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20世纪书坛,擅长草书的书法大家,以于右任、林散之、毛主席、李志敏、王蘧常等人的成就最为突出。
于右任先生的草书的价值,在于他将魏碑与小草书融会贯通,为“碑学”开创出一个新境界,为后人在草书的创作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让后来的学习者有据可循。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的亮点在于,他将汉隶与大草相互融合,并将“画意”移植到书法中,在用墨上追求浓淡相间,有效增强了书法的节奏感和艺术效果。
毛主席的草书,是对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苏轼等历代书法大师的风格博采众长后,融入自己的气质、修养、思想、胸怀等诸多元素后形成,呈现出奔放纵逸、气象万千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
李志敏先生同样是“引碑入草”的探索者,将“枯笔连绵”的技法推向了书写的自由之境,促使他的草书呈现出一种奇崛之气和苍茫之美,很好地拓展了狂草的表现领域。
王蘧常先生对碑体书法的研究颇深,在草书探索中,他将凝重的魏碑与流畅的章草相互结合,对章草的表现形式的拓展有很大贡献。
毛主席草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把书法的表现形式和文字内容结合起来创作,这在他的自创诗词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诗词意境如果雄浑开阔,他的用笔就紧跟诗词的节奏,呈现出一种气吞山河的艺术张力。
诗词意境若跟小桥流水那样柔美优雅,他的用笔相应地会变得秀逸灵动起来。
如果所写内容庄严肃穆,他的用笔同样会变得凝重敦厚起来,始终遵循用笔和内容的高度契合。
毛主席一生题写了很多字,有高校的校名和报刊的刊名,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等。有缅怀革命烈士的悼词,如,给刘胡兰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给雷锋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给张自忠题写的“精忠报国”,等等。
除了这些,毛主席还以朋友的身份,给许多国内外友人题写过贺词。
1948年底,斯大林过70大寿,毛主席代表国家为其题写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祝寿贺词。
作为贺寿词,这八个字的寓意吉祥、美好,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寿比天高,福比海深”等贺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收到祝福的人看到这些贺词肯定会满心欢喜。
毛主席为斯大林题写的这8个字贺词,用笔自如潇洒,每一个字看起来都很大气,整体呈现出气吞河山的艺术格调。
在用墨上,这8个字以浓墨为主,线条流露出凝重、沉着、雄强的审美趣味,再加上字体较大,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写法和风格在毛主席以往的书法作品里并不多见,可见,毛主席对这8个字的用笔用墨和章法布局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给观者呈现了不一样的视觉盛宴。下面,我们逐一来领略这8个字的艺术趣味。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毛主席的字体通常以挺拔、瘦长为主,然而,第一个字“福”字却写得比较方正、规整,带有比较明显的楷书笔意,给人凝重、静穆之感。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写,一是跟“福”字的造型结构有关,“福”字本身就是方方正正的形态,如果把其拉长,变成瘦高型,若掌控不好用笔,肯定会破坏字体本身的结构之美。二是为了跟后边的字形成一种呼应关系和对比关系。
第二个字“如”,恰恰就是从“福”字最后一笔引出来,以草书笔意一气呵成地写成,奔放肆意,流露出延绵不绝的气韵之美。
“福”字的收笔跟“如”字的起笔连带在一起,不仅很自然地衬托出呼应关系,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这种对比就是“福”字的静和“如”字的动之间的对比,有效渲染出节奏和韵律上的变化。
第三个字“东”,楷书笔意较浓,跟毛主席在20世纪20年代初,写“东”字时的签名很像,两点一大一小,一高一低,错落有致,跟前边的“如”字又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
第四个字“海”写得洒脱飘逸,三点水笔笔相连,积点成线,最后一笔跟右边部首自然过渡,相互融合,完全做到了借势用笔,进入了草书的自由之境。
第五个字“寿”,在笔法和形态上的变化十分丰富,基本上用两笔写成,上半部为一笔,用笔沉着痛快,线条凝重刚健,下半部用笔轻盈,尤其是一波三折的写法,让其多了几分灵动之趣,同时也跟上半部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第六个字“比”,刻意把两个“匕”的写法拉开距离,左低右高,再次体现了参差错落的艺术效果,并且,点画精悍霸道,骨力雄强,跟这个字本身的含义不谋而合。
第七个字“南”,以三笔写成,在用笔上方笔和圆笔相互结合,在布局上疏密有致,凸显了独特的结构之美。
第八个字“山”,以中锋用笔写成,线条厚重、大气,透出一种稳如泰山的感觉,再一次体现了汉字的形义合二为一的艺术特性。
通过逐一分析可以发现,毛主席题写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字,在用笔上打通了碑体书法跟草书之间的界限,把动静、疏密、承转、呼应、开合等典型的对比关系完全融合进来,形成了饱满而丰厚的书法艺术情趣,让人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