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篇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的诗作《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在溧阳做官时写的。
据史载,孟郊本是一介寒士,早期生活漂泊不定,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多蹇。
贞元七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老家湖州中乡贡进士。
贞元十二年,孟郊四十六岁,第三次应试,才得进士登第。
《新唐书.孟郊传》记载: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孟郊少时隐居嵩山且脾性耿直,不容易与人相处。
贞元十六年,孟郊已经五十岁了,知命之年才获得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官职(唐代的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所以他是文人干着武将的活。工作起来就会束手束脚,难以称职,“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而孟郊只能拿到一半的薪水,由此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生活就更加困苦。
孟郊在溧阳做官生活有点稳定,于是将母亲接来住。对于尝尽了世态炎凉的孟郊来说,世上最值得回忆并且书写的,莫过于母子分离聚散的骨肉亲情了,而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写的这首吟颂母爱的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诗中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将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表达出来,诗中自然而然地充溢着诗人对母亲真挚的爱与感激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新衣。作者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真情。
如今的孩子们读这首诗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情景了,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生活条件好了,衣服都是网购或专卖店定制的,崭新衣服没穿多久就换新款式,根本不要缝缝补补,所以那里还看得见针头线脑的东西。
接下来这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在儿子临行前一针一线密密地缝缀衣物,就担心儿子回来得太迟,在这里作者写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颇有深意,我认为有两个意思,除了恐儿迟归,还想多陪陪儿子。
民间有风俗,家里有人远行,母亲或妻子都要为远行之人做衣服,针脚越细密,远行之人就越能尽早归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最后两句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地赞颂。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之所以一直为人所传诵,是因为作者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情感真挚自然,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哲理,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尤其是背井离乡的游子的共鸣,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