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总在迷茫,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算是再渺小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意义,关键的是,你要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
余华的《活着》是一本奇特的小说,平凡中的故事,平凡中的人和事,但是就是这些平凡,却能让人读懂了人生的意义。
以前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长大,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各种不明白,让我一直很迷茫。
后来,读了余华的《活着》,才发现,每一段人生其实都是有意义的,只是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它。
01:大起大落,避无可避“我”在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偶遇了一位与老牛斗智的精壮老人,老人坐在夕阳下的田埂上,分享了自己曲折又苦难的一生。
老人叫徐富贵,经历了抗日战争,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时期。
年轻时是富家子弟,吃喝嫖赌占个齐全,赌得倾家荡产气死老父,后又被军队抓去当俘虏。
多年后回归家庭,所幸妻子不离不弃,养育大了一双儿女,一家人日子虽穷苦,却也算美满。
殊不知团聚是一切悲剧的开始,一点一点的希望之火,还未来得及汇聚起来照亮生活的前路,便被接二连三的无情浇灭。
妻子突发软骨病再也干不了重活,甚至针都拿不起来,瘦骨嶙峋极其虚弱。
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而被抽血过多,生生血尽而亡。
儿子的死,可以称之为无辜又荒谬。
女儿嫁给了一个木讷的老实人,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随后徐福贵妻子不堪重负死去。
女婿拉扯着幼子长大,却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
福贵强撑着带着外孙回到乡下生活,外孙是他努力生活的动力,不料外孙却因吃多了豆子撑死。
外孙死后,徐富贵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02:在苦难中过活,从未被打倒徐富贵亲人的离去几乎皆是毫无征兆,猝不及防,有“天灾”也有“人祸”,都是一样的逃脱不掉,难以摆脱。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意外死去似乎已经是常事,几个“微不足道”的人死去根本就无人关注。
但对徐福贵来说,每一个离去的都是自己的至亲之人,每个亲人的死去都是在自己心上插了一刀。
作者文风淡漠甚至可以称之为冷漠,不急不缓,平平淡淡的叙述,轻易将读者陷入一种难言的悲伤之中。
但是,读者的悲伤无法通过角色的反应得到释放,因为徐福贵似乎并不悲伤。
已是半截身子入黄土的徐富贵在失去最后一个亲人后,没有多少时间与精力来沉溺悲伤,他做出了一个众人都不理解的举动——花下不值当的钱买下一头老牛。
接下来的日子,徐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无喜无悲,只是每日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
两个“老东西”好好的活了下来,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但一直在努力生活。
纵观徐福贵经历过的一次又一次生死离别,就会发现,他的悲伤流露的越来越少。是因为徐福贵本性冷血麻木吗?
不是的,是因为徐福贵心底有一股力量,支撑着他永远友善乐观。
生活,总还是要过下去的。
03:“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徐福贵苍老的身体形态上有着不符合年龄的蓬勃之气,这种蓬勃之气蕴含着历经苦难的坚毅淡漠。
在《活着》一书中,徐富贵一生的故事与他讲故事时的神态,表现被穿插描写,悲怆故事与其乐观淡然的态度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他笑起来时,脸上的每一道如田间沟壑般的褶皱里,都含着沧桑的故事。
略微浑浊却依旧光彩熠熠的眼睛里,闪动着的是永远不灭的生活动力之火。
最后,徐富贵赶着相依为命的老牛“富贵”,唱着高昂的曲子,慢慢走远。
极度悲伤,极度震撼。
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大部分人的承受能力与徐福贵相比,要远远不能及。
没有人希望自己置身苦难,但生而为人,既非圣贤,也非妖魔,难免俗事缠身,人人都想在处理各类事情时游刃有余,人人都想让生活按照自己的预想好好的向前走。
但,更多的是我们因为各种挫折与困难,捉襟见肘,焦头烂额,对自己产生怀疑,对生活失去希望。
“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这句话一直很火,在我看来,人们在用这句话时一直有着淡淡的苦涩和无奈。
在生活里,别人的帮助只是一时的,最坚实的力量是来自自己内心最深处。
自己不坚定信念向阳而生,别人如何能帮得了你?
要坚定信念,以目标为动力,不要被生活的磨难打倒,钢铁淬火成利刃,璞玉打磨见异彩。
横在你眼前的苦难,只会成为你的力量。
希望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都能逐渐具备一种从容淡然的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