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应该怎么写?
1. 广告语,要倡导简单的行动
真正容易传播和被接受的观点往往是:倡导一个简单的行为。
也就是,一个观点或者一个广告语得以流行:往往是因为它为一个复杂的问题,找到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即使这个方案可能不是最有效的):
“台风口上,猪都会飞”--成功变得简单,找到台风口就行了。
“打土豪,分田地!”--毛主席的这句话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人民最易理解最简单行动起来的成功口号!
“怕上火,喝王老吉”--预防上火多么简单。
“滴滴一下,马上出发”——出行多么方便,自由。
“轻轻松松戴上去,不知不觉瘦下来。”——这是我们早年操盘的“使你美”减肥袋,找的广告语,它创造了一种用着简单的体验画面感,最终轻松减肥。这句广告语也创造了当时的产品流行。
2. 广告语,不是文案,是说话
很多人很会做文案,却越来越不会说话。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
比如我接触到的企业家,都能三句话就把自己说清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但是,当他拿出企业简介的时候,你就看不懂他是做什么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打磨一个文案,他打磨的,不是要解决那件事,而是自己的表现,“别人会怎么看我”,“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没文化”,“会不会觉得我没创意”...
还有很多人做文案,想到的都是『文字走心』,『疯狂转发』,就好像只要满足了这些KPI的文案就是好文案。
而实际上:文案不只是有看得见的KPI,更有看不见的策略性。
你还记得:在那个MP3横霸天下的年代,你当初为什么要买iPod吗?
乔布斯发明出 iPod 时,看到新闻的人们乃至整个科技行业都在犯迷糊,MP3 很早前就有了,iPod 却现在才出世,它的卖点是什么,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惊人之处?
当然对于一款新产品来说,人们都或多或少能找出一些特点,不过这里最关键的并不是iPod 本身,而是乔布斯是如何去推销它的——
“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
将 1000 首歌装进你的口袋
没错,就是这句极妙的广告语。
当别人还停留在描述产品层面,用“1GB 储存量”宣传自家的 MP3 时,苹果已经先一步打入顾客内心,让你因为“口袋里装着 1000 首歌”这种感觉,得到比买一个播放器更多的幸福感。
所以,我们在给客户,去找到广告语时,就是要把产品带来的好处设计成——“消费者”要讲和好讲的一句话:
西贝悠面村,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过去养儿防老,现在赚钱养老!(一个理财产品)
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
3、多用陈述句和行动句
一句说的清广告语,要么用陈述句,陈述一个事实;要么用行动句,要求人行动。
比如:“一个北京城,四个孔雀城”,这是一个事实,这是广告口号,也是品牌战略,也是营销模式,整个推广活动就说这么一件事。四年后,孔雀城从一个地域品牌到发展成为全国房地产20强。
“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这是一个事实。厨邦十年前就在打广告说它是晒出来的,但它的表现也走了很多弯路。市场上也有酿造酱油这个说法,也有品牌打了很多年广告说“阳光晒制”,但是“晒足180天”比酿造酱油更加有冲击力,比阳光晒制多了数字的魔力,就成了一个有力的承诺,成了一句“有翼飞翔的话语”。
晨光文具:“每周一,晨光新品到”,这也是陈述句,陈述一个事实,指导消费者行动,每周一到店里来看。同时提醒店家,每周末你要来进新货!
“玩游戏,上51”,“滴滴一下,马上出发”,“视力下降,快用珍视明”,这就是行动句。
就像奥巴马在第二次竞选连任的时候,关键州俄亥俄选情不明朗,奥巴马对俄亥俄选民喊出了一句直截了当的口号:“俄亥俄,我需要你的帮助!”他得到了俄亥俄选民的帮助,赢得了俄亥俄州。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大众喜欢的风格:宁愿你坏的真实,也不想你好的虚伪。也就是说真实表达,也成为一种风格,和让人喜欢的理由。
4. 描述产品,用时间做比较
Mogilner and Aaker (2009)用柠檬汽水摊做了个实验。他们做了三个展示不同利益点的广告牌:
· 时间:花一点儿时间,畅饮 C&D的柠檬水
· 金钱:花一点儿钱,畅饮 C&D的柠檬水
· 中性:畅饮 C&D的柠檬水
参与者可以根据眼前看到的广告牌在1-3的范围内自由出价。
结果很明显:时间因素胜出:选时间的人们给的价格是其他价格的两倍。
“因为时间将注意力转向了产品体验,逼迫消费者建立自己与产品的关联,因此激发了关注与决策。”
在创意文案的时候,请强调消费者使用产品时的美好时光。这不仅会让你的产品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也同时转移了人们的支付痛苦。
所以,很多产品,定义自己的产品名称和广告语用“时间”这个概念,也是非常好的:
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以及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8月份做了一个新口号: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
思成营销的广告语:每周10分钟,解决一个营销问题。
5、广告语在于发动传,引发口碑
广告传播的三要素为:到达率、传达率、仪式性。
一般媒体投放讲到达率,算千人成本。我认为到达率占的比重不大,就算它24%,传达率占51%,传播的关键在于传,所有的创意在于如何发动传。还有25%是仪式性,这个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是因为人们受到到达率思维的限制,认为到达就行。
在央视播的广告有仪式性,网络的弹窗广告出来就没有仪式性,影响力大不相同。
就像有些品牌的广告投放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广告牌,航空杂志上,其实这是到达率,也是在加强仪式性。
视觉只能到达,听觉才能传达。口号、听觉感,就是传达率的关键。 所谓“道听途说”,随时随地在传播,意味着成本变低。
~此文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