果报应),◆佛教語。佛教依據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論,認為事物有起因必有結果,作善作惡,必各有報應。○[唐][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則因果報應之說,亦未嘗廢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這裏還像有點因果報應在裏面呢。”亦省作“因報”。○《後漢書‧西域傳論》:“精靈起滅,因報相尋。”○[李賢]注:“因報相尋,謂行有善惡,各緣業報也。”
因果,◆1.佛教語。謂因緣和果報。根據佛教輪回之說,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梁書‧范縝傳》:“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說岳全傳》第一回:“善哉,善哉!原來有此一段因果!”參見“因果報應”。2.指原因和結果及其相互關係。○[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
因國(因国),◆1.指已經滅亡的故國。因其地為今國所承襲,故名。○《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鄭玄]注:“謂所因之國,先王先公有功德宜享世祀,今絕無後,為之祭主者。”○[章炳麟]《秦獻記》:“燔書者,本[秦]舊制,不始[李斯],自[斯]始旁及因國耳。”◆2.可以依靠、利用的國家。○《穀梁傳‧莊公三十年》:“[桓]內無因國,外無從諸侯,而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危之也。”○[范宁]注:“內無因緣[山戎]左右之國為內間者。”
因公假私,◆謂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私利。○《後漢書‧李固傳》:“﹝[梁冀]等﹞共作飛章虛誣[固]罪曰:‘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亦作“因公行私”。○《後漢書‧陳寵傳》:“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執憲者煩於詆欺放濫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縱威福。”
因公行私,◆見“因公假私”。
因革,◆猶沿革。包括因襲與變革。○[晉][葛洪]《抱樸子‧用刑》:“以畫一之歌,救鼎湧之亂,非識因革之隨時,明損益之變通也。”○[宋][陸游]《跋朝制要覽》:“先君[會稽公]晚歲喜觀此書,間為子弟講論因革,率至夜分。”○《明史‧地理志一》:“廢興因革,前史備矣。”○[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理學諸儒……時有獻替,而其所因革,未有關於至計者。”
因附,◆猶依附。○《文子‧守真》:“誠達性命之情,仁義因附也。”○[三國][魏][曹丕]《答卞蘭教》:“賦者,言事類之因附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也。”
因風吹火(因风吹火),◆比喻順勢行事,用力不多。○《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僕因風吹火,諒區區何足掛齒!”也與“用力不多”連用。○《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婦人﹞手中捧着一個包兒要搭船,那[老張]對[小乙官]道:‘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一發搭了他去。’”◆补证条目■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也与“用力不多”连用。○《景德传灯录·风穴延昭》:“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因而,◆1.連詞。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結果。○《戰國策‧齊策四》:“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麗戎]之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宋][蘇軾]《謝制科啟》:“請屬之風,或因而滋長。”○《水滸傳》第四七回:“非是我等要去尋他,那廝倒來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勢去拿那廝。”◆2.匆促;草草;輕易。○[宋][史達祖]《杏花天》詞:“屏山幾夜春寒淺,卻怕因而夢見。”○[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一摺:“這姻緣甚些天賜,且因而勉強從之,免的道外向夫家有怨詞。”○[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摺:“兀的不取次棄舍,等閒拋掉,因而零落!”◆3.輕忽;很不重視。○[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摺:“則你那眉眼傳情未了時,中心日夜藏之,怎敢因而。”○[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摺:“當如此,切須愛護,勿得因而。”◆4.輕微;不足道。○[元]《月照庭‧問花》套曲:“仗聰明、國色兩件兒,覷[五陵]英俊因而。”○[元][秦簡夫]《剪髮待賓》第二摺:“交朋友皆呼信有之,你可休看覷因而。”
