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好消息,好消息!”一大早,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聚烯烃联合装置值班长唐卫东冲进控制室,“第二批4000吨低密度线性膜料投放市场后,质量稳定,客户反映良好。”
听到这一消息,作为此次生产任务的主要执行者,聚乙烯技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钱红军难掩喜悦之情。“太好了!说明我们工艺调整的方向是对的。”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略微泛黄的笔记本,“这里记录的都是过去的宝贵经验啊,我得赶紧补充最新的经验。”
两个月前,聚烯烃联合装置收到指令:“薄膜类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超过了管材料。根据公司生产要求,4PE装置立刻启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生产准备,务必尽快投产。”
然而,装置15年前开发的这一牌号产品再未生产过,大家都很犯难。“现在等于从零开始,毫无方向啊!”“十多年过去了,老员工退休的退休,调动的调动,恐怕知道该低密度膜料的人都屈指可数,更别说生产了。”
几位值班长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别着急嘛!”钱红军翻箱倒柜找资料。突然,他拿起一本陈旧的笔记本,如获至宝地翻阅起来。“就是它,找到了。小赵,老唐,你们看,这本就是我当年参与开发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所做的笔记。走,我们到会议室研究一下。”“仅该低密度线性膜料的工艺参数就有19页,还有整整3页的操作重点,难题有望解决了!”看过笔记,心里有底的唐卫东一扫之前的焦虑。
一个月后,唐卫东火急火燎地找到钱红军:“老钱,我们第一批投放市场的2000吨料整体质量可以,但还有些问题,晶点比较多。晶点指标不在质量指标里,但产品要走向高端市场,必须进一步提高质量。”“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催化剂上。15年前用的是进口催化剂,现在用的是国产催化剂,需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变化、氢调性等因素。”钱红军转身拍了拍唐卫东的肩膀,“我们加紧研究整改。”
连续几个晚上,创新工作室灯火彻夜通明。
第二批产品获得客户认可后,唐卫东感慨道:“老钱,多亏了你那本珍藏了15年的笔记。如果没有它,就算多花几倍时间,生产也不一定成功。”(完)
编辑: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