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作为一款手机游戏,它的设计一方面基于游戏自身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承载了部分中华历史文化,游戏中的很多角色是以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为原型而设计的。
在《王者荣耀》中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二十余位,他们有人是草根出身,有人来自名门望族,今天就聊聊从秦朝到唐朝的六位大将:蒙恬、韩信、兰陵王、韩擒虎、程咬金以及苏烈。
1·蒙恬
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杂咏一百首·蒙恬》刘克庄
蒙恬,今山东临沂人,将门之后,其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名将。他自幼勇武过人,同时出身于齐鲁大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有一个冷知识,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被誉为“笔祖”,我国的大部分毛笔产地,都有蒙恬庙。
蒙恬出生年月不详,但是卒于秦始皇驾崩的公元前 210 年。没错,就是和公子扶苏死于同一年,二人先后被秦二世胡亥、赵高、李斯等人害死。
蒙恬的一生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忠”,甚至说蒙氏一族都可以用这个字概括。
他的主要功绩除了南征北战帮助秦始皇完成一统,还有率三十万大军击退匈奴,占领整个河套地区和宁夏地区。他修筑长城,保卫中原安宁,被匈奴人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贾谊在《过秦论》提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关于他的死还要从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第五次出行讲起。
秦始皇此次出巡还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是路上就一病不起,大限将至,他写下“命扶苏回京主持丧事”的圣旨,言外之意就是请扶苏回来接班。
此时扶苏在哪呢?由于此前扶苏在“焚书坑儒”的事上直言进谏让秦始皇很生气,被派到上郡(今陕西地区),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同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驾崩。然而秦始皇的圣旨并未发出,在赵高和李斯的密谋下,伪造了新的诏书,诏令扶苏和蒙恬自尽。
扶苏接到圣旨,二话没说就自尽了,蒙恬拦都拦不住,可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蒙恬倒是想追问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替自己申辩,但是前来传旨的人表示自己就是来送信,不会替他传消息。
《史记·蒙恬列传》是这样记载: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原文最后,是蒙恬在临死前的感叹。他觉得他确实是罪孽深重,他曾负责修筑长城,难免挖断山脉,这就是他的罪过。
和扶苏一样,蒙恬惨遭奸臣陷害却坦然赴死。
或许率领 30 万大军的蒙恬有能力攻入咸阳,诛杀小人,辅佐扶苏登基。但是他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爱国成为第一选择。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他也再无力挽回秦朝飞速滑向覆亡的可悲命运。
2·韩信
韩信,今江苏人,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称为“汉初三杰”和“兵家四圣”,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最初只是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市井小民,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胯下之辱”,后世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他能审时度势的智慧。后来萧何后来推荐刘邦时,说韩信“国士无双”,“国士”也是韩信一生的追求。
纵观其一生,他的军事才能简直可以说是成语(词语)集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木罂渡军,声东击西,背水一战,拔帜易帜,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他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今天聊聊我们常说的背水一战。
现如今,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常常想起“背水一战”,以为在绝境中凭借坚强的意志品质就能扭转局面。事实上,这个由韩信创造的经典战例,并不是只有“勇”就行,而是“有勇有谋”的集中体现。
“背水一战”发生在现在的石家庄市井陉县。
彼时,韩信准备伐赵。兵马未定,间谍先行。韩信先派出了侦察兵,探查清楚了进入井陉的通道没有伏兵,甚至摸清了赵军的兵力部署,最后选择由井陉北道进入井陉。
在进入井陉北道前,韩信命令大军安营扎寨,安排 2000 精兵携带汉军旗帜秘密潜伏到赵军军营附近,这可谓是点睛之笔。目的就是在两军交战时,抢占赵军军营。
此后,汉军和赵军隔水(也就是今天的绵河、冶河河段)相望。通常都是希望对手过河,但是韩信却先派出一万士兵抢先渡河并排好背水阵。赵军看到汉军过河,怕是做梦都笑醒了。
陈馀作为赵军的带头大哥,可能觉得韩信是个傻子,决定放汉军全部过河后体面的全歼汉军。