因地,◆原委;因由。○《水滸傳》第二六回:“[何九叔]道:‘小人并然不知前後因地,忽於正月二十二日在家,只見開茶坊的[王婆]來呼喚小人殮[武大郎]屍首。’”參見“因果”。
因敵為資(因敵爲資、因敌为资),◆猶因敵取資。○《三國志‧魏志‧張既傳》:“今軍無見糧,當因敵為資。”◆补证条目■犹因敌取资。○汉班固《奕旨》:“若唐虞之朝,考功黜陟,器用有常,施設無析,因敵爲資,應時屈伸,續之不復,變化日新。”
因敵取資(因敌取资),◆從敵人處取得所需的物資。○《北史‧燕鳳傳》:“軍無輜重樵爨之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补证条目■从敌人处取得所需的物资。○《三国志·魏志·董昭传》:“願將鋭卒虎步江南,因敵取資,事必克捷。”
因此上,◆猶因此。上,助詞,無義。多見於通俗文學。○《七國春秋平話後集》卷上:“[齊王]見[袁達]勢惡,方免[孫子]之命。○[孫子]因此上得病不出。”○《金瓶梅詞話》第七一回:“但歇息呵,論前王後王,恰合眼,慮興邦喪邦,因此上曉夜無眠想萬方。”○《紅樓夢》第五回:“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悲金悼玉的《紅樓夢》。”○[柳青]《銅墻鐵壁》第七章:“坦白地說,我也有這個心思,因此上派你以來,心裏總有些不服氣。”
因此,◆因為這個。○《後漢書‧皇后紀下‧桓思竇皇后》:“帝猶以太后有援立之功……率群臣朝于[南宮],親饋上壽。黃門令[董萌]因此數為太后訴怨,帝深納之,供養資奉有加於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見官人經過,想必是個有才學的,因此相煩官人替寫一寫。”○[孫犁]《關於<聊齋志异>》:“[蒲松齡]過的是清寒士子的生活,他兼理家務,可得溫飽,因此,他可以專心著書。”◆补义条目■凭借此;利用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
因承,◆猶承襲,沿襲。○《晉書‧紀瞻傳》:“[羲皇]簡朴,無為而化;後聖因承,所務或異。”○[宋][楊萬里]《答盧誼伯書》:“詩固有以俗為難,然亦須曾經前輩取鎔,乃可因承耳。”
因塵(因尘),◆即茵陳。○《廣雅‧釋草》:“因塵,馬先也。”○《太平御覽》卷九九三引《吳氏本草》:“因塵……生田中,葉如藍,十一月採。”參見“茵蔯”。
因材施教,◆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情況,采用相應的內容和方法施行教育。語本《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將[中國]諸經列傳訓誡女子之書,別類分門,因材施教。”◆补证条目■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内容和方法施行教育。○语本《论语·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養而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温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联系实际地考虑到在总的出版物中各种题材所占有的分量,是否在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任务上,适当又和谐。”
因便,◆順便。○[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陶副車求薦見忌》:“今夜領二三十人入驛,斫取蕃使頭,因便入衙殺了蕃王所差使長。”○[宋][蘇軾]《乞令高麗僧從泉州歸國狀》:“差人船送到[明州],附因便船舶歸國。”◆补证条目■顺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時鍾毓爲廷尉,鍾會先不與玄相知,因便狎之。”
因報(因报),◆見“因果報應”。
依因,◆順應;利用。○[晉][葛洪]《抱樸子‧疾謬》:“其有才思者之為之也,猶善於依因機會,準擬體例,引古喻今,言微理舉,雅而可笑,中而不傷。”
業因(业因),◆1.佛教謂造成善惡果報的原因。善業為樂果之因,惡業為苦果之因。○《成實論‧明業因品》:“又世間人自知萬物從業因生,故起稼穡等業,亦為施戒忍等諸福德業。”◆2.泛指緣分。○《太平廣記》卷三一引[前蜀][杜光庭]《仙傳拾遺‧許老翁》:“且丈人與子,業因合為伉儷,願無拒此。”
宿因,◆佛教語。前世的因緣。○《華嚴經》卷七五:“宿因無失壞,今受此果報。”○[宋][陸游]《苦貧》詩:“此窮正坐清狂爾,莫向[瞿曇]問宿因。”○[明][林鴻]《宿黃梅五祖寺》詩:“登攀訪靈異,禮謁知宿因。”
