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生日快乐/母爱绵长
作者简介:张怀玉:郑州荥阳人,现居成都。美国书画研究院会员。出身于书香之家,耳濡目染,自幼喜欢书法,七岁临帖,十岁在父辈l指导下,写春联。一九六二年考上大学,六七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型国企工作,高级工程师。
作为书法爱好者旳理工男,多次参展,获奖。退休后,挥毫泼墨,筆耕不辍,自娱自乐。
作者简介:张金明:郑州荥阳市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爱好文学,曾自编过一些小品,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章多次参加省市级论文评比,获得二等奖。
母 爱 绵 长
张金明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小孙子的歌声传来,令我忽然想起了已离开六年的妈妈,件件往事涌上心头。
妈妈中等身材,花白的短发,干净利落,慈眉善目,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绽放着和蔼的笑容。
其实,妈妈是个苦命人,15岁时她娘因产后风便离开了她们姊妹三人,身为老大的她,早早就担起了照顾妹妹弟弟的责任。她的奶奶,叔父母,外祖父母和舅舅、舅妈一起抚养照料,好不容易才把她们拉扯大。由于外祖父母家庭条件较好,他们三人常在那里住,两个舅舅都是教书先生,妈妈虽然没上过学,但聪明伶俐,记忆力强,舅舅给她讲的民谣、传说、儒家的文章、故事等,妈妈记住不少,时常讲给我们听听。
记得夏夜里,月亮慢慢地升起来,银色的月光铺满地面,几棵绿得发光的小榆树,随风摇曳、我静静地躺在席子上,仰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这时,妈妈胳肢窝里,夹着用毛巾包着的湿漉漉的麦杆条,只见麦杆条在她灵巧手上左右晃动,如同蝴蝶一样上下飞舞,妈妈一边双手掐着草帽辫,一边教我唱起了儿歌:“月奶奶,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妈妈洗了我穿上,骑上我的小毛驴,手拿我的红缨枪,抗美援朝保家乡……”我一字一句地跟着学,妈妈教了几遍后,我兴高采烈地,拿根木棍儿,在席子上,学着解放军的模样走起来,妈妈看着我滑稽的动作,不由地笑得前仰后合。这时哥哥从街上蹦蹦跳跳地回来,嘴里哼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于是我们一起,围在妈妈跟前,快乐地玩耍起来。即便是多年以后,那幸福的时光,也如同昨日一般清晰地闪现在眼前。
还记得当年兴修水利,妈妈带着只有两岁的妹妹去修水库,深秋,天气渐渐变凉,奶奶放心不下,让我去送几件衣服。我马不停蹄地赶到他们驻地,一孔昏暗的窑洞里,摆放着几十张床铺,显得有些凌乱。大人们都上工地去了,妹妹一个人,乖乖躺在床上玩耍,我一边帮妹妹穿上衣服,一边逗她玩,等妈妈回来。由于妈妈厨艺好,被留下帮助食堂烙馍做饭,待开饭时,管理员说少了三张烙馍,大声喝问妈妈是否看见,其他人不知所以然地看着妈妈,妈妈解下围裙,理直气壮地大声说:“告诉你,我行得正,立得直,三条路走当中。烙馍不可能少,再让别人数一数看!”于是,当众找其他人又仔细数了一遍,一张都不少!于是在周围人一片哄笑声中,管理员悄悄地顺着墙边溜走了。
旧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常言说:面条不算饭,女人不是人。妈妈除了一个小名,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解放后,农村办起了识字班,在村里一棵大槐树上挂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人、口、手、大、小、上、下、水、火、土、农民,工人……等字。妈妈积极参加了识字班,先生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凤英。妈妈开心地背着自己缝的花布书包,装着书本铅笔,带上一张席子,让孩子在席子上玩,自己边看孩子边上课,奶奶看见了就调侃妈妈:“光想从煤渣坑里爬出来!”妈妈总是一笑了之。终于经过不懈地努力,妈妈竟然认识了几十个字和她的名字。
妈妈的孝顺,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待姥奶、爷爷、奶奶特别敬重,百般照顾。妈妈常说:自己从小没了父母,公婆就是自己的爹娘,对姥奶(太奶奶)更是关爱有加,姥奶岁数大了需要保养,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一碗麦子面甜汤是始终没有断过。妈妈常说:你爷爷下力最大,咱得先让爷爷吃好!除了过年过节敬神外,每顿饭的第一碗一定是爷爷的。即使爷爷在场里看场,第一碗也是先给爷爷送去,常年累月,日日如此。
世上最难处的是婆媳关系,可妈妈对奶奶总是礼让在先,从不惹奶奶生气。妈妈还贴心的为奶奶准备了一个专用点心盒,平时千方百计把一些好吃的留给奶奶吃,并且对我们说:你们小孩儿吃的时间长着呢!你们要对爷爷,奶奶孝顺,吃饭要先给长辈大人盛饭,做一个好孩子!妈妈的这些话,我都默默地记在心里。当时家里细粮(麦子面)比较稀缺。妈妈一段时间老愁眉不展。有一天妈妈到姨家串门,他们家要去瞧闺女,竟蒸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姨夫顺手拿了一个递到妈妈的手里;妈妈手接馒头,想起了年迈的奶奶,需要营养,自己舍不得吃,象征性地轻轻咬了一小口,称自己家还有事,一路小跑跑回家。当时奶奶正在睡午觉,妈妈把自己咬过的部分掰下来,把一个几乎完整的白面馒头悄悄地放进奶奶的点心盒。
妈妈一再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定要有志气,人穷志不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与老一辈人相比,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
她扳着手指细算着村里的大学生,用鼓励的口味对我说,人家能上大学,你也能。别人能做到的事,你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只要肯用功,就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我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放学后,总会主动先把作业完成,然后再做其他事情。
傍晚,爷爷和妈妈在油灯下为牛铡草,一下一下,咔嚓儿咔嚓儿……一家老小,为生计忙碌着,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量减少大人的负担。七岁时,我就帮妈妈洗衣服。有一阵子,妈妈干活累伤了腰,我就学担水,个子不够高,拎不起水桶,就把扁担钩一左一右绕到扁担上,咬着牙,一会儿一换肩,颤颤巍巍地把水担到了家。擀面条、蒸馒头、做饭、织布、喂猪放羊、喂兔养鸡、见活儿就干,从而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做事的习惯。
常言道:家家有本儿难念的经。偶尔遇到了烦心事,妈妈有一套独特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她会不言不语,一个人来到菜园一棵枝繁叶茂的柿树下,看着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清清的流水,碧绿的玉米,火红的高粱,听着树上知了的阵阵鸣叫,自己的气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消散了。漫步于乡间小道,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的确是放松心情的好方法。我屡试不爽。
如今虽然妈妈走了,但她善良宽厚仁慈的胸怀,体贴孝敬老人的品质,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并且影响着儿女们……我们永远爱您,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