待汉军全部过河后,此时韩信麾下有五万士兵,其中一万用于排布背水阵。而陈馀率领的赵军足足有八万人。
四万打八万,很快汉军便向河边撤退,一路上各种武器装备丢了一地。四万大军又躲到了背水阵和河之间。回到河边,汉军已无路可退,韩信喊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
赵军看到溃败的汉军,肯定是全军出击,穷追不舍。
这时候开战前埋伏好的 2000 精兵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他们进入空虚的赵军大营,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赵军围歼汉军不成,准备回撤,结果发现赵军大营已经被汉军占领,汉军向赵军喊话:“赵已被灭,赵王已成俘虏”。
原本成竹在胸的赵军面对如此变故,心里防线一下就崩溃了,面对两面夹击,很快就溃败了。
“背水一战”,每一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扩展开来,又包括了“知己知彼”、“声东击西”等一系列战法。
韩信战功无数,可以说是功高盖主的代表人之一,最后以谋反为名被吕后诛杀。无论他是否真的谋反,在封建王朝,他的结局似乎早已被写好。
3·兰陵王
北齐兰陵王体身白皙,而美风姿,乃著假面以对敌,数立奇功。--《海录碎事》叶廷珪
兰陵王原名高长恭,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北齐。他和潘安、宋玉、卫玠一起被称作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其绝美的容貌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资治通鉴》上说他美姿仪但勇武过人。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王朝的奠基人高欢,母亲不详。
历史中记载他是“貌柔心壮”,白的像个美妇人,长相接近如今的“花样美男”,眉宇间缺乏一种“英武之气”。但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兰陵王除了绝美的容颜,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面具。
相传,兰陵王第一次上战场时,可谓是踌躇满志,正准备大杀四方。然而敌军看此人“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还以为是为女将,不愿应战。于是,几天后,兰陵王佩戴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出现,战斗中也是异常勇猛,可谓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后来人们考证,兰陵王所用的并非面具,而是一种护具,用来在战斗中保护面部。
完美总是一种奢侈,无论是兰陵王还是潘安、宋玉、卫玠,最后都未能善终。
在清河三年(公元 564 年)十二月的邙山之之战中,同是北朝的北周攻打洛阳,兰陵王和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鹄律光奉武成帝高湛之命前往救援。最终兰陵王率领的北齐军队打得北周军队丢盔弃甲,绵延三十里都是北周军队所丢弃的装备。此战之后,诞生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旧唐书》是这样记载的:“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
在一次宴会上,时任北齐皇帝的高纬(武成帝高湛的次子)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兰陵王听后感动得回了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虽说兰陵王也是高家人,但把“国事”当做 “家事”,还是给他招来杀身之祸。古代的名将真的是绕不开“功高盖主”四个字。
可以想象的是齐后主高纬在听到“家事”二字,必定是夜不能寐。终于在武平四年(公元 573 年)五月的一天,派使者给兰陵王送去了一杯毒酒。兰陵王深知自己冤枉,但是性格刚毅的他未多做解释,饮酒而亡。
4·裴擒虎
俘主摧都锐莫当,区区破阵却争长。不堪世上无分别,自作阎罗地下王。--《韩擒虎》徐钧
裴擒虎的原型是隋朝著名将领韩擒虎。
韩擒虎,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县东)人,是隋朝四大名将之一,其他三位是杨素,贺若弼,史万岁。
隋朝,建立于公元 581 年,灭亡于公元 618 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仅仅存在三十七年。时间之短,令隋朝的诸位文官武将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这位韩擒虎,他最大的功绩是在隋文帝大举伐陈时,作为先锋,率领五百精锐的骑兵,直攻入朱雀门,占领建康城,俘后主陈叔宝。
除此以外,他著名的事迹莫过于死后成为阎罗王的传说。
《隋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韩擒虎成为阎罗王的故事。
其邻母见擒虎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虎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虎子弟欲垯之,擒虎止之曰:“生为上国柱,死做阎罗王,死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
韩擒虎生前战功赫赫,且壮如公牛、面若阎罗,心中起杀心时,更是犹如恶鬼一般瘆人。二十四史中极少记录鬼神之说,能够在《隋书》出现韩擒虎死后成为阎罗王的故事,可见他的传说真的是深入人心。
5·程咬金
金戈挥时寒光动,铁骑过处征尘卷。万里沙场酣战罢,凌烟阁上功名览。多少凡夫尘中湮,英雄从来不过眼。--《豪杰选》李者也
程咬金(589 年-665 年 2 月 26 日),原名咬金,改名知节,今山东省东平县人。