修因,◆佛教语。指修行业因以求后得果报。○《杂宝藏经·八天次第问法缘》:“以不如故,心自悔責,修因不具,是故憂惱。”○又《求毘摩天望得大富缘》:“於是毘摩天,還復天像,而語之言:‘……汝亦如是,先不修因,而於我所,欲求大富,亦不可得。果若熟時,不求自得。’”
香火因緣(香火因缘),◆佛教語。香與燈火,為供奉佛前之物。因以“香火因緣”謂同在佛門,彼此契合。○《北齊書‧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見主人應有報至,故救援耳。”○[唐][白居易]《祭中書韋相公文》:“[長慶]初,俱為中書舍人日,尋詣[普濟寺][宗律]師所,同受八戒,各持十齋。由是香火因緣,漸相親近。”亦省作“香火緣”。○[唐][白居易]《以詩代書酬慕巢尚書見寄》:“願為愚谷煙霞侶,思結空門香火緣。”○[宋][樓鑰]《適齋挂冠次韻》之一:“秖圖徑取衣冠挂,不願更尋香火緣。”○[清][袁枚]《新齊諧‧王莽時蛇冤》:“先生辭[光武]之聘,早登仙道。與吾有香火緣,故來相救。”○[趙光榮]《里湖紀游》詩:“爭結香火緣,遠方亦麇至。”
相因相生,◆互相承襲,互相促進。○[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夫因樸生文,因拙生巧,相因相生,以至今日。”
相因,◆1.相襲;相承。○《史記‧酷吏列傳》:“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不減百餘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國初宰相權重,臺諫侍從,莫敢議己,至[韓琦]、[范仲淹]始空賢者而爭之,天下議論,相因而起。”○[清][梁章鉅]《退庵隨筆‧讀史》:“惟八書十志,[遷][固]相因,作者沿波,遞相撰述。”◆2.相關;相互依托。○[唐][元稹]《鶯鶯傳》:“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宋][曾鞏]《洪範傳》:“﹝貌、言、視、聽、思﹞五者,思所以為主於內,而用四事為外者也;至於四者,則皆自為用而不相因。”○[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景出想像,情在體貼,能以興為衡,以思為權,情景相因,自不失重輕也。”○[清][曹寅]《柳村畫荷花長幅戲題》詩之二:“花花相似葉相因,數葉排花便失真。”◆3.價錢便宜。○《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梁尚賓]聽說,心中不忿,又見價錢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李劼人]《天魔舞》第十四章:“牛肉是頂養人的,價錢又比豬肉相因,為啥不吃?”
無因白故(无因白故),◆方言。無緣無故。○[老舍]《駱駝祥子》九:“你又沒拉着車,怕他幹嗎?他還能無因白故的把誰的××咬下來?”
無因(无因),◆1.無所憑藉;沒有機緣。○《楚辭‧遠游》:“質菲薄而無因兮,焉託乘而上浮?”[南朝][宋][謝惠連]《雪賦》:“怨年歲之易暮,傷後會之無因。”○[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鳩异》:“夢至荒野,遇大河,欲渡無因。”○[清][吳偉業]《梅花庵同林若撫話雨聯句》:“有待聞乾鵲,無因見皎蟾。”◆2.無故,無端。○[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世說新語‧雅量》“[宣武]與[簡文]太宰共載”[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帝﹞雅有局鎮。嘗與[桓溫]、太宰[武陵王][晞]同乘,至板橋,[溫]密敕令無因鳴角鼓譟,部伍並驚馳……帝舉止自若。”○[唐][王昌齡]《送韋十二兵曹》詩:“對坐論歲暮,絃悲豈無因。”◆3.猶無須。○[唐][元稹]《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人欺翻省事,官冷易藏威。但擬馴鷗鳥,無因用弩機。”○[唐][羅虯]《比紅兒》詩:“輕小休誇似燕身,生來占斷紫宮春。○[漢]皇若遇[紅兒]貌,掌上無因著別人。”
未因,◆無由,無從。○[晉][辛曠]《與皇甫謐書》:“願附驥尾,撫塵而遊,諮睹未因,而西望延企。”
未了因,◆亦作“未了緣”。◆佛教謂此生沒有了卻的因緣。○[宋][蘇軾]《獄中寄子由》詩之一:“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明][高啟]《和遜庵效香奩體》:“[揚州]夢斷十三年,底事猶存未了緣?”
為因(为因),◆因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摺:“為因路阻,不能得去。”○《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老僧是[五臺山]僧人,為因佛殿坍損,下山來抄化修造。”○[李大釗]《國情》:“稽近世政變之由來,直可謂為因賦稅之加重而起也。”
往因,◆佛教语。指过去的业因。亦称“宿因”。○《杂宝藏经·金猫因缘》:“尊者答言:‘此王宿因所獲福報,但用無苦。’王即問言:‘不審往因,其事云何?’”○又《恶生王得五百钵缘》:“尊者答言:‘是王宿福果報,但取勿疑。’王白尊者:‘我於往因,修何功德,而致此報?’”
