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带着紧张和期待,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王明走上了讲台。从一个毫无经验的“毛头小子”到语文学科组组长、副校长,在青海省刚察县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西北小城里,王明的教育梦想扎下了根。
2007年,国家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10年间,十几万名免费师范生回到家乡,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中西部教育输入新鲜血液
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王潇儿时的梦想,因为家境贫困,王潇一家曾为大学学费发愁。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圆了王潇的教师梦。
时间回溯到14年前。2007年3月5日,“师范生免费教育”出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发全社会关注。同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出台,规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在高校普遍实行收费制度的背景下,免费师范生政策向社会释放了重视师范教育、尊师重教的强烈信号,能够吸引更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说。
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是中小学教师的优质来源。彼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优秀师范毕业生大多在东部发达地区任教,一些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很难吸引到优秀师范毕业生。
为此,实施办法规定,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在招生上着重向中西部省份倾斜。
在政策引导下,许多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实现了接收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零的突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1年至今招收了20多名免费师范生。如今,他们已成长为学校的业务骨干和教学新星。
如何更好地保障这些师范生的权益,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这项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同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出台,在招生录取、人才培养、就业履约等环节作出全面规定。
“从‘免费’到‘公费’,一字之差,却寓意着师范生培养内涵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为回应社会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普遍期待,进一步提供了资源倾斜和引导机制,以实现生源、培养、服务等质量的全面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薇说。
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示范带动下,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
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他们散作满天星,照亮了中西部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培养先进教育理念的示范者
8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2013届免费师范生贺心怡,回到家乡湖北恩施任教,当她满腔热情站上讲台时,却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彼时,贺心怡所在的恩施三中,生源多为留守儿童或贫困生,学生基础薄弱、厌学情绪明显。
为了让语法学习不再枯燥,贺心怡结合生活情境制作了有趣的微课,导入语法知识,她在课堂上吸收翻转课堂的元素,鼓励学生讨论,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今天的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师范生要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粒“种子”,未来到地方做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和示范者。
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看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使命呼唤更多创新型人才,未来对教师的学科理解、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推动了师范院校改革创新,各地师范院校创新管理体制,纷纷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等管理机构,统筹和协调教师培养工作。同时,积极研究制定高素质教师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强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导向的培养体系。
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为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构建了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为一体的培养方案。在70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将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等渗透其中。在专业教育中,各学科教师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融入教学,让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碰撞。
从养成教育入手,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孟宪承书院,书院与专业院系形成互补,探索“五育”并举的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师范生入学宣誓仪式、排演大师剧《孟宪承》、返乡支教公益服务……一批师德教育精品项目让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
与此同时,各高校纷纷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牵手,推进三方合作的育人模式,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实行,让每一名师范生在接受本校教授的专业指导之外,还能获得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秘籍。
“与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相比,这些改革措施帮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我国基础教育,将理论知识与中小学实际结合起来,在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重视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素质的提升。”董奇表示。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语文教师平竹玲的诗歌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平竹玲从解读意象入手,带领学生徜徉在诗歌的海洋。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平竹玲毕业时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榆林市横山任教。“希望通过教育的力量,帮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地方,让他们的人生多一种可能。”对于曾经的选择,平竹玲从未后悔。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急需一大批好老师。
今年8月,教育部等9部门正式印发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调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尽锐出战,以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左右的本科层次师范生。
“‘优师计划’是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加强版’,传承了我国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认为,“优师计划”针对目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师资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着力培养乐于从教、扎根基层、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启动实施“志远计划”,面向当时尚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定向招收了147名学生。
“今年,北师大还提出‘强师工程’,这是一个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的全周期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培养优秀师资。”程建平介绍,“强师工程”着重开展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工作,让优秀师资“招得来、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
在吴薇看来,公费师范生的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回得去、教得好、有发展”3个问题,从招生、培养到职后发展各环节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公费师范生招生要把好入口关,可以参考‘强基计划’的招生方式,增加面试环节,尤其注重心理素质的考核,真正选拔出乐教、适教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郑国民建议。
针对培养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助理李廷洲认为,传统的教师教育在培养满足乡村需求的教师上存在一定欠缺,应将地方知识、乡土文化、学校特色等融入培养计划中,为教师培养与现实场景精准对接提供保障。
此外,吴薇建议,完善公费师范生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师范院校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从教意愿调查和从教胜任力考核,选拔优秀学生探索“六年一贯制”本硕贯通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对于不合适当教师或考核不达标的学生,应建立退出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真正充满活力。
原文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18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