在《隋唐演义》等文艺作品中,程咬金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手拿劈柴斧,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然而,事实上,他作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并非只有一身蛮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 643 年)二月二十八日(3 月 23 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包括: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在隋朝末年,不足 20 岁的程咬金便加入瓦岗军(带头大哥是李密),担任内军骠骑。当时李密将 8000 精兵分为四队,程咬金带领其中一队,其他三队的队长中有鼎鼎大名的秦琼,由此可以推断,程咬金确实是实力超群。
在前面的《帝王篇》中就讲过,起义就像是创业,得选对领导。李密作为一个贪财好色,好大喜功的人,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公元 615 年,瓦岗军和王世充率领的隋朝军队在洛阳决战。程咬金负伤被俘,投靠了王世充。当然,王世充比李密强一点,但也有限。
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后,程咬金顺应时代发展归降了大唐,跟随秦王李世民,一路走来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宿国公。他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参与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基。
程咬金归顺大唐的故事也是出乎意料的精彩。
所谓鸟择良木而栖,人择君子而处。王世充,用三个词形容就是心狠手辣、生性多疑、见风使舵,显然也不是个君子。到了武德二年(公元 619 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后的第二年。王世充的部队和李唐军队相遇,唐军派出军师徐茂公,轻轻松松就策反了程咬金,以及秦琼。
这二位也不是悄悄地离开,而是在两军对阵之时临阵倒戈。临走还不忘给王世充留下话:“我等身受您的特别优待,总想报恩效力,但您性情猜忌,爱信谗言,不是我等托身之处,如今不能再侍奉您,请求从此分别。”
李世民曾评价程咬金:
“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入司禁卫,勤诚著於轩陛;出镇方隅,惠化洽於黎俗。畴庸有典,式隆宠命。”
程咬金简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典范,可以说他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对了。
最后,程咬金以七十七岁高龄去世,在战功卓著的武将中,可以说是少有的能够“善终”人。
6·苏烈
说起苏烈,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是他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苏定方。
苏定方,河北人,战功赫赫英勇盖世,但被后世的文学作品塑造成了反面人物,主要事迹是射死北平王罗艺并乱箭射死罗艺的儿子大帅哥罗成。
但是,事实上,苏烈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二月初八夜,苏烈率领二百名骑兵乘雾突袭突厥的牙账(将帅所居的营帐),颉利可汗狼狈散逃。
显庆元年(公元 656 年),十二月,程咬金率军在鹰娑川(新疆新源南)和西突厥 2 万骑兵遭遇,并且还有 2 万突厥骑兵即将赶来。前军总管苏烈亲领 500 骑兵迎击,斩俘 1500 余人,缴获大量马匹、器械。
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吐蕃史书记载,吐蕃达延莽布支与苏定方战于乌海东如,八万败于一千,达延亦死;
及至羊年(吐蕃历法,即高宗显庆四年,己未,公元 659 年): 赞普驻于“札”之鹿苑。大论东赞前往吐谷浑”。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之“东岱 ”处与唐朝苏定方交战。”达延亦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是为一年。——《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
龙朔三年(公元 663 年),唐朝受到来自吐蕃的严重威胁,唐高宗不得已只好启用 76 岁高龄的苏定方。苏烈任凉州安抚大使,以唐军八千破吐蕃十万,使吐蕃十万大军仅剩八千,极大地挫伤了吐蕃的元气和国力。
四年后,大将苏定方于乾封二年(公元 667 年)薨于边疆,原则上这种战胜的葬礼应该是十分风光的,然而现实情况是朝野上下一片冷淡,《旧唐书》这样记载:
“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高宗闻而伤惜,谓侍臣曰:"苏定方于国有功,例合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兴言及此,不觉嗟悼。"遽下诏赠幽州都督,谥曰庄。”
苏烈“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使大唐的疆域向西、向东都有延长。但是他大器晚成,在贞观年间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也就未能和程咬金等人一起入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到了公元 789 年的唐德宗时期,他的画像还是进入了凌烟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