外因,◆事物變化、發展的外在原因。指一事物與他事物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如: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所因,◆指所来的地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元和初,漢州孔目典陳昭,因患見一人着黄衣至牀前,云趙判官唤爾,昭問所因,云至自冥間,劉闢與竇懸對事,要君爲證。”
順因(顺因),◆順應;依循。○[漢][劉向]《新序‧善謀下》:“將順因單于之欲,誘而致之邊,吾伏輕卒銳士以待之,陰遮險阻以備之。”
收因種果(收因种果),◆見“收因結果”。
收因結果(收因结果),◆謂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謂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宋][晁端禮]《柳初新》詞:“共伊合下、深盟厚約,比望收因結果。”亦作“收因種果”、“收園結果”、“收緣結果”。○[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摺:“當日要一文錢沒處求,今日享千鍾粟還嫌薄……權做個收因種果。”○[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摺:“想着他開疆展土將君王佐,這的是收園結果。”○《紅樓夢》第一二○回:“﹝[空空道人]﹞見後面偈文後又歷敘了多少收緣結果的話頭。”◆补证条目■谓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谓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宋张继先《喜迁莺·题郭南仲庵壁》词:“莫問地久天長,管取收因結果。”■亦作“收園結果”。○宋无名氏《雨中花·改冯相三愿词》词:“五願奴留收園結果,做個人宅院。”
事因,◆事情的原委、因由。○[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今京降官罷相,乃止有麻製,又錄黃各一道,並無事因。”○《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前集》:“茶湯以罷交盂酒,酒至三杯說事因。”
事出有因,◆事情的發生總有原因。○《官場現形記》第四回:“[郭道臺]就替他洗刷清楚,說了些‘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話頭,稟復了制臺。”○[魯迅]《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我曾經講過幾句做古文的秘訣……也就是通篇是自己做的,而又全非自己所做,個人其實並沒有說什麼;也就是‘事出有因’,而又‘查無實據’。”○[葉聖陶]《四三集‧得失》:“但是一想到事出有因,他就只好假裝沒有聽見。”
時因(时因),◆因時。謂因時而動。○《管子‧幼官》:“時因,勝之終;無方,勝之幾。”○[郭沫若]等集校引[張佩綸]曰:“時因當作因時。”
十因,◆國家借以強盛的十項措施。○《逸周書‧大明武》:“十藝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敵不荒……十因:一,樹仁;二,勝欲;三,賓客;四,通旅;五,親戚;六,無告;七,同事;八,程巧;九,□能;十,利事。”
十二因緣(十二因缘),◆亦作“十二緣起”。◆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擺脫十二因緣的束縛,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异下‧梁京師釋保志》:“上嘗問[誌]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誌]答云:‘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唐][王勃]《益州綿竹縣武都山凈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廣位而出無明;十二因緣,自普濟而登彼岸。”○[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深知十二緣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際的本質。”
勝因(胜因),◆佛教語。善因。○[隋][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序》:“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唐][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詩:“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誦佛經論》:“佛於鬼神為近,端誠誦經者,自當留勝因矣。”
