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对肌无力男孩刘晓泉来说,是一个值得一辈子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他收到北京联合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张录取通知书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礼物,为了这份礼物,他克服病痛,足足奋斗了13年。
父亲背他上学去
刘晓泉住在安华西里一栋旧式的简易楼里。
爬上5层的楼梯,走进刘晓泉的家,他正斜倚在床上看书。
刘晓泉一家三口居住在3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里,一台旧的21寸电视是家中最值钱的电器。
“小时候,他是一个爱唱爱跳,爱吹口琴的小男孩儿。”说起刘晓泉得病前的事,父亲刘建华言语中饱含深情。
5岁时,刘晓泉被诊断患有肌无力。这个诊断结果击碎了一家三口人的心。父母带他到处求医,但得到的结果让人失望:这种病在医学上目前没有办法根治。
曾是京华客车厂工人的刘建华,看到一天比一天更需要照顾的儿子,2003年毅然辞掉了工作,回家照顾儿子,而老伴儿早就下岗在家,每个月仅千元总收入支撑着全家的生活。
从小学6年级开始,刘晓泉的身体情况逐渐恶化,从不能行走到不能站立。那时起,无论晓泉在哪个学校,无论他在学校的二层、四层,每个清晨的校园里,都会行走着两个重叠在一起的身影:一个瘦弱的父亲背负着100多斤重的儿子蹒跚前行。
为了按时到校,刘晓泉每天早晨5点钟就要起床,在爸爸、妈妈的照顾下,艰难地穿衣、洗漱、吃早饭,不到7点就要出门。
父亲背他上下楼,登小三轮车送他上学,每天中午去学校食堂给他打饭,背他去厕所,下午放学时去学校接他。13年如一日,刘晓泉在父亲的后背上,风雨无阻地求学。
在晓泉的心里,父亲是一座山,是走路的双腿,是生活的依靠,更是他精神的支柱。
躺床上靠回忆学习
他爱看书、喜欢书,书是他唯一可以随时亲近的贴心朋友。
在狭窄的房间里,衣柜边、饭桌上都堆满了书。
高考前3个月,在一次上学的途中,由于地滑,父亲背着刘晓泉不小心滑倒了,晓泉右手骨裂。在高考冲刺阶段,这意外的事故对晓泉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由于双腿不能动,又担心骨裂加重,他不敢让手臂吃力,因此没有办法坐起来,不能写字,不能翻书。
这段时间,他错过了第一次模拟考试。
刘晓泉心急如焚,但却心有余力不足。他只能在回忆中复习、思考各门功课。那段时间,他每天躺在床上,脑子里默默地回忆以前背过的语文文章、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和词汇。
一个月后,勉强可以坐起来,他就试着用左手翻书。
那时,他不能用笔,只能一字一句将书上的重点记在心里。手好些后,落下很多功课的晓泉,要求父亲骑着三轮车驮着他来到学校。一直惦记他的同学、老师都等在学校门口,大家一拥而上,热情地把他连同三轮车一起抬到四层教室。那一次,坚强的晓泉落泪了。
“二模”考试时,因为右手没恢复好,刘晓泉没有答完卷子,只考了470分。
这成绩与他的理想相差很远。看到成绩后,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有了放弃学习的念头。
班主任钱老师不断地鼓励他:“坚持住,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你都必须参加高考,你能行的。”同学为了鼓励他,还送给他一盆“沙漠之花”。父爱、师生情、同学谊,都给了刘晓泉莫大的精神鼓舞。
高考前,许多同学每天都要复习到夜里12点。肌无力患者最怕长时间坐着,每晚10点左右,刘晓泉就累得“坐”不住了,但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总是先躺一会,再咬牙坐起来继续学习,有时学习到12点。
全班第一走进象牙塔
“朝阳区十佳中学生”、“2008年校级优秀团员”、“全校期中考试一等奖”…… 一摞奖状整齐地存放在破旧的柜子里。
刘晓泉高中3年里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为了这些奖状,他付出了平常孩子难以想象的努力。
为了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每天,他只在早上喝一点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由于行动不方便,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他都不好意思多问老师。
“他是个懂事、学习刻苦的孩子,完全靠自学。” 刘建华说,晓泉从没买过一本课外辅导书,没请过一位家教。
父母的照顾,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让刘晓泉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了感恩。由于学习成绩好,课余时间,他经常热心地为其他同学讲解作业题。
高考第一天,父亲骑三轮车带他上考场。
第二天,北京一大早下起了大雨。为了不影响考试,父子俩不到7点就出门,但却一直打不到车。着急、焦虑,刻在父子俩脸上。刘建华赶紧打110电话求助,但是,因为堵车,110也没有及时赶到,在快要放弃的时刻,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了解情况后,一路开车猛跑,顺利送他上了考场。
社会人士的大爱让刘晓泉写的作文如鱼得水。他说,《隐形的翅膀》这篇作文,他是以自己亲身体验为素材写成的。
“总分538分,英语105分、语文108分、数学110分、文综215分。”6月23日,当班主任钱老师告知小刘是班级第一名,身残志坚的刘晓泉喜极而泣。
7月20日,刘晓泉接到北京联合大学录取通知书。13年艰难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他如愿以偿梦圆大学。
“上大学的机会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将来我要好好学习,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好心人。”刘晓泉内心充满了感激。 。