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愿人无别离——苏轼的中秋情怀
古人爱用明月清风来表达内心的闲适洒脱,古时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更贴近于自然,面对夜夜可见的月亮,李白写出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句,杜甫也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和“明月千里照相思”更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将古人和今人、此地和外地的亲人用一轮亘古不变的月亮连接了起来。而千古以来,中秋之月最著名的诗词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位著名的宋代大文豪一生写就了三千多首诗词,明月是他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只是选取了他较为著名的几首诗词,可以说对于明月的热爱,无人能及,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他(苏轼)曾猜测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阴影。也就没有任何人会怀疑苏轼在年前中秋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什么是一首千古绝唱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咏月诗是苏轼主动远离朝廷纷争,到达密州所做,此时中秋团圆佳节,和弟弟子由已有七年未见,在和友人登上高楼赏玩月色、诗酒年华之后,当人群散尽之后,诗人的内心愈加落寞,更加思念远方的弟弟。
在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苏轼的内心还是轻松愉悦的,毕竟他自认是一个务实的人,请求外放只是一个不求自全的凛然士大夫的高尚选择,京师内有一个独断专行的王安石,远离不喜欢的人与事,倒也可以在地方做出一些政绩,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此时的苏轼,还不是苏东坡,还未体会到人无选择的现实,苏东坡一生中有两次重要的贬谪,第一次是“乌台诗案”,首当其冲的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节前三年,即公元年的中秋节所写的《八月十五日观潮》第四首:“吴儿成长狎涛渊,冒利忘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见,应教斥卤变桑田。”这首诗作为苏轼抨击“王安石新政”的证据之首被弹劾。
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才彻底的成为了苏东坡,和他喜爱的白居易一样,有了一块城东之地,命名为东坡。六年之后再次写就的中秋词章,早已不似曾经的那般潇洒恣意。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虽然依旧是“不知今夕何夕,起舞弄清影”,但却已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团圆的希望来安慰内心,反而是用回忆来弥补此时的心碎,用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来慰藉思乡的愁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贬谪之后,虽然经历了四个多月、一百四十多天的监禁和生死的考验,苏东坡内心还未全然见悲凉或是愁苦,直到“元祐党祸”后的流放,“兼济天下”已成为了一种不可能,苏东坡也到了要知天命的时候。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同为中秋所作词句,其中展示的情绪就远不及前两首的豪放了,反而更添些许婉约,语句中已然有了愁苦和凄然,曾经的豁达和开明早已不见踪影,留下的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独以及秋凉心凉的悲哀与无奈,分离似早已成为了常态。
待到最后,看透了和家人团圆无望的苏东坡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再没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也看透了“对影成三客。”的现实,甚至也透彻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二十岁之前一直在家乡读书,直到参加科考,遇到欧阳修,成为文坛新秀,家人都是他生命中的主题,待到进入京城这样的政治争斗的漩涡,似乎和家人的分离就成为了常态,原本一年一度的中秋团圆佳节,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六年逢此月,五年照别离”、“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这样的情形不绝于耳。也因此“愿人无别离”就成了苏轼在中秋节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