撒因,◆亦作“撒嬴”。◆蒙古語。好。○《元朝秘史續集》卷二:“每百羊中歲輸其一,給貧乏者,亦撒因也。”○[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摺:“米罕整斤吞,抹鄰不會騎;弩門并速門,弓箭怎的射?撒因答剌孫見了搶著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摺:“我騎一匹撒因的抹鄰,眾小番都騎癩象。”
前因後果(前因后果),◆原為佛教語。謂因果報應。後泛指起因和結果,謂事情的全過程。○《南齊書‧高逸傳論》:“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業行交酬,連璅相襲。”○《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這班兒發落他閻浮人世去,須得先叫他明白了前因後果,才免得怨天尤人。”○[汪洋]《長春》詩:“相見何如不相見,前因後果總荒唐。”○[歐陽予倩]《潘金蓮》第四幕:“前因後果我是不知道,或者是因奸謀殺也說不定。”○[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引言》:“應當注意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說得十分清楚。”
前因,◆1.佛教語。謂事皆種因於前世,故稱。○[南朝][梁][沈約]《形神論》:“若修此力致,復有前因,因熟果成,自相感召。”○《紅樓夢》第一二○回:“[寶玉]原是一種奇異的人,夙世前因,自有一定,原無可怨天尤人。”○[清][黃遵憲]《以運菊桃雜供一瓶作歌》:“眾生後果本前因,汝花未必原花身。”◆2.由來;原因。○《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看官,你道從來只有說書的續上前因,那有做夢的接着前事?”[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二:“在他們的對話裏,把故事的前因烘托出來,讓看戲的人明白。”
起因,◆1.謂發起善願。○[唐][白居易]《六贊偈》:“今年登七十,老矣病矣,與來世相去甚邇,故作六偈,跪唱於佛法僧前,欲以起因發緣,為來世張本也。”◆2.指事情發生的原因。○[臧伯平]《七月的風暴》:“護校委員會決定用各種方式宣傳我們這次學潮的起因、目的和意義。”○[吉學霈]《壟道的故事》:“怎麼?你問我那回事的起因嗎?”[蔣和森]《風蕭蕭》二四:“你們趕快問問姓[尚]的到底起因為何。”
能因,◆善於因勢成事。○《呂氏春秋‧順說》:“[管子]恐[魯]之止而殺之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謂能因矣。”○《淮南子‧泰族訓》:“[湯][武]革車三百乘,甲卒三千人,討暴亂,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則無敵於天下矣。”
內因(内因),◆1.指被敵人利用的內部因由。○《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不。有私,所以為內因也。”○[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云:“蓋‘有私’則輸內國之情,敵人因以成其計,故云‘內因’,而內怨由此起矣。”◆2.中醫以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度、內傷髒氣為致病的“內因”。參閱[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3.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毛澤東]《矛盾論》一:“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靈因(灵因),◆與神靈的緣分。○[唐][王勃]《梓州郪縣靈瑞寺浮圖碑》:“聲飛[隴][蜀],望動州鄰,爭開禪施,競植靈因。”
良因,◆1.佛教語。好因緣。○[南朝][齊][王融]《凈行詩》之六:“令名且云重,豈若樹良因。”參見“因緣”。2.可靠的依托。○[唐][劉長卿]《題靈佑上人法華院木蘭花》詩:“高柯儻為楫,渡海有良因。”◆3.好機會。○[唐][薛用弱]《集异記‧蔡少霞》:“﹝鹿幘人﹞謂[少霞]曰:‘召君書此,賀遇良因。’”
來因去果(来因去果),◆猶言來龍去脈。○[謝覺哉]《不惑集‧領會》:“領會是‘心領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
來因(来因),◆1.前來的原因。○《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主人[王老兒]見[金老]揖坐了,問其來因。”◆2.事情的緣由。○《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認父傳》:“[關公]廳上從頭說,夜來四夢是何因。從頭說與軍師道,軍師圓夢有來因。”○《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認父傳》:“軍師說道添一個,[龐統]又道災一人。專等午時交三刻,吉凶今日見來因。”◆补证条目■事情的缘由。○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這番書會,要奪魁名。占斷東甌盛事,諸宫調唱出來因。”
