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旧岁此夕尽,新春今日回。
——(宋)赵蕃《岁除日立春》
2022年2月4日
农历正月初四
今日立春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年公历02月03-05日左右,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为立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在传统观念里,立春也有吉祥之意。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万物复苏,静待春来
东风送暖,寒气渐渐消退。
春风化雨,大地慢慢解冻。蛰居的虫儿,缓缓地在洞中苏醒。
一片片山林,开始萌动发芽,一道道江河,开始冰雪融化。冬季沉睡的大地,山水与万物,开始苏醒。
立春,一只手送走了冬日的严寒,一只手迎来了春天的温暖。
东方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宋)白玉蟾《立春》
立春三侯
一侯东风解冻
立春后第一个五日
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草芽儿从土中探出脑袋
二侯蜇虫始振
第二个五日
蜇居的虫类在洞中渐渐苏醒
舒展身体,恢复生机
三侯鱼陟负冰
第三个五日
河面的冰开始溶化
此时水面上还有着些许的碎冰片
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农事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立春。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正如词人说描述的,即使在江南,也是余寒未尽,对于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还未真正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逐渐化冻,耙耢保墒就提上重要日程,备耕春耕陆续开始。北方地区顶凌耙地、送粪积肥、兴修水利,开始春耕准备。在温润的南方多地,人们紧抓“冷尾暖头”及时下种。
这一时节天气过暖并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因为气候过暖,麦苗会提前返青,但“乍暖还寒”“倒春寒”的天气会让返青的幼苗遭遇冻害,停止生长。对农事来说,立春时节要防范大风、寒潮以及干旱,要注意倒春寒影响。
立春习俗
打春
古时,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用土做的春牛,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新一轮农业周期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打春,盛行于唐、宋两代,最早来自皇宫,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古时农业靠天吃饭,一家老小全指着老天爷,因此赋予了立春民俗以祈祷之义。比如,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地区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
今天,绝大部分农村已经没有这项习俗了,农业生产早已科学化了,与打春习俗相关的舞春牛、闹春牛等民俗活动已经失去了科学意义,却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供人欣赏。
咬春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以吃为主,节气之日也是如此。立春吃萝卜、春饼、春卷,总称咬春。咬上一口新鲜滋味,就像把春天消化在身体里,让蓬勃的生命力,在骨血中生根、发芽。
唐初拿饼与生菜以盘装之,称春盘,也叫辛盘,宋时改叫春饼,现也叫薄饼、荷叶饼、片儿饽饽等。明、清时在饼与生菜外兼食水萝卜,谓能去春困。春卷是从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已有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春卷之名始出。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古人养生,热衷食疗。咬春咬的是健康。上文提到的那些咬春的食材,萝卜、韭黄、韭菜等皆为辛味食物,有辛甘发散的功效,按照传统养生观念,有利于升发和保护阳气。
迎春
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国家祀典,后来发展为民间的活动,后者要简单并有趣得多,如贴宜春帖、挂春幡等。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在江南地区,立春日要在门上贴上“迎春春来,接福福到”的字样。立春正时一到,旧时江浙一带的人家还要“焜春”:将樟树根片或风干的樟树枝点燃,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焜”过去,每个房间都弥漫着樟树的芳香烟气。“焜春”的烟气是引领春天到来的信号。顷刻之间,堂前屋后,衣柜橱下,庭树房栊,都是春的气息。
而内陆民众的迎春方式很不一样,比如戴春鸡,这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以“鸡”喻“吉”,表示祝愿“春吉”。
祭灶
农历正月廿三(南方多为廿四)为祭灶节,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灶王爷说坏话。常用的灶神联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廿三去,初一五更来”之说。
立春养生
万物复苏,阳气上升,人体的五脏六腑蓄积的内热之毒也开始出现春燥,导致肝火旺盛、身体炎症,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症状。加上春季天气转暖,人体水分大量流失,天气阴晴不定,所以饮食养生十分重要。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春天到来
勤劳的人们耕耘播种
在田野播撒下新的种子
也寄寓着对新一年的期待
立春,带给人们希望
春天的暖意驱走寒冬
草木初萌,花枝孕蕾
蓬勃的生机正在积蓄力量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万物苏萌山水醒,大地阳和暖气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实习生 王鲲鹏
策划 沈峥嵘
供图 视觉中国
编辑: 葛灵丹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