康拜因,◆英語combine的譯音。能一次同時完成幾種作業的組合式采收機器。特指聯合收割機。
舊因(旧因),◆同“舊姻”。◆《白虎通‧嫁娶》引《詩》:“不惟舊因。”今本《詩‧小雅‧我行其野》作“不思舊姻”。
九因,◆古指危及王朝統治的九種因素。○《逸周書‧大開武》:“九因:一、神有不饗;二、德有不守;三、才有不官;四、事有不均;五、兩有不爭;六、富有別;七、食有匱;八、好有遂;九、敵有勝。”○[孔晁]注:“此皆因其事而以誤彼國也。”
靜因之道(静因之道),◆[戰國]時期一部分道家的認識方法。認為心要保持虛靜,並因應事物之理而偶合之,才能有正確的認識。○《管子‧心術上》:“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淨因(净因),◆1.佛緣。○[明][唐順之]《聞石屋彭君置生棺有感為賦四詩》之一:“青山結淨因,回首跡俱陳。”○[清][趙翼]《自幸》詩:“只應獨領閒中味,趺坐蒲團結淨因。”◆2.寺名。在[江蘇省][丹徒縣][五州山]。○[晉][永熙]中建。又名[因勝寺],[宋]代改稱[顯慈寺]。寺中有[觀石]、[臥雲]二亭。
近因,◆直接促成結果的原因(區別於遠因)。○[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復盛時代》:“凡事有近因,有遠因。”◆补证条目■直接促成结果的原因(区别于远因)。○《文汇报》2007.3.7:“同年七月初,夏丏尊居士来寺,见李叔同穿出家人衣裳,但未出家,便道:‘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不料这话却成了李叔同出家的近因。”
積因(积因),◆謂纍積構成事物的條件。○[南朝][梁][沈括]《釋迦文佛像銘》:“積智成朗,積因成業,能仁爽感,將吼妙法。”
基因,◆1.起因;基本原因。○[郁達夫]《楊梅燒酒》:“而這一齣實在也是滑稽得很的小悲劇,現在卻終于成了我們兩個舊友的再見的基因。”○[郭沫若]《羽書集‧駁<實庵字說>》:“我的其它的不同性質的著作,都以同樣形式發表了的,也都基因於這樣的理由。”◆2.[英gene]存在於細胞內有自體繁殖能力的遺傳的基本單位。○[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莫非我那‘賊風入耳’的毛病是從她那裏來的?大約我們的細胞中主管‘賊風入耳’這種遺傳性狀的是一個特別盡職盡責的基因。”
昏因,◆見“昏姻”。
何因,◆什麼緣故,為什麼。○《周書‧薛善傳》:“時[晉公][護]執政,儀同[齊軌]語[善]云:‘兵馬萬機,須歸天子,何因猶在權門。’”[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詩:“何因北歸去,[淮]上對秋山。”○[宋][葉適]《寄呂巽伯換酒亭》詩:“自可全將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补义条目■如何;有什么办法。○唐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诗:“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又《赠崔司户文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爲寒者薪。路傍已竊笑,天路將何因。”○唐白居易《醉题候仙亭》诗:“何因駐衰老,只有且歡娱。”
根因,◆根源,緣故。○《元典章‧禮部五‧醫學》:“治過病人講究受病根因,時月運氣,用過藥餌是否合宜。”○《水滸傳》第九八回:“卻有本部內一個軍卒,他原是[田虎]手下的馬圉,當下將[宋]氏被擄身死的根因,一一備細說道。”○[明][劉若愚]《酌中志‧遼左棄地》:“在埜恐知此棄地根因者少。”○[清][洪昇]《長生殿‧獻發》:“貴妃,你逢薄怒,其中有甚根因?”
福因,◆佛教谓能感招善果的业因。也称“善因”。○《杂宝藏经·兄常劝弟奉修三宝弟不敬信兄得生天缘》:“往在人中,心樂正法,奉修三寶。以是福因,今得生天。”
多因,◆多半;大半。○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這樁事其中必有暗昧,你與我仔細究問,多因是我夫人做下違條犯法也。”○《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果是三魂歸地府,多因七魄見閻君。”○元朱庭玉《夜行船·春晓》套曲:“縱不爲五更風,管多因半夜雨。”
動因(动因),◆動力和原因。○[李大釗]《史觀》:“以歷史進展的動因為准者,則曰,史之進展必有動因。”○[周恩來]《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帝國主義沖突的激烈成了軍閥混戰的主要動因。”
等因奉此,◆舊時上行公文的套語。在引述來文之後用此四字,接着再陳說己意。今常用來比喻文牘主義、例行公事、官樣文章或一成不變的固定格式。○[鄒韜奮]《抗戰以來》三五:“上述五項辦法,如其能如決議案中所謂‘切實辦理’,未嘗不可收到挽救之效,否則豈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紙公文在老爺們的桌上轉來轉去,與人民切身利害有什麼相干?”[郭沫若]《蒲劍集‧革命詩人屈原》:“文字總是在跟着時代走,而且在跟着言語追,不走不追,等因奉此而已。”
等因,◆舊時公文用語。常用於敘述上級官署的令文結束時。但敘述平行機關及地位在上的不相隸屬機關的來文,為表示尊敬,也間有使用。
導因(导因),◆猶起因。○[廖仲愷]《<各派社會主義與中國>序》:“今日的黑暗,若是已往千百年之思想制度結來之惡果,則今日之思想制度,也許為將來光明發揚之導因。”○[聶紺弩]《阮玲玉的短見》:“[阮玲玉]尋短見,以[張達民]的控告為導因。”
倒因為果(倒因为果),◆顛倒因果關係,把原因說成結果。
倒果為因(倒果为因),◆顛倒因果關係,把結果當作原因。○[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今[梁氏]謂都會發達由於資本膨脹,曾不問資本所以群趨於都會之故,是所謂倒果為因者耳。”○[孫中山]《民權主義》第四講:“如果以[美國]聯邦制度就是富強的原因,那便是倒果為因。”
達因(达因),◆[英dyne]力的單位。使1克質量的物體產生每秒平方1厘米的加速度所需的力謂之一達因。
詞因(词因),◆訴訟的因由。○[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二摺:“[官人云:]這個小廝他怎生行凶殺人?其中必有冤枉。兀那[李慶安],是你殺了他家梅香來?有甚麼不盡的詞因,你說,老夫與你做主。”○[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摺:“我則問你狀內詞因,不要你將枝稍隱。”○[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一摺:“你沒事哏,沒事村,則你那幫閒鑽懶腌身分,到官中也不索取詞因。”
成因,◆形成的原因。○[夏衍]《歷史的諷喻》:“從作者的觀點,分出更多的篇幅來分析庚子事變的原因。”◆补证条目■形成的原因。○《文汇报》2008.12.1:“这些现象的成因,就是缺乏创新能力。”
陳因(陈因),◆猶言陳陳相因。
陳陳相因(陈陈相因),◆1.謂陳穀逐年增積。○《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明][李贄]《世紀總論》:“至於陳陳相因,貫朽粟腐,則自然啟[武帝]大有為之業矣。”○[清][昭槤]《嘯亭雜錄‧朱清張瑄》:“及夫末際,歲運至四百萬之多,使太倉陳陳相因,紅朽不可食。”◆2.比喻因襲陳舊,缺乏創新。○[宋][楊萬里]《眉山任公<小丑集>序》:“[慶曆]、[元祐]諸公,競轡而先路,非近世陳陳相因,累累隨行之作也。”○[明][張煌言]《陳文生<未焚草>序》:“文章一道,獨陳陳相因,毋甯付之[祝融]之為快也。”○[秦牧]《長街燈語‧劃地為牢與廣闊天地》:“一個模式,‘依法炮製’,陳陳相因,‘似曾於相識’那一套東西,是文藝的大忌。”
常因,◆一定的因緣。○[晉][支遁]《詠利城山居》:“苟不宴出處,託好有常因。”
不因一事(不因一事,不长一智),◆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因人熱(不因人热),◆《東觀漢記‧梁鴻傳》:“﹝[鴻]﹞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後因稱不仰仗別人為“不因人熱”。○[唐][駱賓王]《夏日游德洲贈高四》詩:“[潘岳]本自閑,[梁鴻]不因熱。”◆补证条目■○《东观汉记·梁鸿传》:“〔鴻〕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竈更燃火。”■后因称不仰仗别人为“不因人熱”。○清王士禛《五君咏·梁侍御曰楫》:“陽夏喜閉關,性不因人熱。”○清陈大章《次韵姜西溟秋日杂感》:“伯鸞本不因人熱,中散從知與世疏。”○清谭嗣同《论艺绝句》之二“千年暗室任喧豗,汪魏龔王始是才”自注:“下此若魏默深、龔定庵、王壬秋,皆能獨往獨來,不因人熱。”
不因親,◆非亲非故。○元杨暹《西游记》第十三出:“幾時能勾駟馬安車左右驂,戴着朝簪,穿着錦繡衫,那時間不因親的也來前後攙。”
不因不由,◆猶言無意之中。○《金瓶梅詞話》第四九回:“[西門慶]不因不由,信步走入裏面觀看。”○《醒世姻緣傳》第六三回:“[智姐]穿了那套得意的衣裳,在那[蓮華庵]燒香,恰好[素姐]不因不由的也到庵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小說能把他們哄動,他們敬信了,不因不由的,便連上等人也跟着他敬信了。”
病因,◆發生疾病的原因。○《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若有病因,則有病生。”
敗因,◆失败的原因。○《体育报》1988.6.3:“盲目自信及其它---剖析国家二队在联赛中的败因。”○《文汇报》2003.7.13:“谁为中锋传球?---析中青队败因。”
愛烏因屋,◆同“愛屋及烏”。○明徐渭《女状元》第三出:“如今人可討愛烏因屋休承望,惟失火殃魚你自當。”
因勤,◆犹殷勤;辛勤。○宋范成大《育王方丈》诗:“因勤昨夜三更雨,添作投淵雪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